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存 在问题和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广东高校线上教学效果的实证分析

2022-05-11 13:44
嘉应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被访者课堂教学

李 子

(广东财经大学,广州 510320)

新冠疫情期间,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号召下,我国开启了一场涉及全国1 454 所高校、103万高校教师、1 775 万大学生的突发性大规模线上教学实践,在线教学开始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1]。

然而线上教学模式绝非线下教学在网络媒体的简单移植。根据Mayes,T.&S.de Freitas(2004)等人的观点,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间所进行的交互,包括内容资源、工具及手段、计算机系统和服务等[2];线上教学中,网络平台和教学工具,以及居家环境都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线上学习场景与线下课堂学习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其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执行存在着较大不同,“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时空分离”[3]43的特性需要我们在教学理念、思想、内容、方法、评价等各方面对其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和探讨。

我国学者针对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实践中的各类问题开展了积极总结和探讨,如通过个案介绍各级学校线上教学的优秀经验,或对高校教师线上教学态度进行调查等[4]。然而目前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其线上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未能充分了解线上教学是否有效发挥其独特优势,以及如何根据学生需求进行线上教学活动设计改进。

为解答上述问题,笔者采用实证研究法,通过配额抽样抽取广东高校30 所,对其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76 份。基于数据分析了解大学生线上教学中的实际态度与行为,把握其学习效果和需求;并结合传播学和线上教育理论,针对计算机中介传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特点尝试为改进线上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线上教学开展的基本概况和整体满意度

为保障疫情期间线上教学顺利开展,广东省各高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此次线上教学实践基本获得高校大学生的认可。

(一)线上学习基本条件具备,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使用较为丰富

调查显示,目前线上教学的硬件和网络条件已基本具备,95%的被访者都有电脑等设备及网络接入可参与学习。但教学条件仍不够稳定和完善,92.2%的被访者学习中曾遇过各种障碍。其中软硬件及线上教学环境的问题最为普遍,有四成同学遇过因网络卡顿或掉线造成上课中断,还有部分学生面临上网费用压力(16.2%);11.3%的被访者表示居家学习环境不佳,缺少独立学习空间,上课时环境嘈杂并会受到家中人员或琐事影响。

此次线上教学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体资源丰富性的优势,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的使用较为多样,每位被访者平均使用过4 个线上教学平台和3.3 类学习资料。平台类型涉及商业线上教学平台、即时通讯软件、直播平台以及教育类专业线上教学平台。学习资料中被采用最多的类型是 PPT 课件(90.9%)和电子版教材(86.6%),慕课等网络课程使用率也达到59.9%,论文、网站等电子文档为37.4%。线上教学中电子资源为主流,纸质教材(54.4%)相对电子教材的使用率较低。

(二)教学形式以音视频直播最为普遍,互动方式多样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普遍形式为教师音频(82.6%)/视频(74.6%)直播授课;学生自行收看慕课(61.8%)或教师录播课程(59.2%)同样较为常见;此外还有约1/3 被访者经历过老师文字/语音授课(33.2%)、自主学习(30.7%)或线上研讨教学(27.3%)等方式。教学形式的满意度方面,“教师音视频直播”被认为效果最好,满意度 达55%以上;“学生自行收看视频课程”的满意度在40%左右;“自主学习”和“老师文字/语音授课”的认可度最低,约为13%。

教师们积极利用网络媒体交互性强、反馈及时的特点,在线上教学中尝试了多种互动方式,其中提问(87.2%)、测试(72.9%)和留言评论(71.9%)最为常见,PK/投票(20.6%)和游戏(15.3%)使用率最少。互动效果上,学生对教师答疑、作业练习和课堂讨论等师生互动型及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的环节较为认可。此外,四成以上同学认为“线上课堂的互动频率比线下更高”。

(三)线上教学整体满意度良好,学生适应性差异大

被访者整体上对此次线上教学较为满意,近六成被访者(58.2%)持正向态度,中性和负面态度比重分别为35.3%和6.5%。在教学各要素评分中,教师授课质量和教学平台方面的满意度最高,对作业量和作业形式、自身学习态度和状态的满意度则相对较低(表1)。

表1 线上教学满意度评分

教师上课整体状态良好,精神饱满、态度认真,被访者的正面和中性评价达到95%以上;在上课准备充足、能够引导学生参与互动,以及能根据线上教学特点做出相应调整、以及答疑和作业批改及时等方面的认可度也达到了90%以上。

与线下教学相比较,被访者中认为线上教学效果“更好”、“基本没差别”、“更差”的比例约各占三分之一,说明线上教学效果不均衡,不同学生对线上教学适应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也有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二、线上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线上教学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传播模式,决定了其在教学方式和效果上的独特性,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充分把握并利用其传播特性,尽量发挥其优势且规避其劣势。笔者借助香农-韦弗的信息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等传播理论,构建了线上教学的知识传播过程模型(图1),并结合调查数据分析该模型中各部分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教学改进寻找方向。

图1 线上教学传播过程模式

据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数据可见,此次线上教学在跨时空限制的灵活性、教学资源和形式的丰富性、信息交流反馈的及时性等方面表现较好。但与此同时,线上教学中“教学时空割裂”的特征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如与线下课堂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相比,通过计算机中介传播时信息的直接性和丰富度不足、教学环境嘈杂、缺少群体间的正向影响和监管,以及尚未充分发挥其互动性和个性化优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线上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一)教学环境和渠道:噪音大、干扰多;渠道杂,较混乱

1.居家学习环境欠佳,学习状态易受影响

线上教学环境脱离身体在场的课堂限制,虽然使远距离教学成为可能,但教学时空的分离却导致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影响传播的噪音,如环境噪音和技术噪音等,对教学顺利开展产生了较大干扰。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的混合导致上课时所处环境嘈杂或易受生活琐事打扰,影响学生学习状态和投入度。而电脑等硬件设备落后及网络不稳定等技术噪音也普遍存在,此外学生线上学习时还常受其他网络应用信息的干扰,如邮件通知、微信消息等,导致学习过程被打断而影响学习效果。

居家学习环境缺少监管和同学间正向激励,导致学生学习状态不佳。近6 成被访者表示自己或多或少存在缺勤情况,36.7%的学生自认比线下学习时缺勤次数更多,而有家庭琐事打扰(32.1%)或者睡过头(34.2%)是主要原因。且有94%的被访者曾有上课时做其他事情(吃东西、发呆、躺着听课等)的行为,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环境缺少学习氛围(55.5%)和监督(56.3%),没有在校学习环境的正向影响;而长时间看屏幕身体不适(53.8%)也是另一主要原因。

2.线上教学渠道繁多,媒体界面的操作交互复杂

疫情中各高校充分利用了多种线上教学渠道,既有纯商业性的直播软件、线上会议平台,也有专业线上教学工具。但此次线上教学的突发性导致许多教师对各类线上渠道的功能和特点、以及其教学适用性缺乏足够了解,因而造成渠道多样丰富的同时,针对性不足和效果不佳。

线上教学中,学生与媒体界面的操作交互是影响其他层面教学交互的基础,当通过较为复杂的媒体进行学习时,如果操作交互太困难,可能会导致后续教学交互的失败[3]93。目前一些直播类商业平台上信息环境复杂,各类娱乐资讯和弹出广告较多,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有些线上会议平台缺少实现教学活动需求的相关功能,需借助微信、QQ等其他工具开展教学活动和管理,而同时使用多种网络平台和工具也增加了师生的学习和使用成本,多平台之间的频繁切换也容易造成混乱,降低教学效率。

(二)教师编码过程:资源丰富、方式多样,但效果和效率欠佳

1.电子资源使用有效性低,教学方式较为传统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普遍采用了多种教学资源,然而资源丰富度和使用有效性并不匹配。此次线上授课中对电子资源的使用率整体上高于纸质版教材,但在学生满意度却表现欠佳(图 2)。以慕课为例,虽然6 成被访者都接触了慕课,但仅有35%的学生认为其对学习有较大帮助。慕课的使用方式以学生自行观看为主,被动的单向传播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投入度,缺乏学习临场感和互动性,造成其使用效果不尽人意。

图2 线上教学中各类教学资料的使用率和有效性对比图

虽然教师们在教学设计中有较强的互动意识,积极尝试通过互动来提高学生注意力和投入度,但目前常用的互动形式仍较为传统,以常规的问答测试为主,而游戏、比赛、角色扮演、辩论等趣味性和投入度更强的互动形式应用较少,互动的参与度和有效性均有待提升。

2.作业和考核存在一定困难

线上教学所采用的作业练习形式多样,除书面作业和课堂展示外,还有30%左右的被访者提交过音频或视频作业。但近99%的被访者认为线上作业存在各种困难。其中最主要问题是小组作业讨论效率低(61.3%),其次是由于自学内容增多造成知识掌握度不佳而导致作业困难(51.5%);此外实操性作业缺乏实践条件、居家环境影响作业完成也是较为普遍的问题。

教学空间的分离造成考核存在一定困难,开卷考试和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增多,但较难全面真实反映学习成效;闭卷考试则缺少严格的监考条件,摄像头直播监考对设备和网络稳定性有较高要求,而平台防作弊系统也无法彻底杜绝作弊现象,难以保障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

(三)学生解码过程:自律性弱、专注度降低,学习效果相差较大

面对此次突如其来地由线下到线上教学的转换,学生们的适应度表现各异,适应状态优良的被访者占35.5%,适应度一般的比例为46.22%,也有18.2%的学生表示未能很好应对这一转变。而根据学习积极性高低数据进行用户画像,可将学生分为“积极活跃、中规中矩、浑水摸鱼”三类,人数比例也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正态分布。由此可见学生们对线上教学的适应性、投入度相差较大,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线上学习的监督盲区使学生的课堂专注度降低。80%左右的同学都出现过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如上课吃东西(85.29%)、一边上课一边做其他事情(85.92%)、躺着上课(71.22%);频繁走动(80.25%)等。50%左右的学生上课缺乏主动性、不会积极预习、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不会进行积极思考与回答。

通过对线上教学效果呈负面态度的被访者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其最为不满意的因素是自己的学习状态。说明对于学习动力弱、自律能力差的学生,线上教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学习投入度和参与度不佳,及学习效率和效果低下。

(四)反馈沟通过程:互动参与频率不高,沟通积极性不足

94%的被访者都参与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互动参与普及率较好,但约六成学生的参与频率不高。遇到不懂的知识时,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倾向于保守型,半数被访者不会请教老师,而是选择自己课后找资料或请教同学;还有 5.5%的学生选择放任不管。

在课上随时向老师提问的同学仅有35.7%。且最常用方式为发评论/弹幕提问(31.5%),直接开麦提问的比例仅占4.2%。自行解决问题的方式虽然一定程度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可能导致老师无法及时了解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使教学效率较低。

三、线上教学实施改进的策略建议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线上教学需求呈现出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希望线上教学能够最大程度还原线下教学,在保持线下课堂直观丰富、反馈及时、互动性强等优势的同时,减少重新适应线上学习的成本;二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自身传播优势,为线上教学赋能,弥补线下教学人际传播的局限和不足。

目前从整体上看,此次线上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体及时、灵活和资源丰富等特点,然而计算机中介(CMC)传播中在信息留存、互动反馈、个性化等的优势还尚未得到较好利用,须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

(一)选择专业教学平台,注重回放和互动功能

选择契合线上学习特性和需求的教学平台,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首要因素。调查表明,学生使用教学平台时最关注运行流程性和功能全面性两大因素,因此应尽量避免商业性短视频或直播类平台,选择能够针对性契合教学场景需求的专业平台。功能上需具备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录播和回放”(96.8%),留存授课视频以便在课后随时回看,既能解决网络不稳定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还可以帮助同学进行复习和查漏补缺。其次,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功能同样受到关注,如音视频直播、文字语音互动、屏幕分享、作业上传和批改等;此外能发挥网络信息传递及时性优势的“通知/提醒”功能也是学生较为需要的功能之一。

(二)合理控制教学时间,有效使用教学资源

线上教学课时安排应尽量契合学生已有习惯,尽量与线下授课保持一致。70%以上的被访者认为线上课程每节时长在45 分钟以内,每天2-6 节较为合理,长时间面对设备屏幕容易引起眼睛和身体的疲劳,应避免密集排课,保证教学效果。

而慕课视频、文献资料等教学资源的使用需结合具体问题和作业练习,避免单纯的收看和阅读任务。让学生带有明确目标学习,在寻找解决答案的过程中调动主动性、提高投入度,提升慕课等网络资源的使用效果。

此外,调研发现约有10%的被访者没有电脑,仅用屏幕较小的手机或平板上课。因此PPT 或相关教学资料应使用较大字体,并通过利用图像、颜色、加粗等方式突出重点内容,便于学生识别。

(三)营造临场沉浸感,强调实时互动性

线上教学应汲取线下面对面教学时的场景优势,营造实时性、临场感、互动性的叠加效果。教学设计上需避免单一、单向传播的文字、语音授课方式,更多采用音视频直播、线上研讨、游戏竞技等感官体验丰富、双向互动、直观性和趣味性强的形式;同时紧扣“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尝试采用探究式、合作式、交互式学习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发挥同伴学习的积极作用。

调研数据显示,问题难易程度、问题趣味性和教师引导是影响学生互动参与积极性的三大因素。因此要提高线上教学的主动参与率,要注意控制问题难度,避免过难或过易;同时在形式上增加趣味性,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形成正向激励的课堂氛围,促使生生之间产生良性影响。

(四)充分利用教学数据,开展个性化教学和立体式评价

利用网络媒体数据记录优势,基于在线学习行为数据分析把握学生学习进度和效果,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和综合性教学评价。

基于线上教学中的过程性数据和结果性数据进行个性化学习效果评估,方便教师把握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并通过课堂讲授、提问,以及课后反馈、练习等多种方式精准有效解答学生疑惑,从而实现针对性效果改进和效率提升。通过对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数据进行全景监测,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与诊断,教师能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开展“大规模的个性化”教学。[5]

适应线上教学特点重构评价体系,形成全过程、立体式评价机制。在常规结果性评价外,加强过程性评价,在学习过程每个阶段开展阶段性考察,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促使学生重视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此外形成包含教师、学生、第三方在内的多元评价主体,从不同维度全面衡量学生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以便后续开展针对性提升。

(五)规范教学管理,强化反馈和监督

线上教学对自制力要求较高,自律性成为影响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需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和反馈,实行自律和他律并重、多方联动、多管齐下的全面监督管理,促使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

通过学习行为和效果数据及时把握学生状态,树立优秀典型进行表扬或奖励,引导和鼓励自律行为;同时加强教学管理实现他律,实行班主任、班干部责任制度,营造良好班风;尝试组织帮扶小组,发挥同伴间的正向影响。此外紧密家校、师生间沟通,加强双向反馈,使家长、老师、同学多主体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学习状态。

猜你喜欢
被访者课堂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