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方言传承的农村幼儿普通话语音学习研究
——以闽西客家方言地区为例

2022-05-11 13:25刘丁玉卢舒逸林丽芳邱晓红
嘉应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闽西普通话发音

刘丁玉,卢舒逸,林丽芳,邱晓红

(1.龙岩学院 师范教育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2.嘉应学院 文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话与方言之间,无论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而其中最大的差别反映在语音上。[1]“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被称作干扰,属于语言习得研究中迁移(transfer)理论两个方面中的一个方面,即已习得的或尚未完全习得的语言知识对另一门语言在学习或处理上的负面影响。[2]地处闽西的龙岩是客家祖地,主要方言为客家话,加之其山区地形,前期与外界交流较少,客家话的发音较少受外界影响,导致其普通话推广的最大问题在于发音易受客家方言的负面影响,即客家方言发音对普通话发音产生负迁移。

普通话是国家的通用语言,通用语言的推广有利于发展文化教育、提升民族素质、繁荣社会经济,促进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以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对方言地区民众来说,通用语言的推广能提高其民族素质,提高其社会融合能力,摆脱贫困。王敏在2021 年提出:“坚持从娃娃抓起,培养幼儿学习使用普通话的习惯,为接受义务教育打好语言基础。”学好普通话对于闽西农村地区的幼儿而言,有利于其融入社会,缩小与城市儿童的差距,给农村幼儿更多的发展机会[3]。幼儿阶段是语音发展的敏感期,3-4 岁是幼儿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很容易学会世界各民族语言的发音[4]。教育者要抓住幼儿语言的关键期,认识闽西客家方言对农村幼儿普通话学习产生负迁移的语音,让幼儿在关键期得到正确引导。

2015 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印发了《关于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为核心的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因此,本研究强调的不是唯方言或者普通话独大,而是“方言和普通话在各自的语言生态域真正实现方言与普通话的和谐共存”。[5]本研究从教育学角度,探讨基于方言保护的闽西客家方言对农村幼儿普通话学习的负迁移现状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丰富客家方言在幼教领域的相关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张正田、徐唯泰(2019)的研究将闽西客家文化的区域次分区分为“宁化型”“清明型”“汀江型”“连城型”[6]。本研究即根据其论述中的“汀江型客家方言较少受闽地其它方言的影响且能够互通”,将研究对象的地域选择为“汀江型”地域。本研究选取户籍为且生长在“汀江型”地区的长汀、上杭、武平、永定农村地区的120 名大班幼儿。为了提高调查的科学性、真实性,研究对象选取第一母语为客家方言,社交语言主要为客家方言,校园用语为普通话的大班幼儿,共120 名,每个地区30 名。详情见表1。

研究对象均分布在乡镇地区,4 所幼儿园的教师均为闽西客家人,普通话水平为二乙及以上。本次测试收集录音约为800 分钟。详情见表2。

表2 测试项目情况

(二)研究过程

1.对“汀江型”地域120 名大班幼儿展开调研

第一步,根据参考文献和符合条件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报告及录音资料,整理客家人容易出现的普通话发音问题。其次,根据所了解的发音问题,形成幼儿普通话语音测试题,题目以绘图的形式出现,如测试后鼻韵母,用一张老鹰的画像,引导儿童念出“老鹰”。

具体测试设计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客家人容易出现的普通话发音问题为基础,根据幼儿年龄阶段发展特点,编写以图片为主的语音测试题,测试题图片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进行筛选(前期经过两轮试测)。图片语音测试分为词语测试和语句测试两种方式,在词语测试中,各个地区30 名幼儿看图片清楚地读出45 个词语;在语句测试中,测试者要儿童朗读并回答相关问题。第二部分是在幼儿游戏、家庭交流等自然语境下进行录音收集,然后集中分析。以上两部分测试题均以纸质档和电子档的形式发放至长汀、上杭、武平、永定农村地区一线幼儿教师手中进行测试。教师和家长录制幼儿在区域活动、集体活动、家庭生活等自然情境下的幼儿发音,此过程更为真实地反映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普通话声韵母发音和声调变化情况。

第二步,普通话测试员分析录音(最后搜集录音将近800 分钟)。

2.在“汀江型”地域对幼儿成长环境中主要接触者开展访谈

在2020 年9 月至2021 年4 月,通过面对面访谈、视频或语音访谈、电话访谈等形式,对幼儿教师、幼儿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幼儿语言环境。

3.行动研究法

本研究课题组成员包含多名乡村幼儿一线教师(处于研究地域),研究者本身就是行动者,其研究的情境是幼儿教师所处的真实情境。研究者们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等方式,对幼儿的普通话发音进行干预(具体实践过程如表3 所示)。

表3 行动研究时间表

(续上页表3)

三、研究结果

(一)闽西客家方言对农村幼儿普通话语音学习的负迁移现象

由于历史原因,客家方言与普通话保留着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声母,客家方言有17 个声母,除唇音v、舌根音外,其余声母如b p m f d t 等在普通话中也有相同读音;再如韵母,客家方言有69个,除带塞音韵尾的入声韵母和带鼻尾音-m 外,其余a ai ao ia 等在普通话中也能找到相同读音;又例如声调,客家方言与普通话均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两者只有在调值上有所不同。[1]62-70客家人容易出现的普通话发音问题主要在声母、韵母、声调方面,本次调查的结果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1.闽西客家方言对农村幼儿普通话声母学习的负迁移表现

(1)将舌尖后音念成舌尖前音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幼儿有将舌尖后音念成舌尖前音的问题。测试题中幼儿会将“书本”shū běn 念成sū běn,“竹子”zhú zi 念成zú zi,幼儿发声母zh、sh 时没有翘舌。zh、sh 是舌尖后音,发音方法是舌尖上翘,舌头抵住硬腭前端发音,而z、s 是舌尖前音,其发音方法是舌尖抵住上齿背发音。普通话中有较多的舌尖后音,舌尖前音非常少。而在闽西客家方言中几乎没有舌尖后音,大多是舌尖前音。发音习惯所致,幼儿在发普通话中的舌尖后音时没有翘舌的习惯。因此,大部分闽西农村幼儿在说普通话时会把舌尖后音念成舌尖前音。

(2)n-l-r 混读

语音测试中70%的幼儿将“肉”r òu 念成lòu,永定地区大部分幼儿把“闹钟”nào zhōng 念成lào zhōng,把“哪里”nǎ lǐ念成lǎ lǐ。各地区幼儿更多念不出声母r,在普通话中声母r 需要舌头上翘接近硬腭前部才能发准确,而在闽西客家方言里没有r 这个音。因此,人们常常用与r 的相似的客家方言声母来代替。

2.闽西客家方言对农村幼儿普通话韵母学习的负迁移表现

超过60%的幼儿会将舌尖音元音i[ ][]念成舌面音e,如他们会把 图画纸tú huà zhǐ念成tú huà zhě。普通话中舌尖元音i 发音方法是开口度大,舌尖微微往上翘。客家人的发音习惯是舌头自然放平,开口度小。两者在发音习惯上存在差异。再者,对幼儿来说发音既要做到开口度到位又要做到舌头的卷翘存在一定难度。所以,他们会用客家方言发音的开口度和舌头卷翘度来发舌尖音-i,这就容易发成舌面音e。

(2)前后鼻音混淆

调查结果显示接近65%的幼儿前后鼻音混淆,如幼儿会将“鹰”yīng 念成yīn,“风”fēng 念成fēn 。普通话中有较多的后鼻音韵母,前鼻音韵母较少。客家方言则与此相反,有较多前鼻音韵母。所以客家人在普通话发音时,一般遇到后鼻音韵母字词都会念成前鼻音音韵母。

(3)卷舌韵母er 发成e

语音测试中超过75%的幼儿会将卷舌韵母er发成e。普通话中er 是特殊韵母,其发音方法是发e 的同时要把舌头翘起来对着硬腭。但是幼儿往往就做到了发e 的音,没有把舌头翘起来对着硬腭。客家方言发音特点舌头自然放平,没有卷舌韵母,所以发卷舌韵母er 有一定困难。

3.闽西客家方言对农村幼儿普通话声调学习的负迁移表现

(1)阴平、阳平调值较低

整理录音资料显示接近80%的幼儿在发阴平、阳平词语时是低平调。如幼儿在念“衣服”、“超级飞侠”时调比较低。普通话中阴平是高平调,阳平是中升调,客家人在发阴平、阳平时扬不起来,这直接迁移到幼儿的普通话声调发音中。

(2)客家方言上声多为降调,读上声时不易反映降升过程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5%的幼儿在读上声调词语时不容易反映升降过程。如幼儿在念“蚂蚁”、“洗澡”的时候都是降调。普通话中上声调是降升调,发上声调时起音是半低调,接着降到最低调,最后再升到半高调。而闽西客家方言中的上声调发音基本是降调。受此影响,幼儿在读上声调词语时都是读降调。

(3)入声字存在入声遗留

语音测试中发现大部分幼儿普通话发音容易带有入声遗留。闽西客家方言有入声调,而普通话没有入声调。客家方言中读入声的部分字词,在读普通话时会读成促调且有时带有塞尾音,如“一一得一”。

(二)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克服方言口音的负迁移影响取得积极成效

1.根据测试题对教师和幼儿进行同步语音测试

教师和家长录制幼儿在区域活动、集体活动、家庭生活等自然情境下的幼儿发音,真实反映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普通话声韵母发音和声调变化情况。同时对教师的普通话发音进行测试了解。调查出幼儿在声母、韵母、声调方面都存在发音问题,不少教师也存在类似问题。在测试过程中,教师对问题语音有了较高的认识,并能够自觉改善自身的不良发音。

2.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普通话语音教学

研究者在本班幼儿中开展针对性的普通话语音教学,教师根据负迁移语音进行针对性教学设计。如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模仿、翻译、儿歌辨音等方式帮助幼儿区分客家方言与普通话发音,如听说游戏《闹钟响了》《顶锅盖》《去赶集》《红绿灯》、晨谈活动《我爱吃肉》、听说游戏《我是看图说话小能手》、教师自编儿歌《熊猫宝宝爱吃竹子》等。再如,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开展各种小活动,如餐前幼儿美食播报,午睡前播放绘本故事音频等,在日常对话中重点关注语音问题较多的幼儿。专门的语音教学配合个性化指导,部分幼儿的普通话发音得到改善,幼儿之间有时也能听出对方发音错误,如某幼儿在听到同伴说错某个语音时,会告诉对方“你说错啦!”。

3.开展相对应的方言教学活动

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是我国语言发展的另一重要政策,在幼儿园根据幼儿普通话发音问题开展相应的方言教学活动,既能保护客家方言,又能让幼儿有意识地辨析两种语言的发音。因此,研究者们在幼儿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客家童谣等教学活动,如大班童谣教学活动《月光光》《鸡公仔》《月光光》《蛤蟆子》《荷车子》等等。如《月光光》的内容“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其中的“白、菜”,上杭的幼儿经常将“ai”的音念成“a”,教师就引导幼儿关注普通话和客家话的相关发音。在开展一段时间后,只要有专门开展过教学活动的语音,大部分幼儿能在引导下正确发音,个别幼儿需要进一步的个性化指导。

4.逐步改善其他外界不良影响

影响幼儿普通话发音的其 他外界不良影响主要来源于幼儿的家庭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且这两种环境类似,通用语言皆为客家方言。家庭影响方面,研究者们知道不可能改变身处客家地域的家长们用方言沟通,所以在家园联系过程中,引导家长,特别是年长的家长,用方言与幼儿交流,尽量减少来自家长的“客家普通话”影响。社会环境方面,研究者们目前能做的影响较少。

四、闽西客家方言对农村幼儿普通话语音学习负迁移的影响因素

(一)幼儿园的影响

幼儿园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对幼儿普通话发音影响最大。幼儿园的影响主体主要有教师、同伴、幼儿园语言环境。据调查,农村幼儿教师、保育老师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一些老师的普通话带有较浓重的方言口音。

1.教师的影响

第一大影响是教师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幼儿在园与教师交流较多且好模仿教师。教师是幼儿普通话语音学习的主要模仿对象,所以教师普通话水平直接影响幼儿普通话语音学习。教师自身若存在客家方言对普通话语音学习的负迁移现象,幼儿就会通过模仿学习教师发音而出现负迁移现象。笔者选取了4 位农村教师进行访谈,且对该四位老师所带的班级幼儿普通话发音与教师进行对比,发现教师的普通话发音对幼儿的影响较大,如访谈中某教师存在平舌音和翘舌音混读的问题,发现超过半数幼儿同样存在此类问题,而另外一个班级教师普通话较为标准,带班三年的幼儿普通话普遍比较标准。由此可见,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对于幼儿普通话发音有一定影响。

第二大影响是教师对幼儿的语音指导。在幼儿语音发展敏感期,幼儿普通话学习中的语音负迁移问题,教师没有及时、科学地纠正,这是幼儿普通话语音中的负迁移现象一直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访谈结果,了解到大部分教师对幼儿的负迁移语音缺乏及时、科学纠正。某教师提到,在幼儿日常活动中对非常明显的语音错误会偶尔纠正,“纠正也只是带孩子读几遍,下次孩子似乎还是会这样念,就算了”。“一些字词发音错误会纠正,更专业的纠正我们也做不到,我自己也发不好。也不知道有什么科学的纠正方法。”

2.同伴的影响

幼儿园中,幼儿与同伴交流最多。在整理资料时发现相同地区有相同的现象,即普通话发音不标准幼儿的亲近同伴录音发音问题几乎相同。如幼儿A 存在舌尖元音-i 念成舌面元音e 的问题,图画纸tú huà zhǐ念成tú huà zhě,幼儿A 的好朋友幼儿B、幼儿C 同样会将图画纸tú huà zhǐ念成tú huà zhě。所以,幼儿在与同伴交流时发出的普通话语音存在相互影响的情况。

3.幼儿园语言环境的影响

幼儿园语言环境无形中影响幼儿普通话发音水平。笔者对部分农村地区幼儿园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发现幼儿在幼儿园的普通话语言氛围充足,但非教学过程中还是有部分工作人员习惯用方言交流。幼儿园也较少关注方言对幼儿语音学习的负迁移现象,没有及时进行普通话语音纠正及专门的普通话语音教学教研等。

(二)家庭的影响

1.年长的家庭成员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幼儿上了幼儿园之后,有些家庭的家庭成员与幼儿的主要的交流语言成了普通话,而不是他们的第一语言——客家话(近几年发生的变化)。据了解,部分家庭中年长的家庭成员为了与幼儿更好地沟通,会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问题是年长的家庭成员的普通话发音带有严重方言色彩。如在访谈家庭中,幼儿会把“老鼠”lǎo shǔ念成lǎo chǔ,研究者问幼儿是谁教你念的,幼儿说是奶奶。在听了奶奶的普通话发音后发现其确实存在语音问题。幼儿在未完全习得普通话时,会模仿身边家庭成员的普通话语音发音,因此家庭成员的普通话发音会对幼儿产生一定影响。

2.融合的语言环境

闽西农村地区大部分幼儿在家中处于客家方言环境,偶尔发生方言与普通话融合的语言环境。此阶段的幼儿已初步掌握客家方言的全部声韵调系统,但在实际使用时,还未完全学会客家方言发音,普通话在此阶段又开始接触,因此,幼儿在两种语言融合的环境中容易在发音时造成混读。

(三)社会的影响

在幼儿接触的社会语言环境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身边接触人群的语言,二是媒体(如动画片、其他幼儿节目)。研究对象身边接触人员大部分语言为客家话,而媒体语言、教学语言则为普通话,且客家方言先于普通话。幼儿后天习得的所有语言都要在最初习得的语言基础上进行。[7]幼儿在幼儿园之外的环境中,身边的人基本都是用方言交流,幼儿在普通话发音时易受闽西客家方言发音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影响。

五、基于方言保护的农村幼儿普通话语音学习策略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推广普通话是我国基本国策。2017 年6 月23 日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脱贫会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8]所以,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对于像闽西客家这类边远农村地区,幼儿个体普通话水平对其未来的职业能力、发展机遇发展空间、社会认可、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受社会高度发展的影响与多元文化的冲击,方言普遍萎缩的现象当下也波及到闽西客家农村地区,以客家方言为载体的传统客家地域文化也急待保护,中国语保工程第一期把闽西四个客家县区——长汀、上杭、武平、永定列入调查点且已完成建设任务,方言保护意识在年轻一代中逐渐觉醒。基于此,我们认为,农村地区幼儿普通话学习要努力解决好推普与方言保护的矛盾,使闽西客家山区未来的青少年既能保护好方言资源又不因普通话水平低而影响其社会竞争力。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搭建一个协同教育平台,探寻普通话与方言并轨“双言”能力习得的有效策略,使幼儿从小既能受到标准普通话的浸润,又能传承地道的客家方言,从而在未来竞争中不但拥有标准通语能力,还能发挥方言文化的独特优势。

(一)教育管理部门及幼儿园方面

1.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和普通话语音教学能力,加强幼儿普通话语音教学

幼儿教师在工作安排时一般小中大班三年带领同一批幼儿,幼儿教师在客家农村幼儿的生活环境中,是普通话学习最关键的人物。在幼儿语言敏感期,若幼儿得到标准、专业的普通话语音学习,对幼儿普通话语音发展非常有利。教育管理部门及幼儿园应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现有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鼓励、支持地方将普通话培训纳入与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有关的培训项目;二是把好入口关,加大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专业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补充力度,鼓励引导毕业生回到所在农村地区履约就业;三是加强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增加优秀教师支教力度,向农村地区倾斜选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支教教师。幼儿园应开展专门的语言教学活动、创设相关区域、开展渗透式的语言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多听、多说、想说、敢说、有机会说普通话,减少闽西客家方言对农村幼儿普通话发音的负迁移现象。

2.开展客家方言传承活动,提供多元语言环境

强调普通话的语音发音标准并不意味着让幼儿不讲方言,相反,教师应在努力传承客家方言的前提下,关注幼儿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当地教育部门还可以不定期举办地方方言及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如开展校园方言大赛[9],在幼儿生活环境中布置地方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皆有的文化宣传廊,建设贴近幼儿生活的方言普通话融合的现代传媒语境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不仅要有帮助幼儿区分客家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意识,还要身体力行地帮助幼儿避免干扰;同时,教师应根据地方客家方言特点,开展客家方言特色活动,促进幼儿多元语音学习。

(二)家庭方面

除了幼儿园,家庭是对幼儿普通话发音影响较大的另一重要场所。如果家庭成员存在严重负迁移现象,应倡导他们用闽西客家方言与幼儿交流,这样有利于减少家庭成员自身的负迁移现象对幼儿的影响,同时有利于传承客家方言。除此之外,家长要有意识地拓展幼儿的生活空间和语言环境,让幼儿在生活实践中、与人沟通中学习普通话发音。

(三)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构建一个既能让幼儿传承客家方言与传统文化,又能满足幼儿学习标准普通话发音的多元语言环境,能起到学校和家庭不可替代的作用,且政策层面的推动尤为重要。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于2018 年1 月印发《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提出要“加强普通话培训资源和培训能力建设。支持各地教育(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组织编写针对当地语言和语音特点的普通话培训教材,免费向村民和有学习需要的人群发放。研究开发或引进普通话学习辅助学具或软件,帮助提升学习效率”。如闽西地区可仿照《幼儿普通话365 句》,组织人员编写适用于本地区幼儿语言学习的“双语”(普通话与方言)教材,以儿歌童谣诵读为主要内容。有条件的话,还可制作动画版,开发APP 或使用公众号推广学习。

六、结语

通过实地调研闽西客家地区幼儿普通话语音学习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客家方言对农村幼儿普通话语音学习的负迁移与成人容易出现的问题类似,即幼儿时期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改善会影响至成年甚至伴随终身,所以应在儿童的语音关键期进行干预。推普脱贫对部分地区儿童有重要意义,除了宏观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地方配合推广。通用语言的普及,学校方面及家庭方面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进一步提出区域性推进儿童语音学习的社会策略是该课题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猜你喜欢
闽西普通话发音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Playing with h
Playing with /eI/
17
Playing with u_e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闽西红军学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