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研究

2022-05-11 09:08卜银伟李成林王
西南金融 2022年4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金融科技

○卜银伟李成林王 卓

1.工商银行成都分行 四川成都 610016

2.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深化金融供给、赋能乡村振兴是金融服务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要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激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

当前,金融供给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通常面临着风险管理难、客户识别难和降本提质难等约束,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四重”矛盾:乡村经济规模不稳定与乡村金融风险识别管理的矛盾、乡村经济低回报率与乡村金融资金营利性的矛盾、乡村经济的广泛布局与乡村金融物理网点机构分布不均的矛盾,以及乡村经济的低知识人群与乡村金融高金融意识、人才之间的矛盾。“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因此深化金融科技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无疑将是化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之间的基础性矛盾,并实现双方的利益和发展诉求动态平衡的最有效抓手之一。因此,厘清金融科技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按照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实践路径来深耕金融科技与乡村振兴的供需平衡,对探索我国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一、乡村振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当前的重大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国务院规划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性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从国际国内环境来看,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平稳态势有望延续,国际化的经济贸易交流和合作依然是主流,国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也为乡村市场走向世界创造了机会。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经济环境、对外开放深化等作出的战略决策,乡村振兴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的发展也正处于大转变、大变革的历史机遇期。为此,我国已经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制度性安排,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和重点。一是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后,对农业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也带来了较大的改善和提升机会。二是随着城市生产生活成本和压力逐步上升,乡村对资本、资金、资源和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为乡村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基础和条件。三是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针对“三农”的各层级多领域的支持政策不断出台,为乡村振兴赋予了良好的发展愿景。例如,国务院规划,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到203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农民数字化素养显著提升。四是全国各地因地制宜的乡村试点和实践,以及成功的样本,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战略。

(二)面临的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在农业农村。这里重点分析金融科技和乡村自身基础条件两个方面。

从金融科技方面来看,金融科技实施的条件和供给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第一,金融科技下沉不深入。近年来金融科技虽然不断发展,但针对乡村的创新还是不足、产品相对单一、服务可获得性不强,不能满足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第二,数据环境不友好。与乡村有关的数据复杂多样、零星分散,并且数据质量不高、数据维度不足、数据应用水平较低,导致数据不能用、不好用。第三,数据资源利用不充分。金融机构内部存在多套业务系统,而金融机构之间没有数据处理的统一标准,对于数据的提取、整理、分析、存储、使用等造成了很大困难。此外,工商、税务、社保、房产、电力等数据还无法实现联网共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科技的供给。第四,金融科技监管不完善。针对乡村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野蛮生长”,现有的监管技术很难快速识别、及时应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第五,金融科技相关法律不完善。金融科技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隐私数据泄露、数据权益损害、金融网络漏洞等风险隐患,但众多领域尚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或者“灰色区域”,难以用现存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和制约。

从乡村自身的基础条件和现实情况来看,也存在基础薄弱、需求不足、人才匮乏等限制因素。第一,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一方面,县域金融服务网点不断撤、并、迁,在偏远的乡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更少,金融服务的触角难以延伸到一线基层。另一方面,部分乡村地区网络通信设施落后,数字乡村建设刚开始起步,线上、智能金融业务和技术的推广难度很大。第二,乡村的市场需求远未被满足。由于针对乡村金融产品创新设计滞后,乡村客群还处于初级、传统的“被需求”“被供给”阶段,潜在、多元、丰富的金融需求尚未被有效挖掘和激发。第三,农民金融意识相对较弱。由于农民接触新生事物的机会有限,对金融知识、金融产品等了解不多,对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金融工具存在顾虑,抑制了金融科技在乡村地区的推广使用。第四,乡村金融科技人才严重不足。金融科技的推广应用,既需要熟悉新兴技术的科技型人才,又需要了解乡村事务的综合型人才,但愿意走进乡村、服务乡村的相关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难以有效促进金融科技推广应用。

二、当前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经验和模式

金融科技本质是金融,没有改变金融的经济、社会、服务等功能属性。研究金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就必须首先回归到传统金融服务乡村的视角,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究其规律和逻辑,这将有助于我们研究探索金融科技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一)金融服务乡村的国际经验

乡村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性载体,农业是乡村发展的主要产业。在世界十大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中,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农业生产的数字化特征鲜明,因此为农业生产数据要素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性条件。与此同时,在金融服务保障方面,上述发达国家均已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农村金融组织、乡村金融制度与配套的政策体系,并且具备比较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互联网、专业农用设备等为农业生产提供强力支撑,这些对乡村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1.美国“城乡共生一体化”模式。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乡村发展的实践。他们以政府主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和技术应用为手段,建立了“城乡共生一体化”模式,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制度建设和政策方面,美国采取了完善立法、构建乡村发展政策机制等措施,逐步形成了专门针对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就业、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政策体系框架。更重要的是,美国把对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支持,内化为更具刚性的制度保障,确保了乡村发展的连续性和长期性。另外,美国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目标一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纯对农场实施政策支持;第二阶段是整合农场支持与乡村发展政策,着重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和改善乡村基础条件;第三阶段是推进乡村多元化发展和城乡共生的一体化。通过三个阶段的政策调整变化,美国对乡村发展的支持政策体系逐渐趋于完整。

在支持重点和公共服务方面,初期主要是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支持建设道路、水电、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中期已经开始关注居民的贫困问题,通过引入产业、农场技术等措施来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后期则更多关注教育培训、居民就业、水环境资源、生态保护等领域,着重培育和激发乡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乡村治理方面,美国政府在以财政手段帮助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多种市场力量的参与,共同促进乡村经济多层次和多元化发展。另外,乡村发展管理机构之间权责清晰,相互监督、互相依存。比如:公共事业服务局职责在于建设基础公共设施,为乡村发展提供必备条件;商业与合作发展局侧重于乡村经济增长,强调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能力和创造就业机会;农村住宅服务局则负责乡村地区的生活质量,为低收入贫困人群和偏远的乡村地区提供特殊保障。

在农技推广和职业教育方面,美国非常重视知识保护和人才培养,建立了以农业部、农学院和农业推广站为主体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尤其重视农业知识与技术的积累和传播,为农业科技创新及高效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美国建设有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例如:美国的正规农业教育机构是农业职业教育院校,院校教师岗位有严格的比例,要求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3方面的比例为50%、25%、25%,这大大提升了农业专业技能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效率。

2.德国“村庄更新”模式。1936年,德国通过实施《帝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对乡村的农地、生产用地以及荒废地进行合理规划。1954年,德国正式提出了“村庄更新”模式,其重点是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乡村建设,并于1976年正式写入了《土地整理法》。1992年,德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主要目的是缩小乡村发展外延,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扩展,强调乡村的内涵式发展,注重维护乡村的历史传统和生活特征,融入更多的科学、自然和生态元素。为更有利于实施“村庄更新”,德国各级政府制定了众多的经济、金融、财税补贴、税收优惠和法律政策。如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德国农业养老金银行,为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并给予一定的补助和贴息贷款;又如涉农企业免交营业税、享受税收优惠等。

德国“村庄更新”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规划和统筹管理,依靠制度建设和法律框架来确保“村庄更新”有序推进。一方面,根据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对农业房屋缺失功能改变用途;对其余建筑物的形状、规模、状态和状况进行改善,并向多功能、综合性发展方向转变,强化其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土地资源利用、乡村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为适应乡村社会和人口变化的趋势,德国对乡村基础设施用地进行了相应调整,减少无效土地使用,改善乡村生活和生产条件。在此基础上,德国政府通过对制度措施的调整,科学规范和合理引导乡村进行改革,增强乡村地区的吸引力。例如,20世纪70年代,德国开始实行“我们的乡村应该更加美丽”的计划:首先,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种类;其次,开发农业房地产,推动乡村旅游;第三,实现传统乡村和农业向现代化和生态化的转变。这些计划的出台,有效统一了村镇规划,避免了乡村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较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

3.法国“一体化农业”与“领土整治”综合发展模式。法国推行“一体化农业”与“领土整治”的综合发展模式,主要是基于集中化、专业化和大型化发展方式的思想,以满足乡村现代化需求为核心,推动乡村建设和综合化发展。

“一体化农业”主要是利用现代科技和企业管理手段,通过打造农场主、资本家合作体系,把工业、商业和农业等加以整合组成利益共同体。如法国生物、化学化工、物理电子、设备制造等产业为农业提供先进的农用设备、农场技术和生产原料,快速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密切了工农商之间的联系,通过利益共同体造就了“一体化农业”模式。

“领土整治”主要目的是改变法国乡村的小型农场经营方式,促进地区发展平衡。通过对农业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强有力政府干预,以及综合利用财政保障、技术支持、教育培训等手段支持乡村建设,改变乡村城市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比如,设立“地区发展奖金”“农村特别救济金”以鼓励到农村、山区开办工厂,通过开辟一些新的工业区来改变经济不平衡的情况;提供“手工业企业装备奖金”,在农村和乡镇及新兴城市附近支持发展手工业企业,以增加乡村地区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4.日本“一村一品”模式。20世纪70至80年代,日本重视发展城市工商业而忽视农业,同时深受石油危机影响,政府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支持农村建设。为此,日本大分县率先发起“一村一品”运动。他们立足于本地资源,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并不断通过农业技术革新,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走产品的多元化战略。同时,依托政府和各级农协,开办农业人才培训讲习班,培养了大批农村优秀人才。

“一村一品”主要遵循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的思路,根据当地区域情况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引导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特色产业,进而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该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自下而上,居民是运动发起的主体,政府只是在政策上帮扶和技术上支持,充分发挥和尊重农民的自主性;二是培育人才,日本非常重视人才培养,通过创建协调组织和开设农业培训机构,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与营销指导支持,大力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三是挖掘特色,在政府引导下,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关键环节建立产业链,促进包括特色农产品、特色旅游、文化资产等在内的特色产品及附加产品的交易。

(二)国内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模式探析

大都市、大城市金融市场渐趋饱和,小乡镇、小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供给矛盾。传统的城市发展道路已经无法适应和适用于当前乡村发展,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带来了可能。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大智移云”①“大智移云”是在2013年8月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提出,指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技术,是现代设备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产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而兴起的金融科技在农村农民中的逐步应用和渗透,既为传统金融面临的困境开辟了解决路径,又为乡村振兴的快速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1.政策性银行服务模式。以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银行,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和金融科技手段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发展银行提出“AI in ADBC”的金融科技创新战略,从传统的“满足业务需求”向“引领业务创新”转变,已经开发出了智慧服务、智慧运营和智慧决策三大平台,设计出了农发智粮、农发智融、农发智投三大产品,大力促进科技与业务的融合,以金融科技为引擎助推乡村振兴。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以金融科技支持特色产品服务,如智能粮食安全、智能普惠金融;同时实现对新业务的支持,如海洋经济、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等。

2.商业银行服务模式。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地区农村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参与农村金融业务较多,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动力,以满足金融需求为导向,服务模式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特点。以工商银行为例,作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其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技术为支撑,全面推进普惠型“三农”金融服务。如创新设计了“农e贷”“e链快贷”,支持无担保、纯信用的线上贷款服务,可以实现“惠农融资足不出户、贷款资金分秒到账”。如运用人工智能、5G等技术实现合同在线签署、政府直连押品在线登记、线上提款还款等无接触服务模式,在部分城乡布放的远程智能柜员机推出“伴随式”远程协同服务,极大满足了广大农户及涉农企业“短、少、频、快、急”的金融服务需求。依托API开放平台、人工智能平台等企业级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快与龙头企业、核心企业场景对接,极大提升了全链条、全流程、全客户的贷款可获得性。

3.电商龙头企业服务模式。以京东、阿里巴巴和苏宁易购等为代表的电商龙头企业,主要以电商、物流和移动支付体系为核心,将市场中原本松散的交易信息、消费信息、行为信息等加以收集、整合、分析和挖掘,为其他金融公司或者中小银行机构提供客户行为、信用评估和风险防控建议。随着市场多元化发展和跨界竞争的加剧,这些电商龙头开始进入市场,参与到乡村市场的系统建设、平台搭建和全流程营销活动之中。例如,京东云通过“直播人才定向培养+产业节品牌打造+直播带货”等创新方式,帮助当地企业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打通农业产业链。现在三家公司基本形成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信用担保、保险理财、众筹和移动支付六大板块的全产业链、全产品链的乡村金融服务品牌,已经在众多领域帮助乡村“走出去”和“引进来”。

4.农业服务领域企业服务模式。作为农业领域企业的代表,新希望集团旗下的希望金融是一家农村互联网金融公司,主要连接农村借款人和城市出借人。希望金融充分利用自身在农牧行业的供应链信息资源和科技金融领域的集团优势,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场景,打造形成“互联网+金融+产业”的服务模式。目前,希望金融已经推出了惠农贷、应收贷、订单贷、兴农贷等农业贷款产品,不仅为机构与个人提供专业的网贷渠道,同时也为“三农”小微企业及优质农户提供高效的融资渠道。

5.小微金融机构服务模式。小微金融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虽然存在资本少、线下物理网点少的不足,但也有市场专一、专业突出的优势,是金融服务乡村的有益补充和专业力量。目前,以农分期、理财农场等为代表的小微金融机构,在乡村金融领域主要充当服务中介角色,与银行、基金、保险、信托、期货等加强合作,获取社会资本资金和渠道,同时通过提供农资农机购买租售服务、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服务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特色化的服务场景,增强对农户的吸引力。

(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模式经验启示

1.坚持政府强力主导,强化政策传导力度。2020年,我国已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目前尚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平稳过渡阶段,实现乡村振兴更加需要依靠政府强力主导和持续的政策支持。纵观发达国家支持乡村发展的模式,起步阶段均有赖于明确的政府导向和健全的制度保障,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政府管理体系,规范政府机构的权责范畴,有力传导乡村农业政策,激活各种市场要素,调动各方面、各层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乡村振兴政策执行效能,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2.坚持城乡一体发展,有序化解突出矛盾。国外的乡村发展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城乡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化解矛盾的过程。例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乡村发展政策目标聚焦在道路、水电、通信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策侧重于解决乡村贫困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决定通过培养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我国既有金融服务能力较弱、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产品不适销对路、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也有乡村公共服务和资源禀赋之间的不均衡、不匹配,使得乡村经济难以跟上城市发展步伐。当前,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市占有较多的生产要素和资源,需要城市反哺乡村,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协同联动发展,再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乡村特点,推动分类管理、梯次推进和分步实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3.坚持完善法律体系,提供根本制度保障。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对农业农村政策、财政支付、税收减免等法律法规作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例如,1936年美国的《农村电气化法》实施标志着美国乡村发展政策的开启,又先后出台了《联邦农业完善和改革法》《农业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粮食、农业、保育和贸易法案》等系列法律,内容涵盖基础设施投资、自然环境保护、商业服务合作、社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德国1954年正式提出“村庄更新”概念,1976年将其写入《土地整理法》作为乡村发展的制度依据之一。乡村振兴发展离不开与之紧密相关的金融、财政、税务等制度支持,也不可缺少金融科技、科技监管、智慧政府建设等适应新理念、新阶段、新要求的法律规划,尤其要健全完善与金融科技有关的法律法规。法律的强制性可以划定具体标准和实施规范,有效保障乡村发展政策的连贯性和平稳性,有效避免因市场变化、区域调整等外界因素带来的较大冲击和不良影响。

4.坚持良性互动合作,聚力多方发展力量。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和第三方机构之间利益共同体,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美国为例,积极借助市场力量,逐渐强化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互动模式,加强与白宫的乡村委员会、农村基金会,以及地方农业部的发展雇员、非营利性组织和房产公司经纪人等合作。实践表明,乡村发展不能仅靠政府的大包大揽,要处理好和平衡好政府与市场、官方与民间的关系。基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以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营、金融支撑、科技助力和农民参与的发展格局,使各方力量互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链条共建、品牌共创、成果共享,推动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的实现。

三、金融科技作用于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需要以国家战略高度、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谋划、布局金融科技,不断提升金融科技服务能力,让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科技应用公平和有效,进而建立金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新高地。

(一)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

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实施《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鼓励支持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持牌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发展金融科技,标志着金融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回顾金融科技发展,已经历三个阶段:

1.金融IT阶段。金融机构主要通过传统的IT软硬件来实现办公和业务办理的电子化,提高业务的办理速度和效率,这个阶段的IT公司不参与金融业务环节。金融IT主要包括自助取款机、自助查询机、商务POS机、点钞机,以及银行的核心结算系统、交易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

2.互联网金融阶段。金融机构开始搭建互联网线上业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实现业务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结算端等互联互通,以及业务撮合和交易结算,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升级,是线下业务向线上化的转移。

3.金融科技阶段。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持续优化和改变信息采集、风险定价、投资决策、信用评价等功能,丰富金融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极大延展金融服务领域。金融科技未来趋势是各类新兴技术的跨界融合和应用,以及轻量化、沉浸式迭代演进,将从“立柱架梁”向“积厚成势”转变,发展到高级阶段将是数字金融。诸如数字货币、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区块链验证、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不断突破金融和科技边界,深度融入社会各领域、各环节和各场景。

(二)金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

金融科技是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等利用新兴信息科技改造和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实现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的提升。

从金融与乡村的关系看:金融的服务可直接面向乡村和服务乡村,而乡村地域广阔、市场巨大,也是金融的一个重要市场和必争的服务领域,是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蓝海之一。反之,乡村也需要得到金融的支持才能得以长远发展,乡村市场也将为金融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

从金融与科技的关系看:金融具有天然的数字化基因,是科技创新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推动者。金融科技也从金融的辅助支撑转变为内在的改造力量,已成为金融有机体的核心要素之一。金融不断借助科技的力量拓宽金融服务边界,提高金融服务收益和效率,而科技则向金融领域不断渗透和融合,努力通过金融行业打开自身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资金支持,三者形成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生态循环(如图1所示)。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金融、乡村与科技三者关系是相互交织和相互促进的,可以构筑互联互通新金融生态。三者的聚焦点和核心点都在于“三农”,关键就是如何通过金融、科技和乡村的共同施力来一体推进乡村振兴。

1.金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根本点。保障安全永远是金融科技发展的生命线。在发展金融科技过程中,应做到风险管控与产品服务创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应急处置和内部控制等制度,确保各类风险始终处于可管可控。同时,充分考虑“三农”群体在金融知识储备、信息保护意识、风险承受能力、技术应用条件等方面的不足,采取信息披露、风险提示、教育培训等方式,切实建立起全方位的风险保障体系。

2.金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如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更充分地发挥金融科技作用,依然是一个探索式的课题。金融机构在乡村发展金融科技,既不能因循守旧、畏首畏尾,也不可以一味求新求变、过度创新,需要从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出发,从自身相对优势领域发力,科学推广应用相对成熟可靠、安全稳定的适应性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具有较高契合度的乡村场景,有效促进业务、资金、技术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乡村金融服务供需两端的匹配性和一致性。

3.金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核心点。发展金融科技并不是简单、粗放地在金融上“嫁接”“拼凑”某项新兴技术。如果缺少人才的有效支撑,金融科技只会是空中楼阁。要加强完善人才培养、交流和轮岗机制,注重人才在业务、技术等不同岗位上的适度流动,培养复合型金融科技专业人才。与此同时,要加快针对乡村的产品设计和创新,针对乡村金融服务对象的需求、偏好和金融行为变化,加强金融科技在乡村市场的战略布局、资源配置和创新应用,发挥金融科技对乡村振兴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引擎,输出更多具有乡村场景特色的现象级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

(三)金融科技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

金融科技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乡村产业振兴需要金融科技的加持。通过对国内外学者观点的归纳和相关理论学术的总结,结合长期的金融实践,本文认为,可以通过金融服务和科技赋能“双轮驱动”,借助三条路径来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如图2所示)。

1.金融服务路径。这里的金融服务主要是以提供“融资”和“融智”为出发点的金融服务。根据金融目前的发展阶段、内涵和市场特征,本文将“融资”细分为消费金融、财富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等五个方面,基本可以涵盖和满足乡村客群的不同金融服务需求。对应于“融资”的需求,将“融智”贯穿其中,从生产经营全流程角度,概括分为数据链服务、价值链服务、创新链服务、产业链服务和供应链服务。“融资”和“融智”是基于对客户全链条金融需求的洞察,以及对客户全周期的经营风险智能预测和研判,为乡村客户科学评估市场风险、有效配置资源,提供智慧服务方案。

2.科技赋能路径。基于“融技”和“融通”这两个方面的科技创新创造价值。从当前技术成熟程度、科技的金融应用及数据的实际流动规律出发,“融技”可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5G技术等运用为主,其他技术作为补充逐步推广应用。将“融通”所涉及的信息和数据大致分解为商贸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和数据流。其核心是加强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深入分析各项数据流量背后的规律特征,为客户建立“数据画像”,找到其与业务紧密结合的最佳实现方式,实现“五流”无缝融合。“融技”和“融通”将更大程度地拓展科技服务边界,为农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同时赋能传统金融机构,有助于深耕乡村市场,提升金融服务效能,将科技价值转化为服务价值和社会价值。

3.金融科技路径。随着金融服务重心的“下沉”和大量前沿技术在乡村金融的应用,金融服务和科技赋能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双轮”,不断为乡村振兴畅通“全身经脉”,也必将加快实现业务处理自动化、管理精细化和决策科学化,进而倒逼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加快对组织架构、金融工具、业务流程、渠道布局和风险策略等作出快速调整,体现出开放共享的优势。这样既能拓展金融服务的供给范围,又能有效降低金融供给方和客户需求侧的成本,同时增强服务的敏捷性,大幅提升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效率和水平。

金融服务的未来趋势是场景体现,技术创新的最大动力在于服务大众。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乡村市场的金融服务和科技赋能已经在乡村振兴中得到初步推广,其相互融合的具象化就体现为各类场景的建设和应用。乡村场景涉及衣、食、住、行、玩乐等方方面面,这些场景也是最能被大众直观感受和亲身体验的,在乡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创造力。根据乡村的发展特点和市场特征,本文将其划分为生产场景、经营场景、产业场景、交易场景和消费场景。这五个场景又作为金融服务和科技赋能融合的桥梁和纽带,将形成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合力。

四、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金融科技作为一种金融技术工具,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提高金融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等价值,已然全方位融合到金融基础、机构转型、科技应用、风险监测、人才素养等全链条当中,逐渐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引擎。在金融科技助力下,本文提出搭建G2B2C②G代表政府(Government),B代表企业(Business),C代表社区和客群(Citizen)。三端联动的架构(如图3所示),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参考的对策建议。

G2B2C三端联动架构设计的思路是:可由强力高效的G端政府直接服务于C端客群,诸如公共服务、社区治理、公益活动等,也可由G端政府通过正向引导、搭建平台、购买服务等方式,由B端企业向C端客群提供广泛的可获得性、可负担性金融服务和产品;与此同时,B端企业基于商业规则和“看不见的手”的市场引导,自发地参与到乡村市场,为C端客群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金融服务。由此,G2B2C又有多种演变组合:G2G(同级政府对同级政府)、G2g(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G2B(政府对企业)、G2C(政府对公民);B2B(企业对企业)、B2b(龙头企业或核心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对下游企业、中小微企业)、B2C(企业对居民);C2C(客户对客户)、C2c(致富带头人、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职业农民、返乡创业者对普通农民)等。同时,G2B2C三端联动模式也是循环和可逆的,存在C2B2G这种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工作联动模式。

当前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随着时间、空间及发展阶段的差异性特征的变化,需要因地因时明确乡村振兴差别化发展模式和重点。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金融科技基础

由于乡村经济相较于城市经济处于弱势地位,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应给予乡村地区更多政策支持,夯实乡村金融科技基础。一是政策指导方面,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金融政策要向乡村地区倾斜,增强乡村发展规划的前瞻性,综合运用金融财税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业务向乡村地区倾斜,推动乡村金融良性发展;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二是法律保障方面,积极修订完善法律法规,逐步解决乡村地区在资源合理利用、集体经济释放活力、信用激励惩戒、土地流转使用、人才吸引培养以及金融科技应用伦理等方面存在的法律缺失、法律滞后和法律冲突等问题,扫清金融服务乡村的法律障碍。三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重点推动乡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以及金融APP线上平台开发,电子机具、移动终端和智能终端设备投放,推动金融服务向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高效化发展。四是建设数字中国方面,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具有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和广覆盖性特征,重点围绕数字化转型、数字业态、数字资产、数字贸易、数字货币等加快布局,推动“数字中国”“智慧政府”“数字乡村”及“数智乡村”快速落地,提高金融科技的覆盖面和渗透性,进一步唤醒乡村活力,激发乡村潜力。

(二)构建协同合作机制,加强金融科技应用

乡村振兴需要加快金融服务和科技融合化发展,构建起线上线下“打通”、跨金融机构“互通”、金融与公共领域“融通”的协同合作机制,建立“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在场景服务、科技应用、数据共享等方面构建起风险共担、收益补偿、主体互动等协同合作机制,实现共建共创共享共赢。一是积极拓展税收、房产、社保、征信等数据来源,完善乡村数据采集规则,统一数据存储标准,提高采集购买、生产、销售等产业数据,以及农户经营、生活消费、缴费支付、信贷等个人数据的能力,将各种数据资源加以整合,实现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跨领域、跨行业共享,增强乡村地区金融资源承载力。二是政府部门牵头制定金融数据资产定价和交易规则,建立金融数据交易平台,盘活数据资源,增加数据资产和数据资源的流通性;优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系统,实现产权改革高效进行、村级财务管理规范透明、村务公开有效监督,提高基层政府公信力。三是金融机构要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期货公司、电商企业等合作力度,从用户管理、运营模式等方面,构建“金融+N”“N+科技”等动态组合模式,如“金融+保险+期货”“金融+保险+信托”“金融+场景+生态+平台+科技”的多元合作模式,破解金融成本高、效率低、风控难等问题。四是注重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数据统计披露、风险监测与提示、金融标准研制、消费权益保护等方面的作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五是通过卫星遥感、电子围栏、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技术,依托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等进行动态监测、远程监控、收成预判、灾害预警、场景模拟、策略设计,重塑服务响应速度、服务信息反馈机制,使得精确预测、客户反应、触达能力和链接水平大大提升,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增强乡村客群金融服务获得感和安全感。如“卫星遥感数据+农业托管+普惠金融”模式,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大大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三)强化金融科技监管,严格金融风险监测

综合考量发展与安全、创新与风险、隐私保护与商业诉求之间的关系,健全金融风险监测机制,强化对金融科技的监管。一是秉承适度监管原则。坚持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借鉴国外“监管沙箱”做法,在发展中规范和在规范中发展,健全金融科技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审查、公平竞争监管,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二是充分运用穿透式监管手段。对金融业务从总体上、实质性风险上把握,提高金融科技监管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对金融科技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全流程识别、防范和化解。三是强化协同监管。在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第三方机构之间建立协同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数据收集、传输、整合、分析、共享的效率。四是建立完善金融科技应用试错、容错、查错、纠错机制,完善常态化运行监测、预警处置等防控体系,有效防范新技术自身风险和运用风险,并提高处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五是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大力提升基于规模化大数据的处理能力,实现风险定价模型从“已发生信用损失模型”向“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转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四)加速金融转型升级,增强金融供给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金融机构在战略规划、机构设立、业务研发、信贷政策、资源配置、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和全盘推进。乡村经济主体的特殊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期性,决定了金融机构不能完全按照城市金融服务的道路,必须加快机构转型步伐。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支持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向乡村流动,激发发展潜力和金融活力。城商行、农商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主体,可根据不同乡村区域的特点,更加灵活、敏捷地主动服务乡村。同时,可以尝试与村委会、电信运营商、中石油、中石化、供销社、卫生诊所、村超市、物流配送点、退役军人服务站等主体合作开展金融服务共建,板块化、高效化打造乡村金融服务的“前沿据点”和“村口银行”。

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金融供给能力。其中金融科技是当前金融机构抢占乡村“最先一公里”,化解乡村“中梗阻”,突破乡村“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一是发挥金融科技高效服务长尾客户的特点,优化金融机构信贷机制,提升涉农金融机构服务质效。二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势,突出线上化、数字化和生态化,打造涵盖基础金融服务、数字人民币应用、金融场景融合的服务模式,让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数据成为乡村的“新农资”,充分激活乡村金融服务需求的活力。三是规范发展地方金融组织,增强小型金融机构风控能力、特色经营能力、市场感知能力,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平台化、流程化、数据化风控管理平台,增强其服务中小微客户的能力。

(五)破解信息孤岛壁垒,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破解信息孤岛壁垒是改善乡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切入点,也是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有力金融服务的支撑点。一是建立健全信用记录。不仅要充分挖掘已有数据,加强线下信息采集,还要加强外接数据,主动与电商平台、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掌握农户生产经营数据的企业合作以共享数据,打破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竖井”,推动数据平台与金融机构实时共享、动态更新。二是制定信用体系制度。建立基于“主体信用”“数据信用”“履约信用”等多方互信互认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使农民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增强信用意识;建立健全农民信用联保互保制度,推进农业保险和信用担保工作,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健全农业再保险制度,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三是建立乡村大数据平台。借助金融科技开发线上数据平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各种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迭代升级,降低客户交易费用和成本。四是完善征信共享平台。依托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层分析等,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风险评估、授信决策,创新数据与信息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服务质效。

(六)激发乡村振兴需求,提供特色场景服务

金融和科技领域具有“产品即场景、分享即获得、跨界即连接、流行即流量”的基本特征。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势必会激发乡村经济主体释放出巨大的金融需求,也必将优化空间结构重塑经济地理。一是打造生产经营场景。主动挖掘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重点打造G2B2C三端联动场景。例如,在政府G端,围绕乡村政务、乡村医院、乡村社区等领域,构建起既能满足涉农资金发放、分配和使用各环节信息的公开透明,又能满足农民基础查询、预约登记等服务的平台;在企业B端,围绕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乡村专业市场、特色农作物,产业园、工业园区等重点,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通过收集和分析客户采购、生产、销售等数据,打造账户开户与信贷建档一体化服务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信贷授信模型,实现对上下游关联客户的融资服务;在消费C端,围绕外出务工、农民进城安家、农产品集中收购、电器汽车下乡以及乡村活跃商圈、乡村旅游、乡村民宿、观光农业、休闲农庄、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康养老等场景,加快推进代发、结算、普惠等金融产品的特色化创新,为运营主体和参与农户提供一体化综合性服务平台。二是打造产业场景。发展“一镇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做强富民兴村产业。推动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服务业、农业、制造业等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可以尝试“金融机构+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的全方位、全链条的服务新模式,搭建“全客户、全渠道、全领域”的全产业新架构,打造综合化特色化乡村振兴产业生态体系。三是打造产品服务场景。大力支持平台系统建设,加强大数据、智能决策等应用,对风控制度、风控流程、数据模型开展差异化再造,建立包括农户信息采集、准贷名单生成等一体化、自动化业务流程,精准农户画像、细化农户标签,精准挖掘金融需求,自动精选合适的金融产品向农户进行推荐,实现“千业千态”“千人千面”的金融产品推荐服务。四是打造消费交易场景。围绕高频场景深化客户端应用,打造智慧生态体系。可以联动银行与政务,或者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将银行APP、聚合码支付、消费贷款、金融理财等嵌入政务、医疗、学校、商店、交通等高频场景,通过“金融+非金融”“线上+线下”“数字化+集约化”等线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运营,不断提升乡村金融服务的供给水平。

(七)提高群众金融素养,夯实乡村人才基础

金融科技在乡村地区的渗透,首要是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广大群众金融素养,进一步夯实人才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建立金融知识教育的长效机制。优化金融知识下乡方式方法,让金融知识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正规化,让乡村居民切实、全面地学习金融知识,使用现代金融工具,提高群众金融素养。二是构建完善的乡村金融知识体系,选取有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的金融知识下乡、进村、入户,在乡村营造简单、愿学、会用的良好氛围。三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通过线上宣传、远程教育等方式来普及金融知识,增强金融教育传播便利性和农户金融知识广泛性,营造良好的乡村金融生态环境。四是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强乡村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五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其金融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一批懂技术、懂乡村、爱农民的科技人才。同时,深化校政银企合作,加强产学研用融合,储备一批具有金融与科技交叉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队伍。六是建立起“三农”人才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把乡村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完善与金融市场相适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实行“技术+业务”的双线考核,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金融科技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科技助我来看云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