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 辉 刘骏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广州 510080
随着人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宫颈癌筛查作为女性常规体检项目之一,因此,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患者的检出率逐年增加,CIN已成为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女性生殖器肿瘤分类(2014)》及2017年《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建议运用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 lial lesion,SIL)命名[1],采用低级别和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二级分类法。本文通过介绍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定义与分级,分别列举出ICD-10与ICD-11中的编码内容,为编码员在日常工作中准确编码提供参考依据[2]。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是比较常见女性疾病,多数是在体检时做子宫颈活组织检查而发现。此前在病理诊断命名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一般分为 CINⅠ,CINⅡ,CINⅢ三个级别,CINⅢ 级一般认为是子宫颈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CIS)。CIN命名系统为临床下一步的处理提供诊断依据,但也存在相应的问题,CIN诊断术语采用瘤变(neoplasia)命名,实际上CINⅠ级病变多数是由于HPV感染,归入“瘤变”并不合适。在病理诊断中,对于CINⅡ级病变实际上是生物学上的CINⅠ与CINⅢ的一个混合体。而临床认为CINⅠ患者仅需随访观察,而CINⅡ及以上病变则需进行相应临床处理。世界卫生组织(WHO)女性生殖器肿瘤分类(2014)中,采用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来命名,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 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 两级[3]。CINⅠ归类于LSIL,CINⅡ和 CINⅢ归类HSIL。在新的二级病理学分类中,只要病理组织学表现为LSIL(CINI),即使p16呈现阳性,仍认为低级别病变,子宫颈高危型HPV 感染(HPV16和18型为主)是大约80%左右LSIL的致病因素。所以筛查SIL对子宫颈癌前病变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ICD-10分类体系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的统称。分为CINⅠ,CINⅡ,CINⅢ三个级别。
ICD-10编码查找方法,在ICD-10卷三索引表中,以“肿瘤(形成)”为主导词,查找编码如下[4]:
肿瘤(形成)
-上皮内
--宫颈(宫颈上皮内肿瘤) N87.9
---Ⅰ级 N87.0
---Ⅱ级 N87.1
---Ⅲ级(重度发育不良)(M8077/2) D06.9
核对卷一修正具体病变部位
打开ICD-11中文网站,https://icd11.pumch.cn/,点击ICD-11编码工具(版本:死因和疾病统计2021-05),检索框输入“宫颈上皮内瘤变”,得出结果如下[5]:
(1)宫颈上皮内瘤变I级 2F31.00
匹配术语:
宫颈上皮内瘤变I级
CIN I[宫颈上皮内瘤变I级]
后组配:XA5WW1 子宫颈 (体现具体病变部位)
编码簇:2F31.00&XA5WW1宫颈上皮内瘤变I级
在孕产妇章节中的相关分类J
为已知或可疑盆腔器官异常给予的孕产妇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I级(JA84/2F31.00)
(2)宫颈上皮内瘤变II级 2E66.0
匹配术语:
宫颈上皮内瘤变II级
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
CIN2[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
后组配:XA5WW1 子宫颈 (体现具体病变部位)
编码簇:2E66.0&XA5WW1 宫颈上皮内瘤变II级
在孕产妇章节中的相关分类J
为已知或可疑盆腔器官异常给予的孕产妇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II级(JA84/2E66.0)
(3)宫颈上皮内瘤变III级 2E66.1
匹配术语:
宫颈上皮内瘤变III级
CIN3[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
CINⅢ[宫颈上皮内瘤变III级]
宫颈上皮内瘤变[不典型增生],高级别
CIN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提及或未提及重度不典型增生
宫颈H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后组配:XA5WW1 子宫颈 (体现具体病变部位)
编码簇:2E66.1&XA5WW1 宫颈上皮内瘤变III级
在孕产妇章节中的相关分类J
为已知或可疑盆腔器官异常给予的孕产妇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III级(JA84/2E66.1)
根据目前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女性生殖器肿瘤分类(2014)[6]建议,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是采用与低级别和高级别的分类方式,同时标注了相应的形态学编码,将低级别病变分类到良性肿瘤,高级别病变分类到原位癌(见表2)。这与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中将CINⅠ和CINⅡ分类系统疾病发生了变化,但与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将宫颈上皮内瘤变I级放在良性肿瘤和宫颈上皮内瘤变II级、宫颈上皮内瘤变III级分类到原位癌是相一致的(见表3)。
表2 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子宫颈肿瘤上皮性肿瘤形态学
表3 ICD11宫颈肿瘤上皮性肿瘤形分类
患者女,48岁,绝经3年,2019年08月患者体检发现HPV-53阳性,TCT未见上皮内瘤变。患者2019年11月及2020年09月曾复查均提示:HPV-53阳性,期间患者曾用干扰素治疗3月。现患者再次就诊行HPV检查提示HPV-18、58、59阳性,TCT检查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结合DNA定量检测结果,4—6月复查行阴道镜活检,术后病理:(颈上唇外缘于穹隆12-2点、宫颈3点、颈下唇外缘4-7点,宫颈9-10点,颈管内壁组织)慢性炎伴表浅挖空细胞形成,局部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CIN I级),病程中白带正常,无接触性出血史,无异常阴道出血史,无腹胀,腹痛等伴随症状。出院诊断 “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病变”,手术:“子宫颈环形电切术”。
编码分析:此病例术后病理报告提示CINI病变,根据ICD-10 编码查找方法,主导词:肿瘤(形成) -上皮内,--宫颈(宫颈上皮内肿瘤)N87.9,---Ⅰ级 N87.0,核对卷一,编码正确;但是ICD-10索引2019年修订版,未同步《WHO女性生殖器肿瘤分类(2014)》中宫颈上皮内病变新的命名规则和形态学编码,因此仍将其编码归类于系统疾病。但是《WHO女性生殖器肿瘤分类(2014)》中已经将宫颈CINI病变的形态学编码分类到M8877/0,宫颈的良性肿瘤,所以应将N87.0宫颈上皮内肿瘤(CIN)Ⅰ级编码修正为(M8877/0)D26.0宫颈良性肿瘤。为了验证修正编码是否正确,笔者运用ICD-11编码工具来进行验证,根据ICD-11编码查找,宫颈CINI病变编码为2F31.00 宫颈上皮内瘤变I级,核对ICD-11死因和疾病统计(MMS),2F31.00编码为2F31.0子宫颈良性非间质肿瘤的细目,也认为其为良性肿瘤。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将宫颈上皮内肿瘤(CINⅠ级) 的编码N87.0修正为(M8877/0)D26.0是正确的。
患者女,26岁,宫颈LCT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宫颈HPV检测示58型阳性。遂于2021年06月10日行阴道镜活检,活检组织病理回报:鳞状上皮局部异常增生,排列紊乱。约占上皮层2/3或接近全层。局部可见CIN累计腺体。(宫颈)灶性上皮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CIN II),累及腺体。起病以来,患者无同房后阴道流血,无头晕、眼花、乏力,无心悸、气促、胸闷,无腹痛、腹胀,无异常阴道流血、流液,无尿频、尿急、尿痛。精神、睡眠、胃纳、大小便正常。出院诊断: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CIN II),手术:“宫颈锥型电切术”。
编码分析:此病例术后病理报告提示CINⅡ病变,根据ICD-10 编码查找原则,主导词:肿瘤(形成) -上皮内,--宫颈(宫颈上皮内肿瘤)N87.9,---Ⅱ级 N87.1,核对卷一,编码正确,编码归类于系统疾病;根据ICD-11编码查找,编码为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 2E66.0,核对ICD-11死因和疾病统计(MMS),编码归类于宫颈原位癌。结合《WHO女性生殖器肿瘤分类(2014)》最新更新编码,修正ICD-10编码为:(M8877/2) D06.1。
患者女,40岁,患者平素月经规则,2020年04月体检发现HPV 33(+),TCT示:上皮内低度病变,不排除上皮高度病变;2020年05月电子阴道镜检查示:LSIL;活检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病变。2020年06月行宫颈锥切术,术后病理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CINⅢ),并累及腺体,切缘阳性。2020年10月复查TCT示:高级别上皮内病变,2020年11月行宫颈LEEP术,术后病理示局部CINⅠ。2021年06月21日复查行宫颈锥形电切术示:宫颈6点局部高级别上皮内病变(CINⅢ)。出院诊断:“宫颈上皮内病变III级”,手术:“子宫颈锥形电切术”。
编码分析:此病例术后病理报告显示CINIII病变,根据ICD-10 编码查找原则,主导词:肿瘤(形成) -上皮内,--宫颈(宫颈上皮内肿瘤)N87.9,---Ⅲ级(重度发育不良)(M8077/2)D06.9,核对卷一,编码修正为D06.1,编码归类于宫颈原位癌;根据ICD-11编码查找,编码为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 2E66.1&XA5WW1,核对ICD-11死因和疾病统计(MMS),编码归类于宫颈原位癌。与《WHO女性生殖器肿瘤分类(2014)》最新更新编码相同。
世界卫生组织(WHO)女性生殖器肿瘤分类(2014)有关宫颈鳞状细胞癌上皮内病变的命名原则和分类变化做出了相应的修订,修订后的命名办法基本上能够体现出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病理学特点和疾病性质,既简化了分级方法,又提高了病理学诊断准确性,为临床医师的进一步处理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有病理学研究文献在解读第4版WHO(2014)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中宫颈癌前期病变的命名及分级变化中阐述了,但是现阶段SIL二级分类法正处于全面推广阶段,部分临床医师还未很好的掌握SIL分级体系和命名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建议病理专家在书写病理诊断时,需同时标注“CIN”名称和分级[1,7-8],这样可以为临床医师更好的理解及掌握新的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分类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作为病案编码人员应认真关注临床和病理学上知识的更新迭代,通过对上述SIL的学习并分析其ICD-10和ICD-11的编码,就充分了解HSIL不同类型编码完全不同。编码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能熟悉病例报告中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并应该熟练掌握其与CIN分级体系的转化,不断更新临床知识和编码业务能力,积极向临床和病理医师请教和学习,熟练掌握SIL与CIN的转化,才能准确编码,不断提高编码准确率,既保证统计数据正确,又可以体现医院的疾病诊治水平[9-10]。
目前国家卫健委正在全国推行ICD-11的编码试点工作,在ICD-10 和ICD-11编码工具即将更新换代的情况下,编码员不但要积极学习临床医学相关知识和病理学的新发展,同时也要积极学习ICD-11组织架构和编码规则,并不断掌握和使用ICD-11的编码工具[11-14],用ICD-11的知识体系来弥补ICD-10无法及时更新的不足,从而对ICD-10编码体系作一个相应补充[15-22],为ICD-11在全国稳步的推广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