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馨,宋于心,亢玉婷,曹 雪,田奕欣,张林峰,陈 祚,郑聪毅,陈 露,周好奇,邵 澜,田 野,王增武
我国心血管病负担沉重,现患病人数约3.30亿例,其中脑卒中1 300万例,冠心病1 139万例[1]。心血管病是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高血压和肥胖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重要且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常用的评估肥胖指标,但一些研究中腹型肥胖或超过了单独BMI的疾病风险预测价值[3]。INTERHEART研究收集了52个国家262个中心的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归因于腹型肥胖的心肌梗死人群归因百分比(PAF)为20.1%,95%CI[15.3%,26.0%][4]。对桐乡市老年人群的研究显示,人群中普遍存在危险因素的聚集[5]。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与患病风险之间存在关联[6-9]。关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后疾病负担分析,特别是探讨腹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归因负担较少。由于既往研究纳入地区局限于部分省市,研究人群基本特征差异、危险因素定义不同等原因,导致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和代表性。本研究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中国高血压调查研究人群数据,探讨高血压、腹型肥胖聚集与心血管病疾病负担的关系,为制定预防性措施提供依据。
1.1 研究对象 中国高血压调查研究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我国31个省份选取50万份15岁及以上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样本[10]。基于中国高血压调查研究人群,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分为东部、中部、西部,按城乡分层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随机选择35 000名35岁及以上的志愿者进行研究调查。于2018年—2019年对30 036名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总随访率为87.65%,剔除了5年内失访的5 361名研究对象、1 678例有心血管病既往史的病人及243名有吸烟、饮酒等重要危险因素缺失值的人群后,最终纳入22 754名研究对象。根据血压和体重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高血压、腹型肥胖(+),高血压、腹型肥胖(-),非高血压、腹型肥胖(+),非高血压、腹型肥胖(-)。每名研究对象调查前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阜外医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项目给予批准。
1.2 方法
1.2.1 数据收集 采用标准化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员通过面对面收集数据。基线调查问卷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和职业等。体格检查由调查员使用统一方法、测量设备对研究对象进行腰围、血压等测量。腰围使用统一提供的腰围尺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求研究对象除去外衣,平缓呼吸,将卷尺置于双侧腋中线髂骨上缘与第12肋骨下缘连线中点处测量腰围,两次测量误差应<0.5 cm。血压测量要求受试者安静环境至少休息5 min,测量前30 min严禁吸烟、饮酒、饮用咖啡、茶等兴奋性饮料,禁止剧烈运动,排空膀胱,使用欧姆龙血压-1300专业便携式血压监测仪,与心脏水平齐平位置对右臂进行3次血压测量,每次间隔30 s,取3次读数平均值。欧姆龙血压-1300测量血压的准确性已在研究中得到验证[11]。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等。所有血液样本均在研究对象空腹8 h以上后于次日清晨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采集,并由中心实验室统一检测(北京爱迪康临床实验室有限公司)。针对随访对象收集发生心血管病和死亡的数据及死亡原因。
1.2.2 相关指标定义与诊断标准 ①高血压:测量诊室血压3次平均值,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90 mmHg或在区/县级以上医院诊断为高血压或近2周服用降压药。②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12]。③受教育程度:包括初中及以下和高中及以上。④吸烟:至少吸烟20包,或每日至少1支且持续1年以上,现在吸烟定义为现吸烟,过去吸烟定义为一生至少吸烟20包且戒烟时间大于1个月。⑤心血管病:包括致死和非致死冠心病、致死和非致死脑卒中、致死和非致死慢性心力衰竭及其他致死性心血管病。冠心病事件包括非致死性冠心病(经历过以下至少一种疾病或治疗: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致死性冠心病。脑卒中定义为非致死性和致死性脑卒中,包括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脑梗死。本研究未纳入腔隙性脑梗死。
2.1 4组临床资料比较 共纳入22 754名研究对象,4组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4组临床资料比较
(续表)
2.2 不同高血压、腹型肥胖类型与心血管病、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关系 随访期间,发生致死和非致死心血管病事件1 022例,其中致死和非致死冠心病312例,致死和非致死脑卒中616例。根据随访队列资料,调整了年龄、性别、城乡、地区、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多个混杂因素后,以非高血压、腹型肥胖(-)人群为参照组,高血压、腹型肥胖(+)人群发生心血管病、冠心病和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95[1.64,2.32]、2.15[1.58,2.94]和1.90[1.52,2.39]。男性高血压、腹型肥胖(+)人群发生心血管病和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98[1.57,2.50]和2.20[1.62,2.98]。东部地区高血压、腹型肥胖(+)人群发生心血管病和冠心病的HR(95%CI)分别为2.07[1.63,2.63]、2.65[1.61,4.34]。详见表2。
表2 高血压、腹型肥胖与心血管病、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关系[HR(95%CI)]
2.3 不同高血压、腹型肥胖类型对心血管病的归因疾病负担 全部及按性别、城乡、地区分层后成人不同高血压、腹型肥胖类型对心血管病的归因疾病负担见表3。全部心血管病归因于高血压、腹型肥胖(+)的PAF为15.45%,95%CI[10.26%,21.05%],女性为14.84%,95%CI[9.83%,19.57%]。农村归因于高血压、腹型肥胖(+)的PAF为23.42%,95%CI[14.40%,30.97%]。地区层面,心血管病归因于高血压、腹型肥胖(+)的PAF最高为东部地区,是18.68%,95%CI[12.18%,24.24%]。
表3 归因于高血压、腹型肥胖的心血管病的PAF值[PAF(95%CI)]
2.4 不同高血压、腹型肥胖类型对冠心病、脑卒中的归因疾病负担 冠心病、脑卒中事件与不同高血压、腹型肥胖类型的归因疾病负担见表4。全国,冠心病归因于高血压、腹型肥胖(+)的PAF为18.12%,95%CI[12.15%,24.40%];脑卒中的PAF为14.77%,95%CI[9.78%,19.60%]。性别层面,冠心病事件归因于高血压、腹型肥胖(+)的PAF女性高于男性,为25.42%,95%CI[17.58%,32.24%];脑卒中事件归因于高血压、腹型肥胖(+)的PAF男性高于女性,为17.22%,95%CI[10.70%,23.04%]。城乡层面,冠心病、脑卒中归因于高血压、腹型肥胖(+)的PAF农村高于城市,分别为18.53%[95%CI(12.21%,24.23%)]和24.77%[95%CI(16.75%,32.57%)]。地区层面,冠心病、脑卒中归因于高血压、腹型肥胖(+)的PAF最高分别为东部地区的26.17%[95%CI(18.72%,33.05%)]和中部地区的17.80%[95%CI(12.24%,23.88%)]。
表4 归因于高血压、腹型肥胖的冠心病、脑卒中的PAF值[PAF(95%CI)]
本研究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对高血压、腹型肥胖聚集的HR进行估计,为准确评估不同血压、腰围对心血管病、冠心病和脑卒中PAF奠定基础。35岁及以上人群中高血压、腹型肥胖(+)聚集的心血管病PAF为15.45%,95%CI[10.26%,21.05%],冠心病事件PAF为18.12%,95%CI[12.15%,24.40%],脑卒中事件PAF为14.77%,95%CI[9.78%,19.60%]。虽然心血管病与高血压、肥胖之间的关系已明确,关于量化估计高血压和腹型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病PAF研究较少[13-17]。一项来自亚洲的队列研究纳入了314 024名研究对象,结果显示,心血管病发生归因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比例最大(约30%),约12.3%的心血管病发生归因于同时合并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和高BMI 4种危险因素[17]。一项研究利用2000年—2001年对35~74岁15 540名成年人进行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抽样调查数据,评估结果显示,高血压前期人群同时伴有≥1个、≥2个和≥3个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PAF分别为16.7%、18.0%和31.9%[18]。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腹型肥胖(+)聚集的心血管病和冠心病负担高于其余3组,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应重视高血压、腹型肥胖聚集人群的管理。
有研究表明,腹型肥胖者多因素校正的高血压发病风险女性高于男性[19]。宁波市25岁以上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归因于高BMI的死亡人数女性多于男性[20]。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患高血压和腹型肥胖(+)发生心血管病和冠心病负担占比高于男性,其中女性冠心病事件25.42%归因于同时患高血压、腹型肥胖(+);高血压、腹型肥胖(+)发生脑卒中负担占比男性要高于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同时防治高血压和腹型肥胖能有效减轻城市和农村心血管病负担,尤其是脑卒中负担,其中农村地区脑卒中负担减轻程度可增加到24.77%。
本研究利用我国35岁及以上的一般人群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库,评估高血压和肥胖聚集相关的心血管病疾病负担,人群有较强的代表性,数据具有参考性。本研究存在局限性:首先,血压和腰围仅在基线时测量了1次,尽管在流行病学调查中较常用,但随访期间血压和腰围变化情况未测量,若血压控制可能改变相关危险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强度;其次,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均在基线调查时获得的,因此不能作为依时协变量纳入研究。
综上所述,高血压、腹型肥胖聚集明显增加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不同性别、城乡、各地区间均有类似结果。因此,相关卫生部门落实综合的心血管病防治措施时,需加强高血压腹型肥胖人群的管理,对降低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