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一体化建设现状调研

2022-05-10 08:16张海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问卷调研思政

张海明

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持续推进区域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真实、准确地了解思政课程的师资力量、教学实际、教师的专业期待及一体化建设的有效实施等相关情况,2021 年10 月25 日,笔者围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情况”,面向全省小学思政教师设计并发布了调研问卷。

调研内容聚焦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自然情况、教学情况、学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希望通过此问卷,透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相应的解决路径。

一、问卷调研的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研以自编问卷“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情况调研”为主要工具,问卷共18道题,其中有单项选择题10 道、多项选择题6 道、开放性试题2 道。调研对象为一线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填写完成的有效问卷人数为7763 人,来自吉林省8 个市、1 个自治州,大约60个县(区)的乡村、城市、公办、民办、九年一贯制等不同类型的学校。

二、问卷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自然情况

教师学历、年龄结构及教龄统计情况如表1。

表1 教师学历、年龄结构及教龄统计情况

当前思政课教师从学历结构上看: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74.03%,有3.25%的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说明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约占37%,40至50岁教师的比例为35.85%,50 岁以上的教师约占28%。由于问卷精细度欠缺,没法精准衡量出教师任教思政学科的教龄。但是,各年龄段教师队伍配比约3:3:3,这意味着教师年龄梯队结构合理,有利于守正创新和经验萃取。从教龄方面看,教龄在10 年以下的教师比例约为85%,可能的原因是青年教师从教时间短,也可能由于任课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存在因岗位不固定而导致的思政课教学专业性不强、教师专业成长后劲不足及梯队培养断层等问题。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任教情况

1.专兼职情况及年龄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专任教师所占比例为38.13%,兼职教师所占比例约为62%,其中兼任语文教师的人数占18.91%,兼任数学教师的人数占6.61%。说明五分之三的思政教师为兼职教师。

但是,对62%的兼职教师中,有多少是后勤人员、多少是德育教师、多少是行政领导,笔者没有进一步调研。兼职教师的思政课教学水平可能存在差异。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以语文学科为例,如果语文教师兼任思政课教师,同时又是班主任,那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面对语文和思政两个学科的备课、批改工作,还要处理班主任事务和一些行政事务,可见教师的工作量之大,想要保证思政课的教学质量确实很难。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这在思政学科的教学中是不容易的。

在教师配备方面,有21.87%的小学思政教师都是专职教师,26.64%的小学思政教师都是兼职教师,其余学校专兼职教师都有。年龄结构上,约三分之一的教师选择了“各个年龄段的教师都有”,有9.42%的教师选择了“青年教师居多”,有18.51%的教师选择了“教师年龄偏大”。这意味着学校思政学科教师的配备力量不够合理。

2.教师对教材完整体系的把握情况

对执教年级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6 年级完整执教经历的教师所占比例约为35%,其余约65%的授课教师没有经历过全套教材的执教过程,不利于教师对教材体系的全面认识和了解。教师对整套教材的知识体系、内容结构、育人目标等方面的理解存在断层现象。

对此,问卷中第8 题、第10 题与第11 题的统计数据更能说明这一现象。对小学学科教材体系完全了解的教师不足14%,对某一学段的课程内容非常了解的教师不足20%;而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十分了解的比例不足20%。

一方面,任课教师没有完整执教过各年级,同时不同学段之间的教师又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可能导致低年段内容讲授过深、拓展过多,影响学生接收效果;或者同一主题的内容,在低、高年段简单重复,导致课堂乏味无趣,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与热情。因此,这种状况不利于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处理,这也成为一体化推进与落实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表2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

3.教师的职业期待

从问卷结果中可以看到当前思政教师在对口性、专业性、优势配置上还要经历一段相对艰难的历程。但可贵的是,在“您是否愿意加入思政课一体化研修团队”的回答中,82.03%的教师选择愿意加入研修团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思政教师的职业追求与学科热爱,这让我们对一体化的推进与实施充满希望。

(三)各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发展现状

对于问题“您所在学校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地位的真实情况”,有47.62%的教师选择“很受重视”,有43.18%的教师选择“比较受重视”,其余教师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没有受到学校的重视。认为思政课不被重视的教师超过9%,这一方面说明由于师资不足、考试评价、管理缺位等因素,个别学校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政课的推进和落实确实形势紧迫且势在必行。

(四)影响一体化发展的相关因素

参与调研的教师对于实现教材、课程、资源、师培一体化的要求都非常强烈,特别是主张实现教学资源一体化的呼声最强烈,所占比例达71.54%(图1)。一方面说明教师认为单一的教材内容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全部需求,另一方面说明教师在选取课程资源方面存在困难,因而这方面的需求突出。

图1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多选)

对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超过45%的教师主张开展主题化教学,37.61%的教师主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到10%的教师认可不同学段的学生同上一节课,认为可以将课堂教学调整为系列微课的教师比较少。这就为一体化课程的落地实施提供了参考。

对于“在管理层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是哪项”,有65.18%的教师选择“组建研修共同体”,希望在合作共研中成长与进步,选择“加强区域组织管理”的教师占30.35%,说明教师对直接促进其业务成长的要求更为强烈。同时,教师对设置年度专项考核的期待不高。

从一体化建设的阻碍因素来看,认为思政教师缺乏交流平台及工作过于繁忙的比例均接近60%(图2),再次说明了思政教师身兼数职、身心俱疲的忙碌状况,同时也说明了对思政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对于当前存在的现实困难,超过70%的教师认为思政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是推行一体化的最大难题(图3)。这一结果与前面调研的教师现状相吻合。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教师职称评定。有教师反映“小学阶段几乎没有因为执教思政学科评上高级的,都是因为评上高级,才调到思政学科。”而专业的师资队伍是思政一体化实施的前提与关键。

图3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现实困难(多选)

三、思考与建议

(一)思政课一体化实施的意义

1.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办好思政课,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贯穿于每个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思政教学要统筹不同学段,实现一体化,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分段、系统、有效地转化、内化、深化到学生意识与行动中来,为学生打好思想底色,启蒙学生爱国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2.一体化建设是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

一体化体现了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定位和新要求。要与不同学段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循序渐进地开好思政课,实现各学段教材体系一体构建、教学内容一体聚焦、教研活动一体开展,构建适合党情、世情、国情的新时代思政课体系,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奠定基础。

3.一体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之举

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目前的幼小初高大在校学生,未来正是中国筑梦工程的先锋队与主力军,是民族复兴的建设者、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因此,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体化育人格局”,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保障。

(二)对课堂教学一体化实施的思考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配备不够合理,课程支持体系欠缺,家校协同推动课程建设的合力没有形成,这些都是当前各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现结合南关区思政教研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经验以及进修学校“大教研”“大培训”的工作理念,就一体化课堂教学提出三点思考。

1.研读课标,在“瞻前顾后”中推进育人目标一体化

实现不同学段在育人目标上的循序渐进是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在小学阶段启蒙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初中阶段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在高中阶段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在大学阶段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这就要求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资源、育人目标上实现一体化,确保育人过程的各个阶段各有所为、各尽其力、各有所获、各见其成。如在小学阶段重点引导学生尊重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了解革命领袖和民族英雄的生平故事;讲礼貌、守纪律、知对错等。在初中阶段重点引导学生感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增强国家意识和国情观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明是非、讲规则、辨善恶等。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要在把握自己所处学段育人目标的同时,做到“瞻前顾后”,看看前面的学段做了什么,后面的学段要做什么,这样才能做到重合而不是重复,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上好思政课。

2.研读教材,在主题式教学中推进课程内容一体化

在调研中,超过45%的教师主张以主题化教学方式落实一体化。这要求教师在遵循学生发展特点与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打破学段壁垒,实现课程内容在不同学段上的有序过渡和依次递进。比如: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讲“我们的国家机构”,初中八年级下册第6 课讲“我国国家机构”;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初中七年级上册第7 课讲“亲情之爱”;小学五年级下册第12课讲“富起来到强起来”,初中八年级上册第10课讲“建设美好祖国”。同一主题的教学探究增强了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3.组建团队,在集思广益中实现教学资源一体化

问卷结果中,超过65%的教师主张组建研修共同体。以南关区一体化共同体的践行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面在合作共研中成长与进步。一是开启“基地校+”带动模式,以基地校为中心,梳理不同学段共有的主题内容,开展学科大教研,在教学目标、方式、资源建设等方面形成一体化设计,实现以点带面的引领格局;二是开展“双师研训培养计划”,名优教师与青年教师每人、每学期打造一节精品课,逐步形成贯通各学段的优质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源,实现区域共享;三是成立课题研发组,推动教师一体化团队建设,开展跨学段思政课教学研究,形成培训课程、论文等系列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问卷调研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思政课“需求侧”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