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焕玲
摘 要:2021年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实,教育部及学校对“双减”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减负增效”的指导思想下,留给一线教师更大的挑战是改变单一的学科教学,逐渐向多学科的教学融合,让师资队伍融汇一起,将学生多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把学生多学科作业整合在一起。“手工劳动制作”作为学科融合的一条主线把多门学科串连起来,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强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双减”政策 手工劳动制作 学科融合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减”与“增”的较量,“减负”与“增效”是目前一线教育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学校以创意手工为切入点,加强学科课程的融合,缩短教学的课时,避免学科知识的重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手工制作是属于劳动课程中的创意性劳动。开设创意劳动课有利于学校多元化的教学,特色化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体验劳动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在劳动实践课程中,尝试融合语文、数学及美术等学科的知识,使单一的劳动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实效;同时,在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课堂中开展手工制作的活动,使课堂更加灵动更加有趣。但是学科融合留给一线教师的磨练、探索、提升。
一、课程的有机融合
课程整合狭义上就是将两种学科、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课程融合在“双减”政策落实后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缩减教学课时把腾出来的时间补充、巩固学生的学科知识,从而有效、合理、高效运用课时。如,课程安排二年级一节综合劳动课,八节语文课,五节数学课,两节美术课。手工劳动制作课与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及“习作”课融合在一起,同时融合数学课的测量进行融合,美术课的手工设计、制作进行融合。原来单一教学需要四课时的内容通过整合后只需要两课时就能完成,节省时间又能融通各学科的知识点。融合的课堂,课堂内容充实,不显得单一空洞;融合的课堂活动形式多样,课堂学习氛围浓郁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学习效果好;融合的课堂,学习训练点多综合性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多,参与度高。但是,并非所有的学科都可以整合的,要根据课程的共性或知识要点再进行融合。故此,课堂的有机整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二、学科的共性融合
学科知识好比一条食物链,链链相通,链链相连。一门学科的知识在另一门学科中也找到共性内容,关键是要把其两者的思想理清楚,这就是芒格说的格栅化思维和跨学科学习。学科知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与学科知识通融的,
1、以教学主题为主的学科融合
基于教学主题的学科融合,是学科之间通过筛选、整合相同或者相似的知识要点进行融合教学。教学主题目标、教学主题方法以及教学主题结构以重点学科为基点融合的学科为辅助进行填充、巩固,把教学主题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在课堂上。
2、以生活素材为主的学科融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理论都来自生活,贴近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然而我们所学的知识又应用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如,数学课中的《正方体的面积计算》和劳动课中《礼物包装盒的制作》这些教学内容都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素材融合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探究学习计算正方体的体积。生活素材贴近学生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化难为易。
3、以活动载体为主的学科融合
一节活跃、灵动的课堂必定是“活动型”的课堂。课堂活动是知识传递的纽带,它是课堂开展的支柱。以二年級下册的科学课《创意制作帽子》为例,这节课涵盖了多个活动,它融合数学的测量,劳动的手工制作,语文的口语交际“介绍一顶帽子”,美术的帽子设计、装饰等。在科学课堂上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呈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从而解决学科教学的难点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作业的通性融合
“双减”政策推出后,基于文件精神,减少学生的作业量,缩短作业时间,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故此,一线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不断摸索不断探索。原来一些基础性、重复性、机械性的读读、抄抄、背背等缺乏营养性的练习在“双减”政策下逐渐被忽视。遵循“双减”政策要求,一线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侧重于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分层性,着重于作业的通性融合。
1.基于单元学习主题,作业设计偏重综合性。
每个学科老师备课都以“总—分”方式设计课时、设计练习。课后练习针对课堂的重、难点设计一些笔头性的综合性训练题。但对于术科来说则设计一些合作性、探究性比较强的练习,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一份练习。如,二年级的《创意设计帽子》布置学生的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顶帽子,并展示汇报设计图。小组集思广益设计一顶独特的帽子,并通过小组交流上台展示。
2.基于学生学习进程,作业设计偏重应用性。
作业设计的前提是根据学段、能力以及学习进程,超于学段的作业学生无法完成或者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学生能力不足失去训练的意义,作业进程跟不上或者跳跃训练没效果。作业设计要具备针对性才达到应用效果巩固作用。如,手工劳动课《创意制作帽子》的课后练习设计“运用生活中环保材料制作一顶真正实用的帽子”。这课后练习是在课堂初步学习制作帽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要求,达到教学的目的。
3.基于学生认知特点,作业设计偏重实践性。
同一学段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样,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截然不同。在作业设计方面则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规则,以中等学生为临界点设计一些实践性、探究性比较强的练习。如数学学科的测量、语文学科的课本剧演绎、英语学科的绘本表演、劳动学科的动手制作等实践性练习巩固知识要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基于学生个性发展,作业设计偏重分层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提出的“个性全面和发展”的教育思想。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格。根据学生的个性因地制宜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如有的学生好学可设计一些难度比较深的富有探究性的练习;有的学生思维比较弱不爱专研可设计一些简易、基础性的练习。针对个性化的孩子要对症下药方能取得教学上的最大效果。
“双减”政策背景下,手工劳动制作以活动载体的方式呈现在各学科领域中促进了学科的融合,巧妙综合各学科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参考文献
1.陈艳婷.劳动背景下的跨学科融合探究——以“艾的味道”课程为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7):127-128
2.曾小芳.“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如何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1(51):106-108
3.商颖.“双减”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5):22-296F173DBC-5E0E-4456-8EDA-520B1FEBBD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