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消渴病,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0--01
引言:消渴病为成人之五劳七伤病变,儿童青少年较少见。成年人多原于酒色过度,暴饮暴食,喜怒无常,长期强体力劳动、熬夜。生活无节伤其精髓,过劳伤其筋骨。虚极必伤脏,脏虚失健运,脏虚腑实,阴阳失衡,气血交困,寒热夹杂。治宜补虚泻实,滋阴以配阳,温阳以化气。清泻腑实有利脏气健运,滋补五脏可助腑气通畅。体内之瘀血气滞,阴寒湿热均为病变中之产物,都是因为虚损而产生,补虚泻实堪称王道之治法。
正文:消渴病属劳伤亏损病。消就是消食善饥,渴就是饮不解渴。食物和水均是有形食品,属性为阴,故消渴病以阴虚为主,阴虚可进一步伤气伤阳。其它疾病见口干口渴等阴虚热甚症状者,其舌苔多红赤光亮干枯或黄燥,脉多细数。而消渴病之口干口渴,其舌质未必全红,苔未必全黄燥,脉未必细数,均可以诊断为阴虚。因此病之阴虚未带病毒细菌,即使产生阴虚火旺,也不会迅速腐化组织器官,不会形成燎原之势,与温病、肝炎、肾炎、痢疾之阴虚火旺,湿热缠留有本质区别。此病口渴是日夜如此,非独以夜间为甚,与它科疾病之阴虚患者病甚于夜间有异。本病患者阴虚虚在五脏,非独肾脏也。它科疾病之阴虚,其治疗重点多以滋补肝肾为主,滋补范围并不分广泛,而消渴病之阴虚涉及上下内外,表里阴阳各个层次。消渴病之阴虚是以脾(胰)脏为病变中心,而傍涉它脏的。脾居中,它脏向它受气取汁,故脾(胰)病则迅速涉及上下,脾为太阴,太阴己土不足,阳明戊土干裂,土不生金,地气不潮,露水全无,则万物干枯。土虚不营木则木失其养而化火上扰。脏阴不足,腑阳亢烈,胃如市,诸脏腑赖以受气取汁,肾水失去生化之原材料,日久肾精必竭,相火必旺,水火不交,心火暴甚,故见烦渴引饮。
消渴症之病根以阴虚脾弱为多见,这个脾弱指的是劳伤亏损,脾功能受到抑郁,这个病机是它科病种较少见的。因为见脾弱,故很多情况下,其阴虚症状比较隐蔽,很少见到口唇干裂,鼻孔焦枯,干咳痰黄诸症。因本病以脾虚多见,故常见乏力,脾主肌肉,故常见消瘦。它科阴虚症多无严重乏力,唯本症乏力明显。它科阴虚症,有口干者,有不口干者,但大多数无口渴引饮,饮不解渴症。消渴病人有兼湿郁者,有不兼湿邪者,但以脾虚清阳不升为主要病机,所谓清阳就是气化。有阴虽虚,而清阳能升,也不会造成大渴不止。阴虚气弱,燥热内结,清阳不升,故口渴大发。三者中只要一组矛盾不尖锐,就不会引起大渴不止。因本病气虚下陷,脾失健运,导致肾失固摄,肝失转枢,糟粕与精微俱下,故饮一溲一。其病变中心在脾(胰),而不在心肺肝肾。反之,若脾(胰)不虚,其肝肾不论亏损到何种程度,均不会导致大渴不止。心肺劳伤亏损也决不会产生饮不解渴病症。温病高烧大渴不止,但小便少而黄赤,温病之病变中心在心肾而不在脾。因此脾虚、脾郁、脾陷是导致消渴、消瘦、乏力之基础。由于脾之三大功能丧失,由此产生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病情复杂,调理之法,应以调脾为主,兼治它脏。治以补气升阳,解郁升陷,疗损补虚为主之三大法则。临证随机灵活运用即可。滋阴之药虽不健脾,但能平衡阴阳,滋润气血。滋阴治其本,调脾治其标。通调六腑,就是清理其病变产物,其中各占比例多少,临证时随机掌握。用药如用兵,知彼,指的是病情,知己,指的是方药,药症相符,则可收立竿见影之效。
消渴病也可见到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苔白滑,脉沉细诸证。此是阴虚日久伤及阳气,致阴阳两亏,此时如消渴不甚,则可阴阳平补,缓缓调治,待阳气回复,则可偏重滋补肝脾肾。若见阳虚症状显著,见头晕目眩,腰膝冷痛,精神不振,气短懒言,面色苍白,又同时见口渴喜热饮者,应偏于温壮元阳为主,补气滋阴恐缓不救急。阳虚口渴,主治在温壮脾肾之阳,阴柔药会伤阳,不利救急,但消渴病之阳虚非比正伤寒。即使暂时顾不到阴,也宜照顾到营血,纯以温壮元阳是行不通的,只有刚柔相济才合法度。心脾肾之阳均宜固守温壮,堪受刚烈之品。唯独肝为刚脏,喜柔恶刚,单用壮阳之品,会伤及肝血的,五脏之间,刚柔互济,是相反相成的,单方面调治一方,另一方均会不服的,只有双向或多向调治才合法度。温壮元阳之品对脾脏有益,但不能直接健脾,脾不健,人体之津液是无法健运的,津液不归正道,则无法气化,此时若肺之宣肃功能不正常,则离经叛道之气津必生成痰饮从咳吐而出。今肺功能正常,停水不能犯上。此患者如平时有胃病,其冷饮必停留于中脘而至脘痞不舒,无胃病患者,水饮无居住条件,必不能停于胃脘。今逢消渴病,患者肾气素虚,肾阳素弱,故水饮随虚直下,至饮一溲一,甚至产生乳糜尿,此是肾气不化,精微物质随水而下之故。治阳虚消渴,必同时健脾燥湿,以刚燥扶脾之柔弱,则可防治水饮下渗于膀胱。健脾燥湿之品既可燥化淤浊之水湿,又可助脾化生精微,有祛淤生新,双向调接作用。待口渴减轻,阴霾散去,阳气回复,则仍以滋补为主,兼温其阳,因消渴病之阳虚是由阴虚导致的,滋阴补肾乃是基礎。消渴病之火原于中焦,并非下焦,只要见有阳虚火衰症,虽有口渴,但喜热饮,身体日渐消瘦,大便溏稀,午后腿肿,畏寒喜暖,仍可温壮元阳,大补肾命之火,不必担心身体消瘦,但宜阴中求阳。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阴阳互济,方合法度。阳虚明显之患者,其阴虚症状并不明显。从脉舌上看,是一片阳虚阴寒之景象,特别又见纳呆食少,倦怠乏力,滋腻之品似有不合,只有口渴喜热饮,才露其阴虚之端倪,阴枯不能配阳,阳疲不能化气,阴阳离决,则灰飞烟灭。只有阴阳互根,刚柔相济,则精气自生,口渴自止。
消渴病人,大多严重乏力,自感体力不支,此是气虚症状,五脏是人体之核心,今五脏气虚,故自感全身乏力,非单纯之气虚乏力,或下肢乏力,非心悸心跳气短乏力。五脏气虚中又以脾(胰)脏气虚为中心,脾卑也,是卑微之脏,喜剛恶柔,喜升恶降,病则萎蔫而不强健,坠降而不升腾,治之应补气升阳,消渴病之脾虚证,以多食易饥为主证,而非纳呆食差,与它科脾虚有不同之处。消渴病之气虚虽以脾为中心,但连及其它四脏,也就是说,补脾益气必有益心肺肝肾,不能呆补于脾脏,补气之品不能抑制肝木条达之性,不能因为强脾土而克制肾水,不能呆补而制约心肺之循环。以补脾脏之清阳而又不封补六腑之气为宜。消渴病六腑之间可产生各种不同性质之病理产物,如湿热、气滞、气火、燥结、痰饮,水湿之类。此类病邪可引起舌苔黄厚而干,或白腻白滑。脉搏可见弦滑,弦细,浮弦,沉弦,或数,或迟,或洪大滑数。此是在阴阳失调,诸虚劳损之基础上产生的病变现象,与肝炎、肾炎、肺炎之脉舌变化不可同日而语。医者应在熟谙各科病理机制的前提下来分析脉舌的病理变化,这样脉舌之诊断才有价值,若单以脉论脉,以舌论舌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消渴病同样称湿热邪甚,但该病之湿热是不带细菌病毒的。在无外感之情况下,一般不会产生发热呕吐等症状,故不以炎症称呼之。医者要跟据患者诸虚劳损所伤之程度,在补益之基础上,采用补泻结合之法,补就是补五脏之气血阴阳。疗其虚损,补其不足,这是一个缓慢过程,必须贯穿始终,持之以恒,方克有效。古人云补之不易,而我认为消渴之补尤难。该病之补,于补气升阳为首要,因气能生津,补气能疗疲,补气能生肌,补气能升阳,补气能鼓舞生机,使五脏之生理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而不致抑遏。消渴病人如萎蔫之疏菜,虽大量进水肥也无法吸收,脏精不足故也,西医称之为内分泌失调。很多情况下是脏虚腑实,治宜补虚泻实,泻实可以安脏,补虚可助腑运。村庄主生产,主储备,政府主运输,主支配,主通达。政令不通,机关不能运营,最终一厥不振。统观全局,五脏虚是消渴病之本,六腑抑郁是消渴病之标。治消渴病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应从整体出发,轻重缓急有所侧重,运筹帷幄全在医者之学识水平也。
作者简介:1962年11月10日出生,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油石乡淸溪村赖屋组赖道文。本人自幼酷爱中医,如饥似渴,刻苦钻研中医40年,写有中医心得笔记200多万字,正式书稿80多万字,不久将来准备出版。 研究方向:整体观念、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