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池,高斌,王文雅
(九江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江西 九江 3320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发病后会迅速出现意识、肢体活动障碍等,需及时采取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1]。西医针对该病主要采用保护神经、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吸氧、改善脑循环等综合治疗,但整体临床疗效并不理想,是临床重大难治性疾病之一。中医治疗急性脑梗死历史悠久,根据其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中风”范畴,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治疗以活血化瘀、助气行血为原则。刺络放血是传统中医的急救措施,具有活血通络、护脑醒神、泻热逐瘀之效。清脑通脉汤是根据该病病机,在益气活血通络方上化裁而来,具有活血化瘀、清脑通络之效。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清脑通脉汤联合刺络放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 例;年龄39~77 岁,平均(60.14±2.08)岁;体重指数17~28 kg/m2,平均(22.54±1.06)kg/m2;病程6~70 h,平均(20.62±3.49)h。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0~76岁,平均(60.09±2.07)岁;体重指数18~27 kg/m2,平均(22.51±1.04)kg/m2;病程7~69 h,平均(20.59±3.50)h。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西医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3]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起病急,全面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数小时以上,头颅CT、MRI检查可确诊;中医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中气虚血瘀的诊断标准: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肢体软弱、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暗淡、脉细缓或细涩;临床病历资料完整;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近3个月内有严重出血性疾病者;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吸氧、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颅内压、抗凝、控制血压血糖、保护脑细胞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清脑通脉汤联合刺络放血治疗,清脑通脉汤组方:黄芪30 g,葶苈子15 g,桃仁、丹参、红花、茯苓全蝎、当归、赤芍、天麻、地龙、法半夏各10 g,甘草6 g。用水煎成400 ml药汁,每天1剂,分早晚2次温服,连续治疗12周。刺络放血:取十二井穴(包括少府、商阳、足窍阴、关冲、少商、少泽、隐白、涌泉、至阴、大敦、厉兑、中冲)刺络放血,三棱针对十二井穴行点刺放血,刺入深度为0.5~1.0 mm,左右肢体交替进行,以出血2~3 滴为宜,每天1 次,连续治疗5次,之后隔日1次,共治疗10次。
1.4 观察指标 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BI包含穿衣、吃饭、如厕等10个方面,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NIHSS 包含意识、肢体运动等方面,总分42 分,评分越低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越好。②凝血功能指标、D 二聚糖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TSA8000 全自动化血凝仪(天津美德太平洋科技有限公司)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糖和血小板聚集率。③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BI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BI评分比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NIHSS and B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core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BI评分比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NIHSS and B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cores)
注: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BI,Barthel 指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值P值治疗后60.54±7.89a 78.22±8.14a 8.542 0.000 NIHSS评分治疗前20.24±6.18 20.31±6.14 0.044 0.965治疗后12.20±2.10a 5.18±0.74a 17.269 0.000 BI评分治疗前45.44±7.37 45.42±7.61 0.010 0.992
2.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PT、APTT、FIB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PT、APTT 均长于治疗前,FIB 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T、APTT 均长于对照组,FIB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30 30 PT(s)治疗前11.24±1.23 11.31±1.25 0.219 0.828治疗后12.24±1.20a 15.48±1.27a 10.157 0.000 APTT(s)治疗前24.17±2.34 24.20±2.29 0.050 0.960治疗后29.90±2.98a 37.24±3.26a 9.102 0.000 FIB(g/L)治疗前3.42±0.34 3.38±0.29 0.490 0.626治疗后2.55±0.28a 1.92±0.22a 9.690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D-二聚糖和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治疗前,两组D-二聚糖、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D-二聚糖和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D-二聚糖和血小板聚集率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D-disaccharide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3 两组治疗前后D-二聚糖和血小板聚集率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D-disaccharide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值P值治疗后69.21±13.24a 51.10±13.12a 5.322 0.000 D-二聚糖(mg/L)治疗前1.50±0.22 1.52±0.24 0.337 0.738治疗后0.49±0.12a 0.26±0.09a 8.398 0.000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前80.36±13.60 80.32±13.24 0.012 0.991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现代西医认为,急性脑梗死的主要诱因是脑内部分血管出现狭窄或阻塞,加上机体凝血机制中多种调控因子促使血小板聚集和粘附,从而导致脑部供血障碍,最终造成缺氧、缺血坏死。急性脑梗死若未得到有效治疗,将导致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合理的治疗措施对减少后遗症、保护脑细胞具有积极作用。祖国医学认为,中风属于本虚标实证,本虚为气血衰少,标实为气血瘀阻。《医林改错》中云:“元气既虚,……血管元气必停留而瘀”[5]。故治疗该病应注重活血通络、化痰醒脑、补气行血,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D-二聚糖是反映血液高凝状态的重要标志,其水平高低可反映脑梗死病情进展程度,并与神经损害程度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PT、APTT 长于对照组,FIB 低于对照组,D-二聚糖水平、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清脑通脉汤联合刺络放血治疗能减轻神经缺损,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安全可靠。徐耀琳等[6]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刺络放血配合中药治疗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预后,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清脑通脉汤中生黄芪,祛瘀通络、行气活血;当归、桃仁,活血化瘀;赤芍、丹参,活血化瘀、清热凉血;葶苈子,清热利湿;地龙,通经活络、清热定惊;天麻,祛风通络;茯苓,养心安神、利水消肿;全蝎,通络止痛;法半夏,燥湿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桃仁能抑制血液凝固,发挥显著的抗凝作用;黄芪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丹参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显著[7-8]。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气血是人体生理活动的根本。《古今医鉴》中记载:“一切初中风,……以三棱针刺手中指甲角十二井穴”[9]。本研究通过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治疗,可疏通经络,有效发挥调节气血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刺络放血能促进人体形成代谢,增加大脑血流量,清除自由基[10]。清脑通脉汤联合刺络放血是中医内外治疗法的结合,联合应用可充分发挥活血化瘀、疏经活络之效,从根本上解决病机,增强治疗效果,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然而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纳入样本量较少,后期应增加样本量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循证依据。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清脑通脉汤联合刺络放血治疗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血液循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可靠,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