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陈朱俊
(作者单位: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
纵览近年全国的新高考历史卷,其试题基本遵循着一定形式进行设计和考查,即围绕某一历史主题、布置切合历史情境和解决相关历史问题。此间,历史主题、历史情境和历史问题,三者环环相扣而构成有机整体。《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在客观上要对高中教学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即高考核心功能之一“引导教学”,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那么,从对新高考历史试题的观察,反观二轮复习备考,一是否有针对性地梳理课程内容要求,能否以围绕历史主题而复习?二是否有创造性地重组教材内外史料,能否以布置历史情境而复习?三是否有逻辑性地创设螺旋阶梯问题,能否以解决历史问题而复习?笔者以“近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复习为例,就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对师生的二轮历史复习备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历史复习备考如何实现“主题化”?这是教师首要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总纲中明确指出,高考要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试题。因此,“主题化”唯有从历史课程标准中去寻找答案。这个“答案”对教师而言,最易理解和操作的主要是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部分。
从目前福建省新高考来看,对历史课程标准的复习备考要关照到“两依据一参考”,即主要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新《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旧《课程标准》),同时还须参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为初中《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多次提及与初中《课程标准》的关系,尤其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要注意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衔接与贯通。
笔者将初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有关工业(或技术)革命的“内容要求”表述,分别摘录整理成表1。
表1 工业(或技术)革命的“内容要求”
二轮复习过程中,除适当关注历史概念的内涵问题(本质、特点或“是什么”)外,还应侧重探讨历史概念的外延问题,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过去(或“为什么”)和未来(或“怎么样”),以此作为梳理相关课程标准内容和寻求内容交集点的原则。观察表1“内容要求”会发现,有关“工业革命”的外延概念,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从不同方面提到一个共性问题——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此问题恰是三个版本课程标准内容的交集点。
在完成了对相关课程标准内容的梳理和内容交集点的确定后,须着手将内容的交集点再转化为切合当前阶段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主题。如何才能实现主题化?要视问题探究的不同具体条件、情况,从问题关联的方面、领域、大小、复杂程度等条件或情况出发,进一步细化成可操作、针对性强的大主题、中主题和小主题。如以“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个内容交集点,可设计出若干个不同问题大小的学习探究性主题形成表2 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表2 中契合二轮备考中的一个或多个学习探究性主题,进而展开深度复习。
表2 “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的若干主题
二轮复习如何实现“情境化”?这事关教师如何更好地化解学习探究性主题而搜集、整合素材或搭建学习平台的问题。历史是基于对史料研究的结果,以此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从中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财富。换言之,学习历史却没有史料作为支撑,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即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那么,结合二轮复习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学科的特性,具体要怎么落实,以及还需注意些什么细节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点进行。
针对已确定的学习探究性主题,教师在搜集史料时应注意什么?第一,要锚定主题关键词,以确保搜集史料不偏离主题。比如,以表2 中“近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为主题,从中分离出“近代”“英国”“影响”和“工业革命”等若干个关键词。在搜集史料前,综合考虑这些关键词,才不至于使史料搜集方向出现偏差。第二,要凸出教材内史料,兼顾教材外史料或资源。教材是教学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重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的史料,以方便学生课前课后能重复学习使用,避免课后而无法再用先前的学习资料进行问题的独立探讨与研究。同时,为了丰富情境素材和助推问题探究,在必要时也可运用部分教材外的史料或资源,作为对教材内史料的补充。例如,围绕“近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个主题,教材内的史料搜集笔者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人民出版社2019 年印刷)为主,包括课文中的正文内容和辅助栏目(如“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材料阅读与思考”等),教材外的史料搜集则考虑2021 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以下简称为“福建卷”)历史试题第18 题材料,有关史料搜集的信息汇总见表3。第三,要注重史料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兼顾不同史料的合理搭配。如文字、图片、图表、实物、遗址、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史料形式,目的是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的。
表3 关于“近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主题的史料搜集信息汇总
历史学习情境或问题情境,主要是依托于史料来实现的。若要将学习探究性主题有效转化成为情境,则备考过程中不应是全盘照搬教材内外史料,而须是对史料加以必要的改编,以此为后面创设螺旋阶梯问题的基础,并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创造条件。因此,主题的情境化能否实现,其关键在于史料的编排,并突出其适切性特征。第一,编排要紧扣主题,与题旨相切合、相适应。如以“近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为主题,则材料应重点围绕“影响”来编排,从议会改革、阶级斗争、经济贸易、生态环境、城市生活等不同“影响”的角度组织史料。第二,编排要区分简单还是复杂情境。简单或复杂之判断标准,既可以依据材料数量的多寡,也可以依据材料内容涉及方面和领域的宽窄,还可以依据材料呈现类型等。比如,某一则材料中叙述了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影响的内容,那么该则材料就属于复杂情境,反之只涉及其中某个方面的,则属于简单情境。第三,编排要能跨教材模块或连接教材外史料,并适当增减材料内容。比如有关“近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的相关史料内容是分散在三本教材之中,为此二轮复习的情境创设必定要打破教材各模块相互独立的状态,为解决某一学习探究性主题而实行整体编排。综合上述编排史料要义,为方便老师对其的理解,此处举例说明。
例1.材料一19 世纪20 —30 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1837 年,英国工人阶级组织“伦敦工人协会”把一份要求普选权的请愿书呈送给议会,要求:①普选权——凡年满21 岁、精神正常而又未判过刑的男子均有选举权;②选区平均分配——把全国划分为人口大致相等的300 个选区,每个选区选出1 名下院议员;③秘密投票——以保障选民充分行使其投票权;④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限制——各选区选举他们所爱戴的人,不论贫富……1838 年5 月以《人民宪章》的名称正式公布,从此拉开了争取工人选举权的宪章运动的序幕。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材料二为了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1842 年颁布《矿井法》,1844 年颁布《工厂法》,1847 年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 年颁布《公共卫生法》,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834 年颁布《济贫法修正案》,维持了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企业界还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历史必修(第二册)》
上述史料在编排上,主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第一,选取主题小切口。立足于“近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主题,再以探究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的影响作为小切口。第二,实现教材小跨跃。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属于《历史必修》第一册第121 页“材料阅读与思考”栏目与第二册第96页正文第二、四段的内容,实现了将分属教材两册的史料整合在一个主题下。第三,完成内容小修改。材料一和材料二原文均为两段,分别有367 字和243 字,改为241 字和160 字,并对其中部分表述做了修改。
历史复习备考如何实现“问题化”?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在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上,新《课程标准》不仅纠正了教学中强调绝对记忆的错误认识和做法,而且肯定了学生对历史有个人的理解。那么,如何以历史情境为载体提出历史问题,实现情境的问题化?在此,笔者结合例1 试从问题的关联度与思维度两个方面探讨下这个问题。
“问题关联度”是指在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中,问题本身通常会涉及多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或角度。从问题关联度出发,充分研究和挖掘历史情境信息,设计具有螺旋性特征的历史问题。螺旋性问题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其一,“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的问题。工业革命导致英国爆发了工人阶级的宪章运动,这场运动本身既体现工人外在的政治诉求,又隐藏着他们内在的经济诉求。据此分析,可以设计一个“由外而内”的问题,如“根据材料一,分析19 世纪30 年代英国宪章运动对工人阶级政治及经济状况产生的影响。”其二,“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的问题。英国工业革命导致这场宪章运动的发生,从近看是当时工人阶级争取政治普选权斗争的开始,从远看也将对工人阶级在未来扩大政治、经济等其他权利的斗争带来影响。据此分析,则可设计一个“由近及远”的问题,如“根据材料一,说明19 世纪30 年代英国宪章运动对工人阶级当时及日后政治权利斗争的意义。”其三,“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问题。工业革命最终触发了英国工人阶级发动宪章运动,这场运动对工人阶级获得政治普选权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间接地推动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据此分析,还可设计一个“由此及彼”的问题,如“根据材料一,简析19 世纪30 年代英国宪章运动对工人阶级政治地位及代议制的作用。”通过设计螺旋性的历史问题,帮助学生拓宽历史问题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培养系统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问题思维度”是指在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中,有关思维运用的能力层级、复杂程度和开放程度的问题。从问题思维度出发,充分研究和挖掘历史情境信息,设置具有阶梯性特征的历史问题。基于例1 的历史情境,可设置相关问题组,如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政治产生的直接后果。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就工业革命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阐析你的认知。
阶梯性的历史问题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结合上述问题组细说如下:
其一,依据思维层级高低,可分为由低阶思维问题到高阶思维问题。低阶思维问题,其能力行为 动 词 有“指 出”“概 括”“归 纳”“概述”等;高阶思维问题,其能力行为动词有“分析”“比较”“提炼”“阐析”“说明”“论证”等。如第(1)(2)小题中运用了“概括指出”“归纳”能力行为动词,就属于低阶思维问题;第(2)(3)小题中采用了“分析”“阐析”能力行为动词,则是高阶思维问题。
其二,根据思维的复杂程度,可分为单一性问题和综合性问题。如第(1)小题根据材料一问“直接后果”,就是属于单一性问题。而第(2)小题根据材料二不仅问“主要措施”,又问“影响”,这就属于综合性问题。还有第(3)小题,由于是要“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所以也属于综合性问题。
其三,根据思维的开放程度,可分为由封闭性问题到开放性问题。如第(1)(2)小题涉及的三个问题“直接后果”“主要措施”“影响”,属于封闭性问题。第(3)小题属于开放性问题。
总而言之,在当下新高考和新课程之背景下,二轮复习采用“主题化、情境化、问题化”整体复习构思,是基于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总体特征的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是持续深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和切合实践,更好地助推历史高考与教学两者的和谐统一和同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