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李吉华 张娟
(作者单位:临沂第三十九中学;临沂第十二中学)
当前,劳动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被弱化,出现了一些学生不愿意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 年7 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为《纲要》)。《纲要》指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语文、历史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历史……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
在理想状态下,学校中的每一门学科都应该指向“育人”,而不仅仅是“育分”。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并未得到贯彻。不少教师认为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无关,劳动教育是劳动课或者综合实践课老师的责任,同时对于在各学科中如何融合劳动教育非常疑惑。实际上,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历史教师应该在历史学科中融合劳动教育。
建立教材劳动要素清单是深化历史课堂中劳动教育的基本依托。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在二轮复习阶段,笔者系统地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要素,形成表格清单(表1)。形成此类表格后,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分工协作完成相关教学设计,以便在课堂中做好实践。集体备课的时候,主要以教材为依托,同时适当补充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图片、视频、文献史料等内容,这些内容应突出细节化、生活化、故事化等特点。另外,可以选取乡土史料增强学生的亲近感和真实感,其中地方劳模人物事迹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绝佳题材。历史教师可以借助图书馆和网络等途径主动搜集、改编劳模人物资料,以便应用于课堂。例如山东临沂地区就有《郯城劳模风采录》等文献资料以及劳模影像资料等地方资料。
表1 《中外历史纲要(上)》劳动教育要素清单
续表
以第25 课为例,笔者在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将本课的教学立意设为人民至上——人民解放战争,着重挖掘了战争中人民群众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及其产生的改变战争成败的伟大力量。本节课挖掘了大量的乡土资料,沂蒙地区人民发扬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劳动精神,大力发展生产;同时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如孟良崮战役中由92 万人组成的沂蒙支前大军。另外,让学生分析与“沂蒙支前六姐妹”有关的档案、音像史料等史料,她们以实际的劳动行为践行着“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艰苦奋斗精神。沂蒙解放区的劳动和支前模范评选中,诞生了一大批如朱富胜等劳动模范和支前模范。笔者在课堂上展示了上述模范人物的资料,让学生体会沂蒙大地上涌现出的劳动和支前模范身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等劳动精神。
开展历史特色劳动实践活动是强化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纲要》对于普通高中如何进行劳动教育,要求“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经历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应用性是“四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性指的是避免考试和生活学习脱节,坚持应用导向,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去解决实际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十字诀》中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可见劳动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历史教师应该策划、设计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劳动实践活动。在职业体验方面,历史老师可以大有作为。
当前正在进行高考改革,不少学生选择将历史学科作为高考科目,很多职业都与历史学科有所关联。各类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革命陵园和创意产品企业中的职业都会涉及历史学科知识。近些年来,各地在校馆合作方面都已经有了成熟的经验,如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各类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缺乏深度参与的情况。
根据《纲要》中强调的“真切的职业体验”,历史教师可以在学校和各类场馆的协助下,让学生深入到各类博物馆等部门,体验真实的讲解员的工作。历史教师可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分工协作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培训、语言培训、礼仪培训等,讲解某文物涉及的历史背景、历史内容、历史意义,学生为此需要搜集大量的历史资料,这也可以使学生提高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除了讲解员的职业体验外,图书馆还会涉及古籍的修复、图书的整理;考古行业还会涉及考古发掘与整理;文化旅游企业和历史文化创意企业会涉及历史工艺品的制作,旅游路线的开发等。在这些职业体验中,历史教师要发挥自身作用,与学校、部门和企业一起推动高中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另外,整理先进人物和劳模口述史的实践活动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强化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口述史资料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资料,是历史学者的工作之一,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中国共产党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央苏区首次进行了劳动模范和劳动英雄的评选,此后中国共产党评选了大量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同时各省市都进行了劳模评选。
上述劳动模范身上都有大量鲜活的劳动故事、精彩的劳动精神、深刻的劳动品格、卓越的劳动能力。历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口述史的培训,做好口述史的流程培训、注意事项培训、成果保存培训。学生做完劳模口述史整理后,可以整理成书面报告。以山东临沂地区为例,就有《兰山区先模人物名录》等资料,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上述名录,自主选择劳模进行口述史整理。对于优秀的口述史整理资料,可以上报给临沂市图书馆,做好历史资料保存工作,以资后人利用并传承劳模精神。学生为了完成某个劳模的口述史整理,需要搜集该劳模生活年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历史资料,这些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对劳模进行口述史整理的过程中,学生亲自聆听劳模的故事、经历,这些都是极好的劳动教育方式。
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统筹好劳动教育与历史教学的关系。既要突出历史特色,达成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又要符合劳动教育的要求;第二,教师需要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强化劳动教育,坚决避免形式主义,要让高中学生从单纯的参观、浏览到深度参与职业体验,通过经历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和完整的实践过程,增加学生对于某一职业的理性理解,这些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大有裨益。
研制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原创试题,是优化劳动教育的基本途径。研制原创试题并对学生进行测试可以检验上述两个环节中劳动教育的效果。同时作为新起点,进一步改进上述两项教学行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研制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原创试题,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此后命题者积极响应。2019 年、2020 年和2021 年各学科的高考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德智体美劳元素的考查与引导。教育部命题专家徐奉先认为“德智体美劳是最具现实意义、最贴近受试者生活实际的考试内容……命题者要充分挖掘这五个维度的素材中蕴含的价值观感染力和情境创设资源”。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重要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要求学生“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艰苦卓绝的经济战也是英勇不屈精神的体现。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劳模评选运动。据此,笔者设置模拟题如下:
例.1943 年底,陕甘宁边区召开了第一届劳动英雄大会,毛泽东等领导人亲自表彰了两百余位劳模,一名劳模说“自炎黄到如今五千多年。受苦人恒居人下,世代相传。共产党来到边区,咱们的光景大大改变。历史上第一次,把劳动人民尊称状元(哪)。”这反映了 (D)
A.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发展生产
B.中国共产党广泛动员民众争当劳动英雄
C.日本经济封锁的失败
D.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本题以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大会设置情境。学生通过分析材料中党中央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重视以及劳动英雄朴实的话语,可以得出劳模评选既改变了人民的劳动观念,又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本题在渗透劳动教育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理的优越性,渗透爱党和国家的德育。
总之,在劳动教育中,既要重视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学习,也要注重对学生劳动精神、劳动观念的培养,二者不可偏废。根据党中央和教育部的指导,在历史教学中,劳动教育是必须实行的内容。而且只要历史教师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努力寻找历史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切合点,历史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是完全可行的。根据教学实践结果反复调整、修正、丰富上述三个基本环节的内容,历史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提升,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