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
关于教育效益最大化的产生区域是家庭,而非学校,已然成为必须接受的事实。但学校教师扛起的责任远非仅限学校场域的教书育人,往往还是促进家庭教育良好生态形成的关键意义人。
“双减”之下,困惑、迷茫,环绕家长四周。困惑的是,我的孩子在这一政策引领之下能真正学得“好”吗?迷茫的是,孩子的闲暇时光没有了课外培训“加餐”,如何得以让我们做家长的心灵安放?
须不知,“双减”之下,让家庭场域发挥教育效益的幕后推手正在频频发力,作为与孩子非血缘联系最紧密的学校老师已经默默肩负起了促进家校共育达成的关键所在。如果按比例划分,从教育效益实现来看,家庭70%,学校20%,还有社会10%;从权责考量,学校发挥的作用可实际放大好多倍,直逼甚至超过50%,而学校作用的直接实施者——教师承担起决定因素。做教师的希望学生好,做家长的希望孩子好,目的趋同,形成纯合作无实际利益的最佳拍档。于家庭更是何乐而不为?
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赋予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社会期待与权责,同时也期待“依法带娃”是父母的必修课。其实很多家长不止于此,更期待“有质带娃”,这样就需要家长作出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一、教育回归朴素认知: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充分信任
引导家长正向定位,相信学校正为培养每一个健康而全面发展的孩子努力。
(一)认可校育为“双减”落地落实尽责
学校全力保障“双减”政策落地落實,做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减法”与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加法”,积极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儿童幸福童年动态画像,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任何一项政策的落实与执行,需要参与者观念的积极转变与心理调适,家校协同共育更需要观念统一、步调一致,才能见真知、有实效。学校要发挥好集体层面引导者、交流者、沟通者的作用,让家长看到学校尽全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优化课后服务管理、丰富课后育人活动,既统筹全局,又紧密切合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
一是引导家长对学校工作全局性适度认知。学校“面”上工作的推进,家长往往蜻蜓点水,了解即止;而关乎孩子个人学业成长的状况对学校要求可谓“大包大揽”,管中窥豹。从而导致学校集体教育与家庭教育个性化指导需求的矛盾出现。
二是充分理解集体教育与个性化指导的关系。
学校集体教育是整体而全域的,是基于当前学生身心特点、学科教学特点的,针对学生集体呈现的问题开展及时有效的学习指导,建构良好的专注力、学习力;个性化关注,并不是个性化问题的全部化解。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在不一样的个体差异,一味要求学校做出全面的个性化解决,一是在校时长不允许;二是家庭教育环境各有不同,就决定了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在校的化解率不可能实现100%。教师的个性化关注可以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给予学生个性化问题的跟进指导,而往往个性化问题的化解是需要长时段周期的全程跟进,这时,家庭教育的补足是关键。
(二)相信师爱为“双减”全面推行加持
大道至简!好的东西从来都不复杂,“双减”的落实执行应该也是指向如此!如何让好的教育教学精简落地服务学生,其中都浸润着师爱,这份爱是对教育本真的坚守,是对全员全域育人的统筹思维,更是对每个教育日常或喜或忧的眷顾。
家长也要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大度与魄力。因为,除了父母之爱等绵展着亲情,对学生爱得通透的非教师莫属。
二、家育环境温情留白:有质的陪伴是您放下手机。
周国平有言“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父母有质量的陪伴才能让孩童获得自然舒展的成长,而不是借用成人的眼光与头脑。
一块手机屏幕融不进两代人的交流期待。为父为母,放下手机,捧起书本,相信阅读的力量,就是家庭生活琐碎之余最温情的时刻,效益深远。
若想孩子未来有自觉读书的期望,在你对手机万般依恋时,记得在居家与孩子同一个空间时,拿本书装模作样看都行。家庭保有充足的精神“食粮”,坚持180来天,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就会有初步成效,教育的力量随之发生,不管将来他们能走多远,愿意看书是终归是最好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缺失一角最有力量:“父爱”应该处在家育核心圈
一谈家庭教育,坊间就流行一种说法:母爱“泛滥”,无处不在;父爱“如山”,纹丝不动。说到底就是父母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的责任与实施力度严重失衡,出现了琐事万千叠加养育责任的焦虑妈妈、泰然自若与临渊羡鱼的清闲爸爸。父母不能行走在肩负起家庭教育责任的同一平行线上,这是良好家庭教育生态构建的大忌。
家庭教育的幸福是父母双方随时在线,没有“时差”,抛弃“时冷时热”的“剃头挑子”作派,保持理性沟通,配合默契。在看得见对方努力的前提下,坚守自己的教育担当,履行教育义务,用真诚浇灌每一个家庭生活日常。
教育看似复杂,其实功夫都在“细”处。做有心的家长,充分相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价值属性,保持良好心态,真正做到“双减之下”不慌不“茫”,忙而不“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