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跨文化传播的双重叙事范式

2022-05-09 13:12高超
艺术评鉴 2022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叙事全球化

高超

摘要: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深化的今天,舞剧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与独特的艺术样式,日益成为国家形象建构与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全球化语境下,以“中国舞剧”为研究对象,以“跨文化传播”为研究目标,以“叙事学研究范式”“球土化”为理论基础,从舞剧故事、话语、语境三个层面出发,构建了“全球—本土化”的双重叙事范式,以解决本土文化个性与跨文化共性之平衡与兼容性问题。

关键词:全球化  中国舞剧  跨文化传播  叙事  球土化  双重范式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5-0001-04

“全球化”以信息、资本、人才、技术、创意的全球流動为特征。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深化的今天,舞剧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与独特的艺术样式,日益成为国家形象建构与民族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舞剧创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舞剧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孔子》《杜甫》《大梦敦煌》《朱鹮》《昭君出塞》等一批携带着丰富本土文化符码的民族特色舞剧走出国门,在对外传播、跨国交流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文化误读;文化符号的挖掘深度不够,停留在浅层表达上,深层表达淡化;一些舞剧创作的文化主体性意识不足;文化价值观失语等问题,跨文化传播效果不完全尽如人意。在当下的舞剧创作实践中,全球化生产与传播已然变成一个需要重新思考的命题,需给予更多关照,应把中国舞剧的创作与叙事问题置于全球化、数字化、文化多元化、文化经济科技一体化、本土文化崛起的复杂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舞剧的创作显然已经超越了历史语境中的舞蹈艺术与传统话语,被赋予了更多的商业性、现代性与国际性诉求。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展现民族特色风貌的同时又兼顾国际性表达?中国舞剧要想更好的“走出去”就要进行叙事转换,要有不同于传统舞剧的表达与叙事范式。舞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虽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针对性理论严重缺失,研究成果尚少,在跨文化分析的维度与深度上有待进一步拓展,且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中国舞剧的叙事重写成为题中之意。

本文试图回答以下议题:中国民族舞剧如何在全球生产、分配及消费中获得一席之地?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舞剧如何进行民族性书写,并在本土性和全球性之间进行协商?在本质上探讨的是如何处理好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之间的矛盾,自我主体性与他者认同的关系,是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以及舞剧开展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必然面临的议题,也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作为“跨文化传播”的“舞剧”

舞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样态与媒介,以身体语言为本体,综合了肢体语言、声音、空间、画面、舞美等复合要素,具有身体和空间的隐喻性、多义性、抽象性与写意性。舞蹈作为比人类文字语言更早存在的“前语言”,不受国别、人种、民族与地域的限制,具有跨文化传播壁垒小的先天优势。

舞剧的“跨文化传播”指向的是舞剧在异质文化之间的传播与流动及在此过程中不同文化要素间的互动、渗透、共享与迁移。舞剧的跨文化传播主体包括不同个体、群体、组织与国家,传播形态涵盖了跨种族、跨族群、跨群体与跨国传播。本研究对象为“中国舞剧”的“跨文化传播”,故聚焦在以国家为传播主体的跨越国界的传播。从传播流向上看,舞剧的国际传播是双向的,既包括从内向外—中国舞剧的“走出去”,又包括从外向内—国外舞剧的“引进来”。从研究目标上看,本文主要聚焦的是中国舞剧的对外传播,即当中国舞剧跨越国家界限,进入异域文化后,如何获得他者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并产生新的跨文化阐释、意义与影响。

二、理论基础

叙事学是舞剧跨文化传播研究可借鉴的理论之一。本研究引入叙事学研究的范式分析法,用以聚焦舞剧的文本、话语形式,同时关注舞剧跨文化传播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以期在“叙事学”“跨文化传播学”与“舞剧叙事”的“三岔交汇口”处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理论命题,对舞剧跨文化传播叙事进行系统性范式建构。

(一)叙事学三大研究范式

“范式”(paradigm)指的是一种学术话语体系、模型、模式或理论体系,存在于各学科各发展阶段的特定内在结构中。叙事学发展至今,形成了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两大流派,分为故事、话语和语境三大研究范式。故事范式和话语范式共同构成经典叙事学的两大理论支柱。①语境范式是后经典叙事学的核心,将叙事学研究视角从文本内部转向至文本外部,从叙事语境扩展至社会历史语境,关注与文本相关的历史、社会、文化、读者、作者等因素。从理论层面,叙事学和舞剧跨文化传播存在发生勾连的可能。经典叙事学的文本范式可以用于舞剧跨文化传播微观层面的故事与话语建构,后经典叙事学对受众、语境、意识形态等非结构的关注可用于舞剧跨文化传播中语境的解读以及对受众接受的阐释。

(二)舞剧叙事的跨文化策略

舞蹈语言长于抒情、拙于叙事,但不是不能叙事,而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叙事规律,在情感表现力上拥有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魅力,以其强大的情感冲击力与感染力,具有难以匹敌的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由于舞蹈语言的独特性,舞剧叙事需要在对叙事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继承与借鉴,注重叙事学之于舞剧的适用性。在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层面上,本研究采用罗兰·罗伯逊所提出的“球土化”为理论视角。球土化(“glocal”)—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合成词,意在寻找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可伸缩与谈判的张力空间, 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一种“相反相成和互动发展”的过程②。在全球化时代,全球与本土的关系是相互矛盾、相互斗争的同时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建构,而非简单的对立与排斥关系。本文汲取经典叙事学关注文本的特征,后经典叙事学关注受众、语境、意识形态的优势,从文本层面、话语建构、叙事语境三个维度出发,超越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思维的局限性,以调和全球与本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三、舞剧“球土化”双重叙事范式的建构

本研究以罗兰-罗伯岑所称的“全球本土性”或称“球土化”为理论框架,以叙事学为理论范式,尝试命名一种“全球本土化”的“双重叙事范式”,将舞剧的叙事静态地分解为全球通用性与本土差异性两个构面,从动态上考察舞剧的文本、话语、故事、语境是如何在这两个构面上都有所表达,并相互协调和整合,既能基于民族特色对本土文化进行加工与全球化书写,又能在跨文化传播中获得文化身份认同、进行主体性重建,在民族性与国际性之间达成协同与互补,在二者之间寻找可伸缩与可变通的张力空间,在叙事过程中进行有效整合,让文化的独特性与普遍性共存并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一种混合重构的双重范式。

(一)舞剧文本:本土风俗与普适化个体情感结合

舞剧叙事是“以舞蹈讲故事”,在文本层面重点关注的是故事结构、叙事规约等问题,包括舞剧的题材、人物、背景、事件、情节、舞蹈语汇等方面的选择与编码。舞剧叙事的双重编码范式可以将民族文化符号作为核心创意与素材,进行更具意义的深挖,基于本土文化价值观与文化理念,进行筛选、剔除、提取、分类、选择、规范、过滤、排除和重组等文本策略,通过舞蹈语汇进行符合本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人物塑造、结构编排、事件走向与舞台呈现。中西舞剧交流的动力更多的来自两种舞剧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传统间的差异,所以在跨文化传播目标下,舞剧叙事在文本层面可以强调文化的差异性,挑选具有本土文化个性、地域民族特性的题材、角色、事件、情节与叙事空间,塑造舞剧的民族性与本土文化个性,传达人类共通的情感,以家国情怀、故土情、爱情、友情和亲情等为主要情感叙事,并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个体叙事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础,以个体的向往与趣味为意指,以普通人的性情与情感为叙事主题,也可讲述特殊人群所拥有的普通人情感,以激发全球受众的情感共鸣。舞剧的创造者可以挖掘本土文化中的优质要素并加以放大,可以将文化价值观隐含在个人语汇中架构故事,去反映人性层面的共同感受,进行文化建构,有效传达中国文化价值观,并将其进行现代性转化,以供全球观众更好的接受。在舞剧题材和人物上,可以选择具备差异化的文化符号,以《孔子》《李白》《杜甫》《昭君出塞》等一批历史人物题材舞剧为例,无论是孔子、李白、杜甫、王昭君等都是名留青史、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是鲜明而独特的存在,如何以舞蹈语汇将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丰满,传递给全球观众,并以个体叙事的方式关照文化输出,是跨文化传播的重点。舞剧《杜甫》采用的是影子和诗篇的方式,用“自我”和“本我”的概念刻画外在冲突下杜甫复杂矛盾的内心。杜甫除了有诗圣的尊称,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还有很高的精神境界,但他也是普通的人,在走仕途求官之路,也是个凡人,也有凡人的七情六欲。杜甫的一生都很艰辛,但是他的艰辛并不只在于自己局促的生活,而是在于整个时代和连绵的战争。在矛盾冲突的处理上,《杜甫》比传统意义上的舞剧走得更深更远,它是由外部冲突导致了人物的内心冲突,产生了一个自我和本我的关系。此外《杜甫》中还运用了诗篇《丽人行》《兵车行》等作隐喻,写尽杜甫的一生的无奈、悲怆与苍凉,意象化叙事营造出一个个隐喻心理情境的空间环境,凸显杜甫渴望“求仕”又心悸“失我”的对比,折射出卓越诗史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二)舞蹈话语:东方视觉审美的风格化呈现与国际化制作标准

舞蹈是人类交流和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意义超越并延伸到了人类语言之外③,使其作为一个“超语言”领域,具有不同于语言的交际意图,连同其审美文化意义,需要通过舞台空间中展示的舞蹈动作及其话语含义而达成。舞蹈利用手势、面部和身体语言来表达和交流的过程,类似于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过程④。舞蹈话语是舞剧的叙事形式、方式与技巧。舞蹈作为一种“视觉话语”,不等同于“文学话语”,是在舞者创造性表演中传达出的富于变化、流动的话语。舞剧运用自身独特的话语方式向受众传达思想与情感内容,其话语将“故事”建构在舞蹈本体的特殊性当中,舞剧创作者应该努力建构其作品独特的“舞蹈话语”。舞蹈话语是一种多模态话语,以其舞蹈的非言语视觉与听觉的交互感官体验、时间与空间的拟真在场性展现审美与风格。舞蹈作为一种以身体语言为主导的综合艺术形式,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意义,舞蹈动作的多义性,使得受众对舞蹈接受具有多维性和多样性,在多数情况下,不同的观众在理解同一舞蹈动作时都会出现不同的解释。当中国舞剧走出国,即使外国观众不一定能全部理解舞剧中舞蹈动作的全部含义,但是首先应该能感受到中国舞剧之“美”,尤其是这种“视觉美感”。舞蹈是一种善于表现情感的语言,“非文字语言”的特殊性既为舞蹈凭添了某种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奇魅力,又增添其模糊性和多义性。舞剧中的各类符号—舞蹈和音乐等以各种方式组合在一起,以传达舞剧的言外之意,具有比现实言语更加深远的意义,这种“言外之意”在表达话语能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跨越文化和国界传播方面有着体现更明显。舞蹈属于典型的弱编码文本,因为符码在解释活动中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可能超出创作预设的意义范围,正因为舞蹈属于弱编码的符号文本,能够给观众的解码带来相当大的解释空间,⑤所以在跨文化传播中,中国舞剧的“舞蹈话语”可采用差异化的自我表征与“东方主义”的风格化视觉奇观,既是吸引全球华人社群的基本方式,也是吸引西方观众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华语观众而言,对差异的强调描述了一种清晰的自我认同。对于西方观众而言,差异化的话语则会为他们提供一种观看他者的机会。

(三)语境层面:人性共通性追求与跨文化情感共同体

语境被普遍应用于不同学科以及不同学术流派中,定义不尽相同,可分为文本内语境与文本外的“叙事语境”包括“社会历史语境”、意识形态关系等。舞蹈在动作、结构形式等方面的运用和表达难免受语境的影响,语境制约着舞蹈对文本的表达和内涵边界。在舞剧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叙事语境往往决定着舞剧叙事内容的意义所指,可以将受众向理想的解读方向引导⑥。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舞剧创作在“文本外”的语境层面应该追求人性共通性表达与跨文化的情感共鸣,跨越文化的鸿沟,吸引全球观众,以提升舞剧在全球的影响力。在维持差异的基础上,努力挖掘东西方情感的共通之处。⑦跨文化情感共鸣在双重编码的叙事范式中承担起关照全球文化共性的重要使命。对共通性、普遍性的追求是现在全球文化市场成功的重要一维。中国舞剧要想更好的“走出去”,除了要追求普遍人性的表达,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叙事,更重要的是要引起跨文化的情感共鸣。舞剧《孔子》中的孔子以“冲”“跳”“撞”“弹”等动作展现出他想要冲破束缚,一心为国的形象。十四年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却仍然希望渺茫,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虽然失望,但仍然不愿彻底放弃。舞者先是垂首静默地抚摸象征了大道的石像,表现出孔子的失落郁闷,进而在舞台上多次来回大幅度奔跑跳跃,做出挣扎的动作,跪在舞台边缘垂首顿足,表现孔子本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在人类发展的共同历史中,不同种族、不同洲际的文化交流形成的个性互异、交相辉映又相得益彰。不论任何文化、种族、地域、民族都有各自的情怀,族群相异,但人性、人情却有共通之处,只要触及人性的共通处,就会超越种族、地域、国界。⑧无论什么样的叙事主题,最终都可以落实为人性的挣扎。舞剧创作者应该挖掘文化乃至人性内涵,追求人性的共同性表达,才能跨越文化的藩篱,获得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

四、结语

本研究立足本土,在跨文化传播层面上,为舞剧的叙事提出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创新路径,探讨舞剧跨文化传播的经验,指导我国舞剧创作与跨文化传播实践。在全球化框架下,中国舞剧试图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采用“球土化”的双重叙事范式,在本土化层面,基于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表达;全球化层面,基于跨越地域文化的共情机制,在跨文化与本土化叙事之间进行协商、调和与互动,有效协调全球与本土之间的矛盾和差异,打造“跨国情感共同体”。舞剧跨文化传播的双重叙事范式要求创作主体在故事、话语、语境层面找到东西方文化的平衡点,将本土化叙事与全球化叙事融合进一整套叙事规则和程式中,并进行很好的缝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全球标准与本土之间隐秘共谋。在舞剧创作过程中既有民族性表达又有跨文化的情感共鸣,以被文化背景不同的东西方观众所认可,使得异质文化间互动交流得以实现,做到既能够寻求互动主体的文化同质性,消除文化成员之间的语境差异,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在全球文化呈现多样性的背景下,使得舞剧对外传播中保留文化“自我”的个性,又获得文化“他者”的理解和认同。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是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要克服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结构,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而采用文化间性的思维方式,但仍然坚守本土立场,在创作观念和方法上走向自觉。舞剧的跨文化双重编码要在一个对话、协商中进行文化身份的异质性、差异性建构。进而言之,双重编码叙事范式是协商和调停分裂的、矛盾的文化位置的具体方式。跨越全球分野的关键在于将民族性和国际性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双方和文化身份统一起来,以一种弹性的方式表征自我。

参考文献:

[1]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吴晓邦主编.当代中国舞蹈[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3]翟子霞主编.中国舞剧[M].北京:中國世界语出版社,1996.

[4]覃巧用.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短视频的双重叙事模型研究—以YouTube李子柒频道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0年.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叙事全球化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纪念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