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新时代生境与工艺改良的初步思考

2022-05-09 13:12赵光强
艺术评鉴 2022年5期
关键词:改良古琴

赵光强

摘要: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一种,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长久以来受到文化阶层的限制,成为一种小众的高雅艺术形式。在新的形势下,世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化,古琴在新的生态环境中也必须要变化,应顺势而为。古琴的音量小、工艺复杂等问题已十分突出,限制了它的新发展,迫切需要改良,唯有改良才是其在新形势下突破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古琴的改良可以为古琴艺术的演出大众化和教育现代化做出十分重大的贡献,是一次积极地探索。

关键词:古琴  改良  社会生境  乐器制作工艺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5-0009-03

古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我国历史文化艺术瑰宝。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一起并驾齐驱,作为文人音乐的代表,它承载了太多中国古典优秀文化内涵。长久以来,古琴艺术作为文人、贵族、僧侣、道人等群体中一种活跃的艺术形态,在琴技、琴论、制作等方面持续发展,经久不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数千年的沉淀积累使得它愈发魅力迷人、光芒四射。进入近现代以来,古琴艺术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在迷茫、转型、探索,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文化强国已成为时代的强音,古琴艺术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传统与现代的交错,使得古琴艺术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认知过去、认知现在,才能更好地决定古琴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有必要对古琴艺术的生态环境作以宏观分析,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古琴改良,推动琴乐艺术的传承发扬。

一、古琴艺术的当下生境转变

当今是以科技为引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我们不得不客观地看待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古琴的生存环境也很难独善其身,难免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变化。回望历史,古琴长久以来作为文人音乐的代表,从春秋至汉唐再到明清,古琴的活跃领域也主要囿于文人雅士、僧侣道人之间。他们以琴会友、以琴修身、以琴言志,而懂得欣赏、能够操弄的群体就显得较为微小,毕竟在过去的历史时期能够读书接受教育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我们从“知音难觅”这一典故中或许可见一斑,由此可知,古琴的流传范围也就主要限于一批小众群体之内。当然,习琴者也有“文人”和“艺人”长期并存的时间,但这毕竟只是一种群体的细分现象,并不影响主流判断,再者学界仍有分歧,总之,这种并存并不影响古琴艺术的“习、赏”群体的小众定位。

如果说,中国古代史上的琴乐是一种小众群体自赏的话,那么在当代社会,古琴艺术就成为了大众的众赏阶段,古琴成为了民族文化自信、民族文化复兴的桥头堡。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由2015年的40.0%提升至2019年的51.6%,在学总人数多达4000余万,已形成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国民文化艺术素养逐步提升。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国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艺术修为都有巨大的提升。文人群体迅速扩大,原来难以被民众理解和欣赏的古琴艺术,随着受众的增加,出现了文化重心下移。古琴艺术正逐渐成为大众艺术,虽然还需要一些时间,但是前景很美好。古时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的界限,在今天已趋于消亡,遗失殆尽。当然,古时文人琴和艺人琴的界限在今日也愈发模糊,古琴艺术逐渐成为一种大众的、流行的雅文化,甚至在流行前沿文化的影响下,新兴艺人群体已经超越了文人群体的社会影响力,在古琴表演、古琴教育培训、跨界文化融合等方面表现不俗。

有感于萨义德笔下的《东方学》,深知西方社会对东方大国的傲慢根深蒂固,把亚非拉的歧视偏见发挥得淋漓尽致。清末至近代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史。21世纪,国力强盛的中国,民族觉醒和复兴的社会使命就被认为是第一重任,于是像戏曲、艺术品、传统技法工艺等愈发受到保护和重视,古琴作为传统音乐艺术的优秀文化代表,这种文化觉醒的重要性亦不言而喻。古琴艺术在新时期迅速发展,但必须认识到古琴艺术的生存境态已与以前大有不同。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笔者就在思考一些问题:古琴是否需要改良?为什么要改良,怎样去改良?首先,古琴需要改良。正如前文所述,古琴的文化生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不然就只有被淘汰的结果。古琴的功能已经由“自省式”的礼器,发展成为具有娱乐(自娱和他娱)、推广传承、大众普及的多功能乐器。原有乐器定位已经不适合或者约束了古琴艺术发展的新空间,因此亟需改良。其次,由于古琴的音色、音量、制作材料等问题,使得古琴音声具有独特性,这一点很好,但是其在音量上具有劣势,音量偏小,在合奏中声音往往会被其它乐器遮掩。在演奏方面,一些特殊的技法表现不出来,严重影响了古琴的表达。古琴的改良首先靠考虑的就是从形制和工艺上入手,找到改良的突破口,改良的目标是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古琴发展的新要求。

二、关于古琴形制改良的研究

数千年的沉淀形成了古琴独特的文化形态,关于古琴的研究从未停止,与改良相关的研究成果丰硕。

秦爱逊《<考工记>“和合”思想在古琴制作中的体现》一文,结合《考工记》的论述,阐述了“和合”思想在古琴的制作发展历程中的体现,从古琴制作的选材、构造、工艺等角度出发,兼有涉及音质和音色,把这种思想体现分析的十分透彻。林晨《20世纪上半叶的古琴改良》从査阜西、张子谦等老一辈记录中的尴尬谈起,详细叙述了古琴音樂在琴谱和琴器上的改良。从琴器改良方面来看,对弦轸改革、扩大音量、研制钢弦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对改革后的优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松涛《古琴改良的新尝试》基于古琴自身的限制,作者做出了大胆的改革尝试,从改革形制、琴体结构、设弦、徽位设置等方面对古琴的改良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使古琴在发音、演奏、音域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改善。陈璇《古琴共鸣体声学振动特性的研究和分析》从声学的角度通过一系列测验,分析古琴材料、结构与音质之间的关系。从面板材料、纳音高度、面板弧度、槽腹深度等方面对古琴的发音作出许多积极的测试,并由此总结了它们对古琴音质的影响关系。

龚一《古琴音量从来就这样小吗?》认为古琴过去作为声乐的伴奏,并且和阮合奏,它的音量是很大的。古琴音量变小始于唐代,并且认为其音量小主要是和表面涂漆有很大关系。邹宝明《世界级非遗保护项目古琴制作工艺的创新意义》除了梳理古琴的历史文化脉络,更为重要是对“琴弦”创新工艺的肯定。

由上述可知,古琴的改良主要围绕着解决古琴的音量、音色、演奏实用等方面的问题,具体涉及到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古琴结构、琴弦等多个方面。不能忽视的一个现实是古琴的现代环境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作为小众群体的音乐形式能否走进大众视野?古琴的改良不能为改良而改良,而是要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

三、古琴改良的初步思考

正如前文所述,古琴的艺术生存与传播环境发生了变化,新环境发生变化必然会导致今人在看待古琴的认知、审美、评判、推广等方面随之改变。古琴演奏的群体有文人与艺人之分,暂且不论其合理性,但至少说明二者在微观表现上却有不同之处。古代习琴者重视“修为”,把“悟”作为一种赏琴的必备能力,因此只能是知音寥寥,实属难觅。今人习琴者则更为重视“演艺”,想让更多的大众参与进来,群体感受其文化的厚重承载。受众群体改变了,古琴的一些突出问题就会显得越发尖锐,古琴改良的思考和实践就必须提上日程。

古琴只有适时改良,才能满足当下社会的发展需要,使得现代环境下的古琴演奏活动得以正常进行。从表演行为上来看,如果说古代是文人琴主导的时代,那么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艺人琴主导的时代。古琴演奏的形式、意义、价值、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古琴的声场环境发生改变,人们对古琴的演奏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乐器的自身局限性已经限制了人们自身需求的合理实现,因此,改良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另一方面,“Chinese speed”已经影响到了世界的方方面面,文化艺术传承推广自是不甘落后。与传统的中庸思想不同,在发展的进程中“落后就要被挨揍”。不得不承认,我们进入了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原有的自发式、人际口头式传播为主的传承方式在变化。古琴的文化复兴重任在肩,使命和责任加持,这需要古琴以较快的速度,给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补足古琴演奏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媒体和新兴教育科技的发展,古琴表演、教育、传播也或多或少融入其中,效果良好。但古琴发展仅仅是尝试性的与科技融合,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力度和时效都是不够的。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短视频、人工智能、5G成为热点词汇,古琴不融入其中就会丧失话语权,必须要抓住机会主动出击,把古琴艺术推向大众。虽然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麦克风扩音效果使得音量增大可控,新兴存储设备使得音乐的推广更加便捷,科技初步解决了古琴表演与推广中的瓶颈,但是也会产生新的问题,笔者并不认为一些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古琴改良是必然选择,但创新是有风险的,有失败的可能,我们在此仅作以学术探讨。

乐器的改良主要是围绕音量、音色、形制等方面。纵观乐器的改良历史,很多乐器都是经过长时间的艺术生活实践最终定型的,乐器形制、工艺等并不是永久固定的。正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琴一样,琴徽、面板弧度、琴弦数量、表面涂料、弦轸等与古时的古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其在不同的时期经过无数次的革新创制最终沉淀而成。一般来言,乐器改良主要是为了解决乐器的一些问题:比如:1.演奏问题,改良可以使乐器演奏更为便捷、灵巧;2.音色问题,使乐器音色更加优美,更具特性,或更具融合性;3.音量问题,使乐器的音量大小变化更具交流互动性、欣赏性等。乐器的改良主要涉及,材料、构造、形制、工艺等,古琴的改良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总之,乐器改良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乐器的需求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古琴的构造繁多,有40多个不同的部位名称,主要有琴面、琴弦、琴徽、岳山、蝇头、琴底、龙池、凤沼、雁足、轸子、轸池、护轸等,还有附属物品,如琴桌等。声音的本质是物体的震动造成的,而声音又有共振、反射、衰退等特殊的物理现象。声音的四个特性——音量、音色、音强、音值,古琴改良关系到音量和音色。与音量相关的主要有琴面、琴弦、龙池、凤沼、琴桌等;与音色相关的部位主要有琴弦、轸子等,音色和部件及其工艺的材质联系最为紧密,这就会涉及到聲学、材料学、制造工艺等学科,需要不断地探索试验。

古琴改良的核心就是能够适应新时代古琴的表演、传承及其它需求,这是改良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目的。当然,改良也有约束,并不是没有边际,一方面来说,改良不能破环古琴的文化承载,无论在音色、形制上都要遵从这一底限;另一方面,改良应建立在尽量遵从现有古琴的特征上,也就是要坚持“改琴是琴”,而不能是“改琴非琴”。正所谓守正才能创新,古琴改良是有前提、有坚守、有突破、有创新的一种新尝试,是古琴改良的初步构想,具体的乐器声音分析与改良操作,将在它文中予以专门探讨。

参考文献:

[1]萨义德著,王根宇译.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秦爱逊.《考工记》“和合”思想在古琴制作中的体现[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77-84.

[3]林晨.20世纪上半叶的古琴改良[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3):33-42.

[4]松涛.古琴改良的新尝试[J].乐器,1990(01):18-20.

[5]陈璇.古琴共鸣体声学振动特性的研究和分析[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6]龚一.古琴音量从来就这样小吗?[J].人民音乐,1963(01):28-29.

[7]邹宝明.世界级非遗保护项目古琴制作工艺的创新意义[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05):42-45.

猜你喜欢
改良古琴
古琴“黄钟调意”探微——以《神奇秘谱》《梧冈琴谱》为例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寻访千年古琴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颈后路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Anderson Ⅲ型齿突骨折的临床研究
改良经腹横切口输卵管结扎术1260例临床观察与探讨
古琴艺术的发展
广陵古琴沪上琴箫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