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敏
摘要: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于学生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淡忘或忽视,所以倡导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将结合目前高中语文课程的实际情况,主要阐述如何更好的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对传统文化加以渗透,使得传统文化能够更好的被传承。
关键字: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措施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情况的现状
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而适当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我国优良传统,而且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还能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三观,是奠定学生良好品德的基础,而目前高中语文课程中通常忽视这一点。首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教师更注重对语文考试重点内容的讲解,对重点的诗词、课文进行背诵,并没有基于让学生完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授课。一直以来,高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更侧重于文言文及通假字的翻译和背诵,并没在思想感情方面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背景无法理解,对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无法起到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格养成的作用。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的思想感情熏陶,那么就很难提高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良好渗透效果。其次,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古文或诗词时,对课文的翻译基本都是借助辅助工具进行的,很少有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课文进行理解与感悟,对其中的文学内涵无法体会,也很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此外,对语文课程的学习通常都集中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无法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来增加其文化素养,很难得到拓展性思维的训练。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改变传统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
目前的高中语文课程授课基本都是单向的授课方式,由教师主导,学生大多是处于被动听课状态,而且语文课程的动手实践环节较少,课堂上基本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枯燥的课堂教学往往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而此时生硬的渗透传统文化更是很难让学生接受。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与改进,在课堂上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课文的讲解与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升语文课程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画”等类似的古诗词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给学生播放相关的戏曲、歌曲或者谜语,让学生切身体会其中的意境,进而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此时再进行讲解就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其含义,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所熟知的我国著名画家,师生互动增加了,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了,同时也增加学生对我国传统笔墨画、山水画的了解,进而提升传统文化渗透的效果。
(二)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大部分的课文均出自我国的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集中,这些课程往往都蕴含一定的文化底蕴并且能够突出典型的时代背景。叫声可以将课文划分两部分来进行讲解,一部分是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另一部分是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任何文章都无法脱离其时代背景。教师在进行文章的讲解之前,首先应该介绍作者的经历以及作者是在怎样的境况下进行文章创作的,然后再进行课文内容的讲解,以使得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体会。例如,在讲解“登高”一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介绍其作者杜甫的经历,当学生了解到杜甫由富裕、安逸的生活到安史之乱后的穷困潦倒的经历之后,便能够充分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悲怆情感,同时对其爱国热情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三)有效开展拓展教学,丰富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渠道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我们能够接触到很多优秀文章和选段,但往往只是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分,教师通过对教材中节选的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解读与分析,调动学生深入挖掘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让学生了解到此文出自“红楼梦”,进而向学生推荐“红楼梦”为课外读物,通过“红楼梦”让学生了解到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的历史事件。而且通过此种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是通过语文课程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总结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学习热情,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使传统文化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更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毅刚.简析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8).
[2]闫福芳.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路径研讨[J].国际教育论坛,2020,2(9).
[3]刘嘉德.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12).
[4]王晓丽.多措并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语文天地.2020(34).
[5]陆畅.“八个相统一”在教学中的应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学为例[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