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摘要:写作授课是语文教学课堂中的一个重点授课环节,近几年来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中学语文写作的整体效率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教师总是以成绩作为授课目标,忽略了写作授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便导致了他们缺乏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不能有效的渗透自主学习理念。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自主学习
在开展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写作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语文基础,所以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相关的教材对内容进行创新,真正提高写作的质量。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创新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写作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写作教学课堂中,建立高效完善的写作体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写作训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写作氛围
有一些学生害怕写作,导致他们有情感却不敢表达出来,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写作。所以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利用教学资源营造轻松愉悦的写作氛围,让学生在独特的写作环境中,激发写作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意识,与此同时唤醒他们的表达欲望,并且将这种精神带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例如,在展开“保护环境”相关主题的写作教学课堂时,如果教师采取横刀直入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学生提不起写作的兴趣,便不会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写作的意识。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自己也要扮演一个学生的角色与学生积极的沟通交流,构建轻松愉悦的写作氛围。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那你们为此做出过什么贡献呢?通过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课堂中,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相信教学课堂的氛围很快就会被调动起来,更容易让他们对“保护环境”的主题产生表达的欲望,真正符合语文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写作的教学理念,也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生活感悟
写作是一种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的情感表达方式,所以教师在展开中学写作教学课堂时,要引导学生重视生活感悟,带领他们走出课堂,拓宽他们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在亲身实践中建立写作框架,提升自主写作意识。
例如,在展开“假期的一天”为主题的写作教学课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是暑假的日常生活展开描述,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到写作中。与此同时,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原本枯燥乏味的写作课堂可以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变得有趣起来。有些学生会说,“我暑假和爸爸妈妈去爬山了”,还有学生会说,“爷爷住院了,我去医院看望他了”。相信学生会争先恐后的阐述自己的假期生活,会不由自主的展开写作。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构建自己的写作体系,当学生产生自主写作的意识后,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当再次遇到类似主题的文章时,学生也不会不知所措,甚至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作文课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定的素材,对学生自主学习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三、注重个性化写作模式
无论是中学作文教学课堂,还是其他学科的学习,教师都要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每一名學生的个性化差异,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主个性,可以不用拘泥于一种表达形式。教师也要用宽容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写作,培养他们的自主写作意识。
例如,在探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课堂的利与弊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不能设置所谓的标准答案。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利大于弊,但有些学生会认为弊大于利,也有一些学生会认为利弊相当。无论学生保持哪种观点,教师都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鼓励,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他们自主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展开作文竞赛,鼓励学生运用多种题材以及修辞手法展开论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展现自我的独特风格。通过上述方法,学生也会在鼓励中不断收获自信,产生自主写作的意识,并付出行动,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写作教学课堂中。所以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理念,才能更好的融入教学课堂。
结语:本文主要通过三个策略展开阐述如何在中学写作教学课堂渗透自主学习理念。综述,写作的实质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情感的表达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教材内容展开写作教学,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写作教学中。与此同时,写作教育是学生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过程,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展开写作学习,为之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俊萍. 深入分析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1(17):2.
[2]熊芸. 浅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