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珺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工作、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
在基础教育中,德育是一项举足轻重的教育工作,但实际的德育成果并不显著,这项工作处于“叫得最响,做得最轻”的尴尬地位。因此,教学工作者要想为德育教学开辟一条通畅的捷径,必先要让德育内容“落地生花”,从照本宣科、三令五申式教学转为常态化教育,这也决定了德育工作需要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为基础与指南。
一、生活即教育,生活情境下进行道德熏陶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调动学生情感与态度体验,这种体验式教学通过将意识转变为客观存在,利用反映论原理,以具体形象为德育内容载体,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平衡了德育内容与学生思维的不统一。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德育内容,选取某一典型生活化情境,将道德思想有机融入情境中的方方面面,通过教师语言的生动描述,将知识具象化为情境要素,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深入学习思想品质。
例如,在教导学生时注重细节,教师可以组织讲解“碘与指纹破案”的故事,利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述指纹鉴定技术的发现起源于对于细节的关注以及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通过对于发现过程的具体描述,让学生从故事中切身体会到注重细节与事件成败的紧密联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生活中注意到了有哪些化学细节?”“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注重细节?”“谈谈在生活中对于细节决定一切这句话等我体会”等等问题将关注细节这一概念引入生活,引导学生对于细节的本质思考。
二、社会即学校,主题实践中明悟思想品质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必然结果,德育工作是“带着镣铐跳舞”,教师需要将学生从象牙塔中放出,引导学生走下“鹰架”,走向生活,在社会中得到进一步的学习。面对立德树人工作的大势所趋,主题实践活动应运而生。主题活动将学生从课堂代入社会,通过各类项目探索、生活实际、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将德育内容伸展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德育与生活、社会、自然紧密融合,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深入了解学习、践行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通过包干区打扫、植树除草帮助学生学会奉献助人、吃苦耐劳,通过种植蒜苗、街道清扫等活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个人品质。
以自强不息教育为例,教师可以发起《当幸福来敲门》、《风雨哈佛路》、《阿甘正传》等系列电影观看活动,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在阿甘蜕变、克里斯数次失败后最终创业成功等故事中学会不要轻言放弃,遇到挫折时要愈战愈勇、迎难而上。
三、教学做合一,化学素养下渗透立德树人
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从更高视域下注重发展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化学实践能力、化学创新能力等,辅之以对概括能力、知识框架建造能力、记忆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在各项化学学习中形成个人优秀品格,做到学习与品质齐发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合作共赢,通过数次失败后的成功体验学会自强不息,通过化学实践步骤学会注重细节,通过实验优化环节学会自我探索与学术精神。
此外,在中小学德育大纲等教学文件指导下,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参与,建立以互评、自评、反馈为基本内容的化学德育教学评价体系至关重要。通过多方面评估化学综合性学习中德育落实的成果,学校可以利用评价与总结归纳出各方德育工作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据此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适配,逐步形成完善的校本化及班本化的初中化学综合性学习纲要与策略体系,科学指导学校初中化学主题单元活动的进行。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学生的评价反馈,来对教学方式与内容进行适应性改变,打造个性化综合性素质教育课堂,帮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全面发展。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当代教学须先培养私德,而后培养公德,从而为国家输送具有大德的人才。在五育并举中,德育必定为先,也必定为主,教学工作者也应根据具体教学现状与学生特色对德育工作进行创新与改革,新时代的德育教学势必要走下讲台,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与人群,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使学生在创新德育中健康、快乐成长,在思想道德方面上有新一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春. 试论生活化德育[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5(3):4.
[2]余佩雯. 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研究[J]. 2020.
[3]仲小燕. 论德育生活化与生活德育化[J]. 当代教育论坛, 2007.
课题信息:本文为2021年南宁高新区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课题“初中班主任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的研究”的阶段成果
课题编号 JYSZX2021B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