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表征工具 导向高阶思维
——《搭小正方体中的学问》教学思考与实践

2022-05-06 05:44娄煜鹏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个面表面积正方体

文|娄煜鹏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66页总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

下面3个图形都是由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1)下面的图形是聪聪从上面看到的。它们分别是从哪个图形的上面看到的?将序号写在括号中。

(2)①、②、③的体积分别是多少?①的体积是③的体积的几分之几?

(3)如果要把①、②、③分别继续补搭成一个大正方体,每个图形至少还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4)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题目以小正方体搭成的图形为线索,串起了“图形与几何”领域内观察物体、计算体积和表面积等多个知识点。但实践发现,多数学生对此题有畏烦和畏难的情绪。课堂上,如果只由部分优秀学生或者教师来讲述与核对一遍答案,则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和共鸣,失去了练习的价值。

通过与新思维教研人员进行交流,笔者了解到儿童的抽象思维尚不成熟,心力资源有限,在他们展开推理和想象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各种图像、笔记等具体表征,使自己对图形关系和数量关系的分析看得见、可反思,从而突破难点、升级问题解决的能力。教研员推荐了张天孝老师主编的《新思维儿童数学》(5B)第82、83页《立方体堆砌》一课以供参考。

在书中,笔者看到了一种“带数字的俯视图”,激发了灵感。再教学时,尝试引进“带数字的俯视图”作为表征和交流的工具,帮助学生展开该图形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着重训练立体与平面的转换,发展空间观念;体会图形与数字的沟通,积累情境问题数学化、数字化的经验。

一、对比感悟,认识工具

1.新旧比较,了解工具内涵。

(1)课件先后出示。

师:同学们,老师用一些小正方体搭了一个图形。这是聪聪画的俯视图(出示如上左图),这是明明画的俯视图(出示如上右图)。看到这两幅俯视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第一幅是平面的,第二幅是立体的。

师:此话怎讲?

生:因为看第二幅我能知道每一个平面位置上有几块小正方体。

师:谁听懂了?

生:他的意思是,从明明画的图中不仅可以知道一个面上的正方体是怎么摆的,还知道每个正方体下面或者上面叠搭了几个。

教师引导集体想象根据如上右图可能得到的立体图形,如:

(2)学生活动:尝试用数字俯视图记录立体图形。

师:你能像明明这样,记录一下这个图形的俯视图像吗?

学生自主填写,指名校对,如:

2.双向联系,巩固基本技能。

出示:

师:刚才大家都说带数字的俯视图能确定立体图形,那你能从上面三幅带数字的俯视图中找到与它们对应的立体图形吗?你是怎么找的?

(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完成连线。对个别有争议的图像,实物搭建,观察验证)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通用的、学生比较熟悉的俯视图与“带数字的俯视图”同时呈现,方便学生比较异同,很快理解新工具的表征方法。另一方面,将带数字的俯视图和立体图形建立双向联系,在具体应用中进一步体会工具承载的图形信息。课一开始,干脆利落地落实工具,为接下来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二、多维思考,拓展算法

1.计算体积,交流方法。

师:这个图形是由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摆成的,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计算它的体积。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教师呈现典型作品,组织交流)

生:我是通过数个数的方式计算的。第一层有3个,第二层有7个,一共有3+7=10(个)。已知1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cm3,那么这个图形的体积就是10cm3。

师:你的体积概念很清楚,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可以画一个“带数字的俯视图”,你们看——

把上面的数字都加起来:2×3+1×4=10。

师:他的意思大家明白吗?我们来检查一下。为什么俯视图上的数字相加就可以得出体积?

生:俯视图中的数字之和等于小正方体的总数。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求组合图形体积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说出求图形体积的不同想法,体会方法的多样及各自的特色。初步感受到使用新的记录方式,可以将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将几何求体积的问题转化成算术求总和的问题。】

2.补搭图形,探寻方法。

师:一张俯视图,使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数表。如果要将这个立体图形继续补搭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还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你能解决吗?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帮助自己思考呢?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教师呈现典型作品,组织交流)

生:(指着立体图)从图中我可以知道至少拼搭成棱长是4的正方体。那么这时一共用到4×4×4=64个正方体,所以还需要64-10=54个正方体。

生:我没有听得太懂。

生:你们看,现在的图形我们画下来是——

生:那么要搭成一个最接近的大正方体就是——

师:大家能看懂这些“带数字的俯视图”吗?依照俯视图,你能想象、生成立体图吗?

师:你现在能根据这两幅“带数字的俯视图”再来算一算吗?

生:4×4×4-10=54(个)。只要把两幅带数字的俯视图上的数字之和相减就行了。

师:谢谢这位同学,这个小老师当得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可以用带数字的俯视图记录信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以数字俯视图为抓手,帮助更多学生生成正确的、可把握的空间图像,切实发展更多学生的空间观念。特别是在研究补搭成大正方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较为深刻地感受到引进和借力表征工具的重要性,积累了空间想象的经验,感悟到几何和算术的关联,发展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3.算表面积,总结公式。

师:计算体积我们可以这样多角度地思考,那对于求表面积的问题,大家是不是也会有新思路呢?

(1)出示:请计算下图的表面积(含底面)。

方法一:

生:我发现图中相对的面的面积是一样的,所以表面积=(5+5+3)×2=26(cm2)。

师:相对的面积一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该立体图形分别从上下、左右、前后方向观察得到的面)

师:这类图形的表面积该如何计算?

生:表面积=(上面面积+正面面积+侧面面积)×2。

师:看来,这样的图形,只要观察3个面的面积,就能求它的表面积了。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方法二:

生:我画了一个图——

师:这几列都只有1,那就选1;但第二列既有2又有1,为什么选2呢?

生:因为这个“2”的意思是正面看过去,这一列可以看到2个面,2个面就有2个面的面积。

师:原来这里的数字不是数字,是带着图形的信息的!(呈现立体图形,集体观看,确认从正面看到的几个面)

生:每一列最大的数代表每一列看到的面数。

师:请继续计算。

生:继续算侧面看到的面积。我从右边观察,能看到3个,分别是第一行最大的2和第二行的1。左边和右边一样。

生:和刚才一样,也要用最大的数。

师:谁能完整地再来说说这位同学的计算方法?

生:先算上面,即图像本身的正方形个数:5。再看正面,用每一列最大数相加:1+2+1+1=5。再看右面,同样逐列最大数相加:1+2=3。所以总的表面积是:(5+5+3)×2=26(cm2)。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觉得都很方便。

生:我看立体眼晕,看俯视图计算适合我。

生:对俯视图上的数字,有时要想一下对应的立体图形。不然容易选错。

(2)巩固练习。

出示:看图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校对: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先交流看立体原图计算的方法,明确前后、上下、左右面之间的关系,理解只要知道上、前、右3个面的面积就能计算图形的表面积。再交流“带数字的俯视图”计算表面积的方法,过程中教师适时追问“为什么选这个数字?”“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在平面与立体之间,图形与数字之间来回穿梭、对照,确保算法是空间想象的实体化、概括化,空间想象是算法的源动力。】

三、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能给这节课取个课题吗?还有什么疑惑吗?

生:有“带数字的俯视图”,那有没有“带数字的正视图”,或者“带数字的侧视图”呢?

生:是不是所有“带数字的俯视图”都能用那个公式来计算表面积呢?

生:“带数字的俯视图”还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出示下图:

师:问题提得很好!这里有一幅图,请仔细观察,然后同桌尝试,分别利用立体图像和俯视图示计算它的表面积,看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同桌合作——集体交流:

师:谁能来解释一下?

生:有的面凹进去了,有的面藏起来了。

师:谁能上来把他们说的“藏起来的面”指出来?

师:那你们有什么想补充说的吗?

生:看来我们刚才总结出计算表面积的公式有一定的局限性。

生:对于有缺口的图形问题,我们还得进一步研究。

生:俯视图上数字带的信息怎么才能完全体现立体图形的信息?

【设计意图:回顾整节课,聊聊收获,体现学生对本课的实际理解水平,同时,突出本课的重点,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最后出示了一幅“有缺”的立体图形,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课堂再掀高潮,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缜密性,也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兴趣,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

猜你喜欢
个面表面积正方体
巧求表面积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给正方体涂色
正方体的展开图
多少个小正方体
正方体的展开图
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拼正方体
正方体的N个展开图
表面积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