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
(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脑静脉窦血栓是临床上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近些年来发生概率比较高,儿童与青壮年是本病的高发群体,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集中在如下三点:一是局部静脉血流滞缓,二是静脉血管壁损伤,三是血液成分的异常改变[1]。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等现象,对治疗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早期进行影像学诊断方式,能为脑静脉窦血栓的后期治疗提供有利的依据[2-3]。为了分析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中应用核磁诊断的价值,选择我院接受的60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为对象,结合不同的诊断方式,进行分组,而后实施不同的诊断方式,对具体的数据结果分析和对比。详细的数据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60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为对象,结合不同的诊断方式,进行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是30例患者。对照组的男女比例是3∶2,年龄区间是25~56岁,平均年龄(26.25±0.17)岁,病程8 d~5个月,平均(2.10±0.70)个月;分期情况:急性期者13例,亚急性期者10例,慢性期者7例。观察组的男女比例是2∶1,年龄区间在26~52岁,平均年龄(25.26±0.17)岁,病程6 d~5个月,平均(2.20±0.90)个月;分期情况:急性期者15例,亚急性期者9例,慢性期者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可知,差异不明显(P>0.05),资料可分析和对比。
以上入选患者的病理学检查均符合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诊断标准;病患收治入院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记忆力降低等临床症状,一些患者意识功能障碍;患者均不伴有其他系统功能病症;病患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采取的是不同的方式诊断,对照组进行的是CT方式诊断,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扫描采用螺旋CT扫描仪(PHILIPS brilliance 16排CT扫描仪)进行,检查过程中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要求执行扫描操作。进行头部CT的平扫,下颌内收,头先进,从颅底至头顶进行扫描,层厚、层间距均为7 mm,以听眦线为基线,向头顶连续扫描。
观察组进行的是核磁诊断技术进行诊断,采用本院现有的仪器设备进行扫描,从旋回波序列实施横断面T2WI、TIWI,回波时间是97 ms、7.8 ms,脉冲序列重复时间分别是3 900 ms和500 ms,结合扫描液体衰减翻转恢复情况确定序列,扫描的间隔和层厚分别是1.50 mm、5 mm,MRV扫描层间距是0 mm,对野底设置饱和带抑制脑动脉影像实施扫描。
1.3 指标分析 ①分析和对比两组案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②分析和对比两组案例的确诊概率。③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对不同诊断结果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SPSS24.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年龄、病程、疼痛评分)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性别占比、有效率)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2.1 分析和对比两组案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 分析和对比两组案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得知,观察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90%和83.33%)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分析两组案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n(%)]
2.2 分析和对比两组案例的确诊概率 观察组的确诊例数28例,对照组的确诊例数是21例,对比确诊概率得知,观察组确诊概率高于对照组,分别是93.33%和70%。见表2。
表2 分析和对比两组案例的确诊概率[n(%)]
2.3 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对不同诊断结果的满意度 观察组的3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数分别是23例和3例,满意概率是86.67%,对照组的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例数分别是16例和3例,满意概率是63.33%。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近些年,脑静脉窦血栓的发生概率逐渐提升,其致病原因较多,包括海绵窦或乙状窦出现感染病灶、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慢性消耗性疾病、妊娠及产褥期、脑外伤等,该病对患者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但是临床上表现不够显著,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会存在颅内压升高的现象,出现恶心和呕吐等情况,导致记忆力降低,视力下降等,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肢体瘫痪等现象,针对疾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必须注意地是及时进行对应的干预和治疗,减少死亡概率[4-6]。既往国内外均有部分研究指出,静脉窦血栓在年轻群体内发病率并不高,特别是出血性的静脉窦血栓更是罕见,通常状况下很难预判断,增加了漏诊、误诊的概率,颅内出血以后进行止血治疗会加重病情,故而临床针对原因不明的出血病症,伴随难以阐释的颅内压增高,可以考虑发生静脉窦血栓,急诊应做好全脑血管造影,完善术中动脉溶栓的准备工作,术后积极进行抗凝治疗,并密切监测出凝血时间,借此方式减少或规避颅内出血或者再次血栓形成。
在当前临床检测中,检测技术不断更新和应用,临床上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可选择的丰富较多,包括CT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核磁共振等技术。
CT在检查各种脑血栓疾病中有重要的作用,是当前临床上常用的一项诊断方法,在神经系统病变检查领域内有广泛应用。其能对患者的血液密度进行观察,但是对脑实质的观察度比较低,急性期患者的密度逐渐提升,由于诊断本身具有局限性,很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等现象,因此必须注意的是合理诊断和评估[7]。临床中,CT扫描技术主要利用高密度三角征、空三角征、索带征等直接征象开展脑静脉窦血栓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工作。但是在现实的诊断工作中,CT平扫静脉窦中、皮层静脉新形成血栓通常以“索带征”呈现出来,其于CT横切面以高密度征呈现出来,但以上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急性期脑静脉窦血栓疾病的形成期,并且CT平扫对空三角征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偏低,故而当前临床采用CT平扫技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效果不够理想。血管造影被公认成脑静脉窦血栓疾病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在诊断过程中可对患者受累的病灶具体情况显示,考虑到窦壁状态、侧支循环状态以及血管扩张程度等,但是对继发性脑出血、脑水肿及脑梗死等病变检查诊断效果不够理想,并且无法鉴别由先天发育、外在压迫等因素导致的脑静脉窦血栓病变情况。在整个诊断阶段,需要注意的是明确显影情况,在后续检测中必须对可能存在的创伤现象进行分析,对后期压迫致病的患者合理进行判断[8]。核磁共振检查方式是当前应用广泛的一种方式,主要是对软组织的分辨概率更高,结合参数以及方位概况等,有序应用该方式诊断,能对患者的分期程度进行更加精细的分辨,通过对脑静脉的血流信号的具体变化,对患者的病症进行急性期和慢性期判断[9]。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依据分期程度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通过对脑静脉中血流信号的具体变化情况分析急性期和慢性期。核磁共振对血流的敏感度比较强,在不同的阶段血栓血红蛋白分解情况可能对患者静脉中血流信号造成影响,依据继发性变化得知,需要全面显示,在检查中合理诊断之后,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创伤[10-11]。既往有研究指出,核磁共振技术检查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疾病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其能清晰的呈现出静脉窦血栓的发生情况。MRI影像分析的特点有:慢性期病患T2WI信号表现出降低,或者信号呈现出不均匀增强的特点,其具体表现是血栓再通或者机化;急性期者T2WI表现为稍低信号、T1WI则表现出高信号,提示以上这一阶段由去氧血红蛋白形成血栓;亚急性期病患T1WI以高信号为主,T2WI序列主要表现是高信号,以上影像征象提示该阶段由正铁血红蛋白形成血栓。除此之外,核磁共振技术还能鉴别诊断病灶周边静脉性梗死、水肿组织等病变情况[12]。
在当前诊断和判断中,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后期诊断也是个重要的过程,依据现有的诊断方式得知,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合理判断,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中采取核磁共振方式诊断,整体的准确概率比较高,对比CT方式而言,操作上简单可行,合理应用之后显示出患者的脑静脉的具体状态,在继发性数据分析中,核磁共振检查方式的静脉造影血管在临床上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来,该方式的应用比较清楚的显示出成像基本情况,缓解了常规SE检查的局限性,在临床的诊断和判断中,患者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后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避免恶化[13]。
核磁共振检查方式本身具有多参数和多序列的特点,在后续诊断中,软组织具有高分辨概率,在不同疾病阶段,通过不同序列的识别之后,亚急性期病灶周围以低信号和混杂信号为主,其中TIWI以及T2WI等表现为高信号,主要是血红蛋白形成血栓导致的,急性期可见血栓异常信号,其中TIWI表现的是高水平状态,T2WI表现得是低水平状态,在整体判断和分析中,需要进行病程的进一步分析,对出现的异常信号合理判断,结合诊断的主要特征和类型等,在核磁共振检查中,对脑静脉窦血栓患者需要进行对应的病理分析,确定直接指征[14]。在整个成像分析中,成像不是单一的平面,直接反映出病理的演变过程,结合原有的数据资料可知,DWI的检查呈现高信号状态,其中ADC数值范围降低[15]。考虑到ADC的具体数值得知,脑静脉窦血栓患可通过DWI进行血栓数值的判断,了解血栓随时间改变的具体结构变化。在长期临床工作中,初始的血栓内水分子扩散运动减少,随后观察到水分子的扩散运动增加,在血栓信号分析中,主要是和血块的微结构存在变化,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脑静脉窦血栓的进一步检测[16-17]。
核磁共振检查方式的整体比较明显,但是在后期检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急性期的病患诊断中,由于ST血栓和血流信存在比较多的共同点,如果医师自身的经验不足,可能出现误诊的现象。部分患有血栓再通以及静脉血栓异常的案例,在诊断中可能对检测准确值造成影响。核磁共振技术不能对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具体的观察,本身有局限性,在后续检查中需要注意的是对患者进行对应的指导和帮助,使其了解临床检测的注意事项,明确不同诊断方式的要求,让患者积极配合接受诊断,早诊断早治疗[18]。
观察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于对照组,分别是90%和83.33%,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确诊例数28例,对照组的确诊例数是21例。观察组满意概率是86.67%,对照组满意概率是63.33%,满意度对比可知,观察组的比较高。说明针对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实施核磁诊断方式,有重要的作用,诊断的准确概率较高。吕永东[17]研究了核磁共振技术再脑静脉窦血栓病患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选择了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应用CT、核磁共振进行影像学检查,统计并比较了两组病患的检查准确率于影像学特征。经计算后发现,研究组病患的临床检查准确率达到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关于影像学特征表现,亚急性期患者磁共振检查中血栓T1WI及T2WI信号均偏高;急性期病患T2WI信号偏低,T1WI呈现出等信号;慢性期病患磁共振检查内血栓各信号强度均出现一定降低。吕永东指出,脑静脉窦血栓临床诊断中采用磁共振技术取得的效果优于传统CT检查,该项影像学技术能清晰的呈现出患者静脉状况,进而为疾病临床诊治提供可靠参照,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核磁诊断方式本身的效果突出,合理应用之后,能即使检测出疾病,值得借鉴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