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彩红,刘华波
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有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其强度通常与组织损伤程度有关。患者患病后产生的疼痛属于常见的临床表现,这种急性疼痛可以利用相应措施进行缓解,反复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称之慢性疼痛[1]。慢性疼痛在不断的演变时,人们的情绪也随之变化,其中焦虑、抑郁是其中最常见的情绪表现形式[2]。慢性疼痛同时给患者的睡眠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由病痛引起的难眠、失眠等症状会使患者长期处于高度疲惫紧张的精神状态,不利于疾病治疗和情绪的稳定[3]。同时,焦虑、抑郁、睡眠紊乱等不良症状的频繁发作还会使患者出现食欲缺乏、情绪低落等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改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害[4-5]。本文通过对81例慢性疼痛患者进行调查,对不同疼痛反复发作持续时间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8月浙江省舟山医院疼痛门诊就诊的81例慢性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以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疼痛为主,疼痛的部位主要为颈肩疼痛、腰背疼痛及下肢关节疼痛,无过往精神病病史。根据患者就诊时的疼痛反复发作持续时间分别为3~6个月组(A组,n=27)、>6~12个月组(B组,n=28)和12个月以上组(C组,n=26)。A组男11例,女16例;年龄22~85岁,平均(51.9±12.6)岁。B组男11例,女17例;年龄22~68岁,平均(49.6±9.8)岁。C组男10例,女16例;年龄39~77岁,平均(54.1±8.1)岁。3组性别构成、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1)收集患者基础资料:采用自制的信息调查表,内容包含性别、年龄、反复疼痛持续时间等。(2)焦虑、抑郁情况:指导患者采用医院抑郁焦虑量表(HADS)进行自评,量表将焦虑、抑郁程度分为4个等级[6]。0~7分为无症状,8~10分为疑似轻度,11~14分为中度,15~21分为重度。(3)睡眠状况:指导患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进行自评,从睡眠质量、睡眠时长、药物摄入等7个睡眠相关因素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估[7]。0~5分睡眠质量很好,6~10分睡眠质量尚可,11~15分睡眠质量一般,16~21分睡眠质量很差。通常将10分以上者认定为睡眠障碍。(4)生活质量:指导患者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C30)进行自评,从多个角度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量表包括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疲乏、疼痛及食欲不振6个领域,共30道题,每道题1~7分,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粗分,再计算出加权平均分即标准分,标准得分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差。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组焦虑、抑郁程度比较 3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B组>A组(均P<0.05),见表1。A组发生焦虑9例(33.33%),抑郁6例(22.22%);B组发生焦虑16例(57.14%),抑郁20例(71.43%);C组发生焦虑22例(84.62%),抑郁21例(80.77%);3组焦虑、抑郁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14.315、21.797,均P<0.05)。
表1 3组焦虑、抑郁程度比较 分
2.2 3组睡眠质量比较 3组睡眠障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150,P<0.05),C组>B组>A组(均P<0.05),见表2。A组出现睡眠障碍3例(11.11%),B组13例(46.43%),C组18例(69.23%),3组睡眠障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8.718,P<0.05)。
表2 3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 分
2.3 3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组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疲乏状况、疼痛指标及食欲不振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B组>C组(均P<0.05),见表3。
表3 3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分
任何性质的疼痛,都会使人在感官和精神上产生不愉快,属于主观直接性感受。急性疼痛是对有明确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疼痛多数是由于长期、持续、反复、集中和力量稍大的生理活动或运动,超过其代偿和修复能力,形成轻微损伤,累积而成的慢性损伤,肌肉、筋膜和肌腱致骨骼附着处的粘连和挛缩等病理改变对神经的化学性刺激诱发疼痛。本文收集的81例慢性疼痛患者中以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疼痛为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情况。3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B组>A组。这提示A组在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方面均优于其余两组,C组各项情况比B组更严重,推测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与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症状程度之间具有同步增长趋势。生活质量各项评分中,同样呈现出A组优于其余两组,B组优于C组的情况。在生活质量标准分方面,A组患者得分均在70分以上,B组患者在60分以上,C组出现了40~50分左右的较低生活质量患者。患者生活质量不仅与其生理病理因素相关,还与其心理情绪和社会环境等关系密切。一方面疼痛可使人产生精神及心理的障碍,如恐惧、紧张、焦虑及抑郁等;另一方面精神及心理障碍又会加重疼痛,使疼痛持久存在且易反复。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反馈,大大降低患者的痛阈,促使疼痛反复发作或呈现强烈的疼痛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疼痛是引起失眠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疼痛干扰睡眠时,会导致醒来后精神不振、乏力,出现肌肉疼痛和僵硬,加重原来疼痛,同样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关资料调查显示,当前临床有近1/3的患者患有慢性疼痛,通常会表现为头痛、四肢酸疼、关节疼痛等,也会出现焦虑、抑郁的症状,疼痛时间越长,疼痛就会越剧烈,长期影响下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8-9]。对于疼痛的处理方式,首先要检查患者疼痛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来缓解疼痛造成的身体不适。慢性疾病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存在关联,因此在早期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治疗,减少焦虑、抑郁等不良症状的发生[10]。
综上所述,在慢性疼痛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睡眠质量等因素,既能为患者减轻身体和心理的疼痛感官,又可为治疗慢性疼痛病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预防心理疾病提供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