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福群,俞继芳,徐迈,叶人
资料显示,18%的产妇在产后1年内曾发生过乳腺炎,有10%的患者因为处理不当产生并发症,因此寻求简单、有效及安全的方法来预防乳腺炎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1]。哺乳期间出现积乳或乳汁排出不畅是乳腺炎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反复乳汁淤积、乳汁引流不通畅,会促使炎症的发生[2]。急性乳腺炎属于中医学“乳痈”范畴,主要由于肝郁气滞及胃热壅滞引起,手法通乳是经手法作用于局部或循经治疗,激发人体经络之气,帮助排出淤积的乳汁[3]。本研究拟探讨穴位按摩联合四步法排乳治疗产后乳汁淤积的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娩并存在乳汁淤积的产妇60例,纳入标准:(1)存在乳汁淤积但还未发展为乳腺炎的产妇。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及《外科学》标准拟定;(2)初起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局部皮肤温度正常,未见红肿或微红,排乳不畅;(3)体温<37.3℃;(4)在患侧腋区未见淋巴结肿大[4];(5)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无明显增高。排除标准:(1)存在乳房缺陷或乳房组织破坏者;(2)化脓性乳腺炎者;(3)患者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或感染性疾病者;(4)患者乳房局部皮肤患有疱疹、水痘及皮肤破溃等不适合哺乳者。本试验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并签署批件[(2019)第(056)号]。
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年龄(31.5±4.8)岁;初产妇15例,经产妇15例。观察组年龄(30.8±4.9)岁;初产妇17例,经产妇13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淤积的宿乳使用电动吸奶器吸出。观察组予穴位按摩后再进行手法排乳:发现乳汁淤积开始穴位按摩,1次/d,30 min/次。操作者洗净并温热双手,先按摩肩井、少泽、足三里、太冲穴,每个穴位1 min。拇指点揉膻中穴、乳根穴、期门穴及膺窗等穴位1~2 min。按摩后再用改良四步法排乳:第一步:提拉乳头5~10次;第二步:用手指指腹轻轻点状按压乳晕区,力度朝向乳头开口方向;第三步:先疏通乳晕附近的乳管,再疏通乳根区,指腹向乳头方向逆反射状挤压乳管,动作轻柔;第四步:用拇指和食指呈鸭嘴样轻压乳晕区排乳[5],1次/d,连续治疗3 d。
1.3 观察指标(1)产妇乳房的疼痛程度。评估治疗前后产妇的乳房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进行判定。(2)疗效。参照《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拟定[6]。治愈:乳房硬结消失,乳房胀痛消失,乳汁排出通畅;显效:乳房硬结变软变小,乳房胀痛明显减轻,乳汁排出较通畅;无效:乳房硬结无明显变化,乳汁排出困难。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数×100%。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AU软件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M(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VA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
2.2 疗效比较 经治疗,观察组治愈17例,显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6.22,P<0.05)。
急性乳腺炎属于中医学“乳痈”范畴,主要由于肝郁气滞及胃热壅滞引起。肝郁气滞乳头属足厥阴肝经,胃热壅滞乳房属足阳明胃经。穴位按摩可以治疗乳腺炎,肩井和少泽为治疗乳痈的经验穴,足三里为阳明经的合穴,泄之可通其肺腑、清阳明之滞,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按摩之可疏肝解郁,膻中穴具有调中理气通乳的作用,而乳根穴具有调理气血以及疏通经络的作用,分别对上述穴位进行按摩,有利于促进乳汁分泌及畅通[7]。吸引器吸奶容易使乳房表面局部受力过大,造成乳腺管水肿,舒适度降低,而且乳根区域的积乳不容易被吸出,仍需要配以局部手法按摩排乳。本研究根据早期乳痈“以通为顺,以消为贵”[8]的指导思想,对乳汁淤积进行早期治疗,观察证实穴位按摩联合改良四步法排乳治疗乳汁淤积的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