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教育

2022-05-05 22:18:49孙晓京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3期
关键词:信念中职素养

孙晓京

[摘           要]  语文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语文是职业教育的思想助推器,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这个载体,可以助力学生有效树立职业信念、提高职业知识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中职语文不是独立的基础学科,它应该服务于专业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职校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    键   词]  中職语文;职业素养;基础教学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3-0160-03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每个教育阶段不可忽视的学科,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不仅承载着语言文字和基础文化的教育任务,更是职业教育中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渗入的一个载体工具,承载着构建职业素养、明确职业方向、树立职业理想等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在当今的职业教育中,我们应当重视中职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将其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充分发挥作用,成为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助推力。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语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助推作用,仅仅将其当作一门基础模块展开机械式教育,弱化了中职语文的职业化作用。

一、中职语文职业化特点弱化的具体表现

(一)教学内容刻板单一,教学目标和方向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中职语文教材虽然融入了一些职业模块和口语交际等专业和实践内容,但在教学中往往还是以传统教学的方式,以文学作品赏析为主,仍然采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方式。中职学生之所以选择了职业学校,说明他们在过去的基础教育中大多数不适合传统的理论性学习,职业学校能给他们带来的应该是另一种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向。传统的语文教学会使中职学生重新陷入厌学的漩涡,只是单纯把课堂从基础教育的课堂搬入了职校的课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转变的问题。

(二)教材与课程设置不能满足语文课职业化的需求

中职语文现有的教材大多数包括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两类,这两类教材体现了基础教学与职业教育两者的结合,但往往因为学校更重视职业教育的专业技能学习而占用了更多的课程时间,导致语文课程的时间安排不足以完成两项内容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有所取舍。另外,无论是基础模块还是职业模块涉及各职业行业领域的内容范围不够广,不够具体,不能充分体现具体专业的职业特色和需求,解决不了具体的实用性问题,起不到明显的职业导向作用,因而职业特色融入不足,不能体现中职语文的独特性和职业化倾向。

(三)教师的教学能力没有职业化

大多数中职语文教师只具备文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能力,他们在师范类高校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大多为基础教育语文的内容,因而,在中职教学中仍然进行传统的教学。另外,即便勉强加入一些职业元素,也只是蜻蜓点水,只停留在表面,教师本身没有对职业教育和具体的专业学科、行业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很难上出有质量的专业语文课。

二、从中职生入学的现状来看,职业素养亟待提高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执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1]。以上内涵可以具体外化为三个方面,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只是学好专业技能就能实现,还要有良好的习惯和职业信念,这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教育和改变塑造。从中职生入学的现状来看,职业素养亟待提高,具体表现为:

(一)自我认识不足,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中职学生刚经历过叛逆期的高峰,往往对自己的认识是模糊的,这个时期他们关注更多的是同伴的评价和眼前的焦点满足感,为了得到这种认同和关注,他们会把精力放在一些同龄人关注的一些社会主流文化上,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得到瞬间的满足,比如,打扮自己、沉迷游戏等。他们不会因为成绩的低落而自省,不会去思考自己的未来,更不会去规划自己毕业之后该如何发展。很多学生因为曾经在学业上没有获得成就感所以一直自我否认,觉得自己九年基础教育怎么都学不好,因而同样在职校也学不好,否定了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加地放任自己。所以,中职学校的一些学生学习态度散漫,缺乏学习动力,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操课程,成绩都不理想。

(二)缺乏对职业信息的了解

中职学生从基础教育进入职业教育,对专业的选择和对未来相关职业发展的了解非常有限。因而,他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大多都是盲目的。他们往往都是根据家人朋友的建议跟风式地选择,自己是否适合、未来相关的职业是否喜欢等都没有仔细认真地衡量和审视过。大多数学生是完成任务式地选择专业,没有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专业,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给今后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比如一些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舞蹈肢体不协调、唱歌跑调的学生若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其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比其他同学学得吃力,也很难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很多中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分析行业需求,盲目选择,后期就很难建立职业信念和理想。

(三)自控能力差,缺乏学习动力

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成绩不理想、技能不扎实,这是大多数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一是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下而缺乏内在动力,二是学生缺乏职业理想的外在动力。由于以上内外因的作用,中职学生因为很大程度上放任自我,不思进取,无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三、通过语文课程教学形成职业信念和职业习惯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的提升需要职业信念、职业理想和职业习惯的支撑,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促进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强调职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弱化了职业信念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职业信念基于职业理想的树立,职业行为习惯有赖于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的刺激,因此,改变中职学生的现状要从思想根源抓起,树立职业理想,充分发挥职业导向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将职业理念和素养植入学生的思想,不仅仅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这种渗透应该是多方面、多渠道的,除了专业教学课堂和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直接渗入,语文课程也承载着思想教育渗透的任务。如何通过语文课程形成职业信念和职业习惯,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德育工作融入语文教学

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素养的形成要先从思想着手,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形成。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大纲中明确指出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的人格。”[2]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3]先要立德树人,才能为职业素养铺好基石。先做好基本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端正行为和态度。因此,我们要重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和作用,通过语文教学的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形成健全的人格。

1.通过文学作品接受文化熏陶,培养审美情绪

学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开阔视野,了解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感叹壮丽的山河美景,了解自然、认识世界,文学作品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例如《故都的秋》除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寄予的情感以外,学生还可以领略到南北气候的差异,通过对北京深秋的描绘拓展延伸到南北四季的差别,延伸对美的不同体验和感受,对生活的热爱。还可以通过各种诗篇美文的拓展阅读,领略意境美、文字美和精神美,间接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品位,这对专业的学习也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例如,提升了审美情趣,对一些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程起一定的启发和提升设计创意水准的作用。

2.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

在德育中,思想情感的培养与激发是最重要的部分。学生可以从语文的学习中感受到各种情感和爱,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进而又从这些情感中升华到爱国、爱家、爱生活,只有对世界充满热爱和感恩,才会充满热情地去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例如,以母子关系为素材的课文老舍的《母亲》和莫言的《卖白菜》,都是讲述了作者在贫穷困苦的年代母亲的坚毅、伟大和她们身上优秀的品质,感人至深,情感氛围的渲染可以唤醒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珍惜亲情;《致橡树》树立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正视而不回避现有的异性情感,但要正确处理和看待婚恋问题,帮助学生端正思想,分析情感,学会责任与担当;《弟弟的来信》等与职业岗位有关的课文给学生传递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淳朴而感人。因此,语文教学素材包含了很多情感元素,是最好的德育载体,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拓展和延伸,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大情感教育的分量。

(二)职业精神融入语文教学

结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再与职业精神融合,可以更好地塑造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多采用具有時代气息的选材

目前中职语文教材多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和职业模块,内容也较为单一而笼统。教材将基础知识模块和职业模块分成两部分,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求和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职业精神信念方面:职业模块的教材中,大多为歌颂职业精神的文学作品,部分掺杂一些历史背景,缺少一些现代职业领域的信息和精神人物,这样的文章会让学生产生一些历史距离感,与基础模块的作品性质相似,不能突出现代职业的气息,体现现代职业的文化影响。因此,建议教师在职业模块的作品选择中适当加入或者延伸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与职业相关的选材文章,让学生更有亲切感,更容易被其中的精神感染。另外,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选择相应的职业文章素材,搜集相关对应的职业领域学习素材,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本专业未来的职业方向,激发他们的职业理想,坚定职业信念,鼓励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在职业技能方面:结合语文教学包括应用文写作的特点,语文教学在兼顾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可兼顾职业技能的教授。应用文写作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组成部分,但是教材中应用文写作的内容仅局限于常用的基础文种,范例的专业性不够突出。教师应该结合专业特点,收集与专业有关的例文素材,这样可以实现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职业化,更具有实用性。例如,通知的写作,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例文素材,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以家长会、幼儿园活动等为素材学写通知。此外,还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情景化教学。例如,合同的书写,可以模拟签合同的仪式场景,让学生根据专业情景设定的公司背景对合同内容进行探讨,从而加深合同书写所需要注意的细节,同时树立自我保护的法律安全意识,初尝职场氛围。专业性的应用文写过训练可以使学生提前体验职场行为,今后在职场中更容易熟悉相关的写作和具备相关的职业意识,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职业特征,更好地实现特色化的语文职业教学。

2.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内容拓展

中职语文与基础教育的语文不同,基础教育的语文更多的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中职语文的重点是在提升中职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同时兼具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根据教育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不能像基础教育一样将重点放在赏析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的发展上。因为经历了九年基础教育证明中职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水平较低,不能再用基础教育的标准和形式来要求学生学习,应该将教学目标和重点放在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上。因此,教学中应该侧重思想道德情感和职业精神的延伸、作品人物精神的感染、文化情感的熏陶、审美的提升等,在教学目标方面,精神层面和文化历史层面的比重要稍重于基础文化理论,适当降低知识目标标准,提升能力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

3.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大多中职语文教师在师范院校学习的都是基础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到了职校教学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基础教学模式上,只专注于本专业领域的教学研究,对中职各个专业的情况并不太了解,因此大多根据现有的语文教材埋头上课,忽略了各专业学习的特点。要使语文教学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就要求语文教师跳出传统的教学思路,走进专业,了解学校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掌握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职业信息,了解专业需求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职业化价值。为保证语文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的行业知识与信息,可以根据各学校的情况将语文教师分别相对稳定地划分到固定的专业班级,每个语文教师固定负责某个或几个专业的教学,保证教师能够长期稳定地了解相应的专业,这样就能更好地专注研究如何将专业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更好地让语文课程服务于专业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的职业化。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是服务于职业教育的教学,应该突出和彰显职业特色。语文教育是基础文化载体,更是思想教育的主要课程阵地。思想决定行为,只有将学生的思想端正,才能端正态度和行为。中职语文教学肩负着道德思想和职业思想的建设使命,应该值得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提升基础课职业化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一股强有力的作用,推进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薛慧.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的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

[2]林炜彤.语文教育论著与研究[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信念中职素养
为了信念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4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发光的信念
信念
民族音乐(2018年4期)2018-09-20 08:59:04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8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 14: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