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斌亮
[摘 要] 教师应以中职学生认知实际为基础,并结合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内容特性,切实加强有效性、针对性、高质量、深层次教学策略的探究,并借助对诸多先进思想与理念的吸纳,以及成熟教学经验与方法,将其科学、合理、高效迁移至学生认知领域。通过对教法的变革,指引学法的优化,为学生认知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发展、综合素养塑造奠基铺路。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中医学基础;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3-0172-03
中医学基础是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必修科目之一,内容涵盖了中医基础知识、中医诊断理论、中药药剂原理、针灸技能理论等诸多知识。而中医学基础教学的开展,旨在以基础性中医理论与思想方法为统领,使学生在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中,将其运用至临床实践,为学生专业技能提升、认知基础夯实提供铺垫。中职教育在育人定位上的特殊性,使得其各学科教学的开展,应以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为统领,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岗位抉择提供铺垫。但是,就中职中医学基础教学开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尤其是教学策略缺乏有效性、针对性、延展性,加之其在知识与内容构架上较为冗杂、琐碎、抽象,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兴趣不高、热情不足等问题。受此影响,学生的中医基础夯实、专业技能发展等育人目标,自然难以实现。由此可见,开展关于中职学校中医基础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探索与思考,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性。因此,针对中职中医学基础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在身心特性、认知诉求方面的显著特点,教师在落实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时,应以教材为依托,以大纲为参考,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预设教学目标,开展研究与分析。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策略的变革,课堂路径的延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衔接、深度融合。通过对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进,为学生提供更多利用所学中医理论来解决现实病理问题的机会与平台,使学生在理实结合、学以致用的认知体验中,获得对基本中医理论的深度掌握,实现对中医技能的全面强化,提升教学策略的实效性,强化教学指导的延展性。
一、中职学校医药卫生类专业学生认知现状分析
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投入度、关注度、重视度的持续提升,中职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使中职医药卫生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择业与未来发展方面,前途更加光明。但从中职医药卫生类专业学生认知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不仅对中医学基础教学的深层次开展有着严重制约,同时还间接性地影响了中职教育育人目标的达成与落实。
(一)学生认知基础普遍薄弱
中职学段的学生都经历了中考的选拔,其本身在文化基础方面比较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兴趣不足、学习能力不强等特点比较显著。因此,很多学生在中医学基础学习中表现出参与度不足、自制力不强等现象。加之一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科学,且在思维与理解能力上存在诸多缺憾,无形之中便加剧了其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压力与负担。同时,由于中医学基础课程中很多理论比较抽象,更使学生的认知发展面临巨大挑战,预期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够理想。
(二)学生技能发展较为欠缺
中医学基础教学的开展,重在以理论为引领,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技能发展。而由于很多学生对一些基本中医理论掌握不够深入、充分、到位,导致其在实践、应用、操作中对关键技能要领、重要诊疗方法的掌握,往往是一知半解,对应的专业技能发展,自然面临着巨大挑战。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对技能实训便萌生了倦怠情绪与懈怠意识,其专业素养的提升势必成了一句空话。而学生技能发展方面所存在的诸多欠缺,自然会影响其对一些重要病理的掌握,对应的专业素养塑造,也难以有效实现。
二、中职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情况剖析
受到学生认知现状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指导方面,习惯了对“强制灌输”“直接讲授”等模式的沿用,教与学的实效性自然难以保证。很多教学措施的应用、教学方法的践行,呈现出低效甚至无效运作状态。
(一)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中医学基础较为显著的抽象性特性,对教学模式
的创新与变革有着更高要求。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很多教师在教学模式构建方面,往往以已有套路、固有模式为引领,教学中对学生实情的关注不足,所构建的教学模式也主要停留在直接性理论讲授领域。由于教學模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兴趣激发与潜能开掘必然难以保证。而在课外实训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操作效果,对其实训过程重视不足,无形之中必然会影响教学实效性的提升。而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互脱节的教学模式,则严重影响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其虽然个性比较显著,但对全新的教学方法,依然有着很高的期待。而多数中医学基础教师注重教材理论的深入剖析,严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交流、互动情况。面对诸多较为深奥的中医理论,加之学生体验不足,导致学生在中医理论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凸显,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自然会大打折扣。除了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灵活、丰富外,在教学评价体系上,也存在诸多缺憾,以致很多学生并未将中医理论学习与自身未来专业发展有机衔接起来,其专业技能的强化、职业素养的培育等目标,自然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保证。
三、中职学校中医学基础课程特点
中职学校所使用的中医学基础课程,内涵极为丰富,外延也十分广泛,而且涉及的内容、原理、思想等较为冗杂,加之中职学段的课时有限,无形之中便增加了课程教学的难度,且对高质量、深层次、有效性教学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理解难度较大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其发展历史悠久。尤其是教材中所应用的一些有关《黄帝内经》或其他古典医籍的原文,晦涩难懂,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由于中医的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中医学基础中涉及的很多病理分析思想,都是源自对古典哲学思想的借用。对长期接受现代教育思想的中职学生来说,其在学习与理解上的难度被进一步放大,必然会在学习中存在诸多困惑。
(二)知识内容抽象
中职医药卫生类专业中所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涵盖了很多有关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较为抽象的内容,对于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对于在进入中职前并未接受过系统性、完善性中医理论学习的中职学生而言,必然会在学习中面临巨大挑战。而且对于这些较为抽象的中医理论与诊疗思想,则主要靠学生的抽象感知,而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诸多缺憾,必然会进一步增加其学习上的压力与负担。
(三)概念易被混淆
很多中医概念,表面上看起来差异不大,但在实际应用中便会被无限放大。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对其内涵的掌控不够深入、到位,必然会在解决一些具体病理问题时出现诸多谬误。例如,对于中医藏象学说与西医解剖学,很多学生便会因为对概念的实质掌握不足,而混淆其概念,認知基础的夯实这一目标,自然无法实现。而且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习惯了对概念的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这也会导致其在概念理解上极易出现相互混淆的现象。
四、中职学校中医学基础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探索
基于中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诸多显著特性,教师在落实教学指导方面,必然应加强对有效性、科学性、针对性教学策略的研究与探寻。借此来助推中医学基础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学路径的延展,为学生的专业素养塑造与认知基础夯实而提供助力。
(一)加强对教学方法的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于中职医药卫生类专业学生来说,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更应以兴趣培养为导向,通过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深度激活,引领其开展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应以切实优化教学方法为依托设计教学活动,构建认知生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通过趣味性、延展性、发散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中医理论学习兴趣,借此来提升教学实效,使学生在多元化、丰富性教学方法的驱使下,深度融入课堂,站在全新视觉去了解中医,认知其特性与内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以切实提升其在中医学基础学习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为增强教学有效性提供保证。同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教师在落实教学设计前,应进一步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现状,以此为参考选择教学方式与方法。通过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引入,以及相关中医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效果的推介,使学生慢慢接受中医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提升其在学习中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于潜移默化中加深其对具体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可借助对一些中医领域所特有的理论体系与卓越的诊疗效果的展示,帮助学生认识其中所对应的有关康复、经络等理论在临床实践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就教学定位由理论向实践迁移,以实现对学生认知视域的进一步拓展,调动其学习中医理论,提升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切实确保教学实效。
(二)加强对教学目标的精设,夯实学生的认知基础
与专业性中医教学相比,中职中医学基础教学的开展,重在帮助学生获得对疾病诊疗中的中医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促使其对所学中医理论的逐步内化,为其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基本技能而提供助力。因此,教师应以精设教学目标为切入点,通过对教材内容、教学纲要的深度解读,使教学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更具直观化、具体化,消除学生在学习中思维与理解能力不足的缺憾,切实确保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而且,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育人目标与教学定位,教师应着力加强对其实用性的凸显。通过对有关中医诊疗、康复、养生等领域教学素材的利用,将其采用更为新颖、形象的方式投射至学生认知视域,使学生在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基本思想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与关联,并以一些典型性、代表性问题为统领,引领学生在彼此之间交流、分享、探究中加强对所学理论的内化,将其及时迁移至实践应用领域,实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活化。除此之外,还应多关注不同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情况、融入情况,借此来评估教学目标设定的科学性与针对性。通过对学情的充分关注,使教学任务得以可持续推进,让学生在精准、高效、科学的教学目标驱使下,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逐步夯实其认知基础。
(三)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塑造学生的专业素养
由于中医学基础中所涵盖的基础性知识、理论、思想较为冗杂,加之其授课时间有限,全新教学模式的构建,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教师应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为铺垫,通过对新课改思想的吸纳与借鉴,将其中诸多较为成熟的经验与理念适度迁移至中职中医学基础课堂。并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适度重构、全面拓展、充分优化,帮助学生在掌握一些基本中医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其认知视域,深层次扩充其知识储备。而且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梳理,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必然会全面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塑造会慢慢实现。同时,应不断加强对诸如合作学习、任务驱动、情境创设、探究学习、实理结合等教学模式的应用,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指导,使学生在系统化中医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明确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找到掌握中医精髓、通往中医宝库的钥匙。此外,面对诸多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模式,学生必然会实现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更利于其对一些基础性中医理论的深入掌握与充分内化。例如,在介绍六淫致病的特点时,可即时引入问题:(1)为什么洗澡后吹风、上完体育课后或者季节变换容易感冒?(2)为什么南方人容易患风湿病?(3)为什么冬天容易生冻疮?帮助学生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帮助其获得对六淫致病特点的深入理解与充分掌握。
五、结语
总之,中医学基础在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强化、综合素养塑造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积极作用。加强对其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分析,使学生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引领下,站在全新视觉开展中医学基础学习,则成为新时代中职医药卫生类专业教学中应着力关注的重要育人倾向。同时,受到多元、丰富的教学模式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认知潜能开掘、专业技能强化等育人目标也会逐步达成,有利于其认知需要的满足,因此,教师在探索中职中医学基础有效性教学策略时,应切实加强对中职学生认知实情以及中医学基础教材特性的解析,在此基础上变革教法、改进学法,不断提升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与开放性,将实践应用与理论学习紧密融合起来,不断拓宽学生的认知视域,使其在更好地驾驭各类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解决现实病理问题。通过对课堂教学实效的进一步强化,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专业素养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德钊.浅谈中职学校中医学基础课的启发式教学[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3):113-114.
[2]苏积英,王华,马婷婷.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7(18):98-99.
[3]鹿红.中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中医学模拟教学的使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6(14):118-119.
[4]赵蓉.浅谈中职学校《中医基础》教学心得[J].时代教育,2015(6):147-149.
[5]覃玉莲,李新,朱穗京,等.中职卫校中医学教学实施多元化教学法的调查与思考[J].广西教育,2013(7):160-161.
[6]王莉萍.浅议中职学校《中医学基础》的教学方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4):66-67.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