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杰 郝雯 潘海涛 马电
[摘 要] 劳动教育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以广东省六所高职院校2197名学生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同劳动教育,但劳动知识与技能薄弱;学生劳动教育观念来源于父母、学校与社会三个方面;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积极性较高,但内在兴趣较为缺乏;多数学生喜欢劳动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侧重于清扫校园。据此提出学校重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引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内在兴趣;开展主题鲜明的社会劳动实践等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关 键 词] 家长;高职学生;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3-0010-03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实施劳动教育,“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1]。高职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具有引领性的作用,而作为高职大学生也应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中发挥榜样的力量。因此,全面了解高职劳动教育现状,有利于针对性地完善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的内容与方式,提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质量。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广东省高职学生为调查对象。为了客观、准确地了解广东省高职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课题组对广东省高职院校进行筛选,最终从广东省东、中、西部各选取2所院校的学生为样本对象,发放问卷2437份,回收有效问卷2197份,回收有效率90.15%。其中,男生991人(45.11%),女生1206人(54.89%);大一学生1322人(60.17%),大二学生609人(27.72%),大三学生266人(12.11%);城市户籍1158人(52.71%),农村户籍1039人(47.29%)。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调查问卷由基本信息和主体两部分构成,问卷主体由劳动观念、劳动教育现状、劳动教育实践组成。问卷由单选、多选以及开放型问题构成。为了保证问卷设计合理且易于理解,在进行大规模测试前,邀请高校劳动教育领域专家对问卷内容和文字表述等方面进行三轮修改,使之符合调查对象的生活实际和理解水平。
二、调查结果
(一)绝大部分学生认同劳动教育,但劳动知识与技能有待提升71.48%的高职学生认为“劳动很有必要”,学生认为参加劳动教育的理由是:“锻炼自己,提升自我”(占97%),“为社会创造价值”(占86.95%),“获得社会荣誉、奖励”(占55.68%),“赚取金钱”(占51.29%),“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占41.16%),“社会舆论的影响”(18.01%)。从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五个理由中可以看出,劳动教育能促进自身发展,为社会创造价值。半数学生认为劳动教育能为自己带来荣誉与劳动报酬等精神与物质奖励。此外,相当一部分学生迫于学校的压力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被动地参与劳动教育。如被访谈对象Z同学讲道:“我们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占1个学分,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活动影响毕业,我看到别人都在参加劳动活动,不参加也会受到其他同学的鄙视。”
在对学生现有劳动知识与技能是否全面进行調查时,13.13%的回答“非常全面”,43.62%的回答“比较全面”,39.93%的回答“不够全面”。学生感觉自身劳动知识与技能低的原因来源于学校对劳动教育不重视。在对参与的劳动教育种类进行调查时,93.19%的学生回答是“校园、宿舍清扫”,85.02%的学生回答是“教室、实验室、实训室清扫”,其余劳动教育种类均低于30%。被访谈对象F同学说:“学校劳动教育只是让我们打扫一下校园、教室、实验室、宿舍的卫生,没有教过我们任何劳动的知识与技能。”研究组对劳动教育教师进行了访谈,发现被调查学校没有设立经费、聘用专业教师开展劳动教育。被访谈对象β老师说:“我是兼职劳动教育课教师,我们学校没有专业教师,学校也没有太多投入劳动经费,每周带着学生打扫一次校园就算是劳动教育课。”可以看出,学生劳动教育知识与技能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学校教育的影响。
(二)学生劳动教育观念主要来源于父母,学校与社会也占据一定比例
调查显示,40.58%的学生认为父母是自己劳动教育最主要的来源,22.94%的认为来源于学校,36.48%的认为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实习。被访谈对象H同学说:“我来自农村,从小跟随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家里有一个妹妹,父母经常晚上才回家,我负责打扫家、照顾妹妹、做饭、洗衣服,从小我就知道父母为养育我们不容易,父母以行动为我展示劳动的观念。”这说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观念的养成受父母的影响,而劳动教育观念来源于学校的学生,其主要是受教师的教化;认为劳动教育观念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实习的学生,其主要是受他人的榜样作用。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劳动教育观念的树立是外在榜样对他的影响,不管是父母、教师或社会其他人都是学生榜样的例子。
(三)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积极性较高,但内在兴趣较为缺乏
在开展过劳动教育的学校中,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比例为98.89%(经常参加22.2%,大多时候参加38.82%,有时参加37.87%),不参加的比例为1.11%。在问及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看法时,34.88%的学生认为“需要经常劳动”,36.6%的学生认为“需定时劳动”,2.01%的学生认为“劳不劳动都可以”,26.51%的学生认为“看具体情况确定”。从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学校来看,有些把劳动教育窄化为清扫校园,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即使如此,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喜爱度仍然较高,大部分学生会积极参加学校的劳动。7C7690B5-1CB7-4990-8BB8-2D5689E2C401
从前述学生对参与劳动教育的认识来看,仍然存
在一些错误的观点。有部分学生把劳动单纯地看作是赚钱的手段或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说明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喜爱包含对劳动的不正确认识,对劳动的科学内涵理解不足。学校应引导学生培养内在的兴趣,指导学生正确且全面地认识劳动教育,激发其对劳动教育的内在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四)多数学生喜欢劳动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面较为狭窄在调查学校劳动教育应以何种形式开展时,59.9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进行“劳动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前述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种类来看,学校的劳动教育集中在清扫校园,劳动活动大部分局限于学校场域,这与学生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差异。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访谈可知,学生喜欢劳动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体验真实的关于社会生活的劳动,参加不同主题的劳动活动可以学到不同的劳动知识与技能,也为未来步入社会提供了经验。可以看出,学生对参与社会充满期待,学校只是其人生中一小段生活的场域,学生始终是必须步入社会的。学校应把劳动教育与社会相联系,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不能把劳动教育局限于学校之中,窄化劳动教育。
三、思考与建议
(一)观念转变:学校重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国教育培养的目标,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的重要一环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途径。”[2]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转变以前忽视劳动教育的态度,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形成以下几种观念:(1)劳动树德的观念。劳动教育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在劳动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道德教育。高职院校应秉持劳动树德的观念,从劳动教育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2)劳动增智的观念。学生通过劳动能掌握多种知识与技能,也能在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应从劳动教育中运用这种价值。(3)劳动强体的观念。在劳动教育中,学生的身体可以得到锻炼,增强体魄,提高身体素质,高职院校应利用劳动实践的机会增加学生体力。(4)劳动育美的观念。劳动的人是最美丽的人,学生能在劳动中欣赏美、感受美,增强美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5)劳动创新的观念。劳动教育中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问题时,会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三方联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劳动教育观念是劳动教育开展的先导性条件,它是“人们关于劳动、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目标、功能及实践形态的理解和认识。”[3]根据调查显示,学生的劳动教育观念来源于父母、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因此,需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观念的培养,在三者之中学校起纽带作用。家庭是孩子出生与成长的第一站,孩子从家庭中带来的观念影响其一生。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引导家长运用亲情渲染感化学生,使学生树立劳动教育观念,认识到劳动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学校还可以指导家长制定家庭劳动计划,利用寒暑假对学生开展家庭劳动。在学校中,调动全校教学与管理人员创造劳动教育的环境,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处于劳动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怀,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如劳动演讲比赛、劳动技能竞赛、劳动绘画展等,丰富学生参与劳动的形式,使学生对劳动教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社会劳动教育中,学校加强与校外机构的合作,利用校外机构的资源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工厂的生产,参与产品的制作,体验工人劳动的艰辛,感悟劳动的意义。同时,邀请劳动模范实地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学生学会劳动、热爱劳动。
(三)培养兴趣:引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内在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兴趣在劳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热爱劳动应成为学生重要的品格。兴趣是学生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学生对劳动教育没有兴趣,即使参与劳动活动也是被动的,这样的劳动教育无法充分发挥育人价值。调查研究表明,当前高职院校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学生对劳动教育不感兴趣。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喜爱劳动。首先,学校应把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创造学生产生兴趣的条件。兴趣产生于学生生活之中,是学生对生活事物的一种态度。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的事业相关,使劳动教育与学生紧密联系,使学生向往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获得快乐,为培育学生内在兴趣创造机会。其次,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劳动教育类型。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大规模的调查,探寻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类型的意见,根据学生的意见以及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劳动教育,采用学生喜聞乐见的形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对劳动的兴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生成劳动兴趣。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在劳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内在兴趣,主动参加劳动活动,体验劳动,在劳动中寻找快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面向社会:开展主题鲜明的社会劳动实践
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喜欢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劳动教育与社会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目前学校把劳动局限于学校之内是对劳动教育的窄化。“劳动教育不能仅局限在学校和教育系统之内,而是要从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统筹劳动教育的社会文化支持。”[4]学校应借助社会资源开展社会性的劳动实践,这不仅是对学生需求的回应,还是对国家政策的落实。高职院校开展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可分为三类:(1)与政府相关的劳动实践。学校与政府单位合作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运用政府平台为学生劳动教育提供资源,如辅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在政府服务大厅接待到访群众等,使学生加强对政府部门的了解,锻炼自己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2)与社会公益团体相关的劳动实践。学校应与敬老院、慈善机构等加强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团体举办的活动,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认识到为人民服务就是在奉献自己、提升自己。(3)与企业单位相关的劳动实践。高职院校本身与企业联系更加密切,培养技能型学生,能深入企业一线工作。在企业开展劳动教育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去对口企业进行劳动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前熟悉未来工作状况,还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四、结语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历史,劳动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现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急需改进。今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改进需在普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真实了解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准确把握国家对劳动教育的要求,以更好地推进劳动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 _472808.html.2020-07-15.
[2]王飞,车丽娜,孙宽宁.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20(9):75-79,85.
[3]周兴国,曹荣荣.新中国的劳动教育:观念演变与发展[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3):25-34.
[4]班建武.新时代劳动教育社会支持的现实挑战及应对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1(11):1-8,38.
◎编辑 薛直艳7C7690B5-1CB7-4990-8BB8-2D5689E2C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