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美育法教学的实践及创新

2022-05-05 12:41:36陈思含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3期
关键词:理论课美育政治

陈思含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新时期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是高校学生提升政治能力、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的主阵地,对于高校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性与时效性,结合中华美育教学理念,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美育教学法的价值及意义,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有效

途径。

[关    键   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美育法;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3-0007-03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利用美学思想和方法,在教育中侧重情感熏陶、智力启迪、解放思想,以追求个性成长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美育法是一种糅合的教学形式,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表达,也注重个体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并内化指导行为,美育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进一步推動课程改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美育法教学的实践价值

(一)提升高校学生的美育修养

美育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合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新的教学视角,能够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系统教学提升高校学生的美育修养。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美育法更为柔和,内容也更贴近生活,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也能够扭转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枯燥的现状,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增强亲和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时代主题

科学运用美育法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更多的素材,立足新时期美育教学目标,贯彻美学思想,提炼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紧密联系新时期社会发展变化,强化教育时代主题,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实施美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美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美育具有思想教化功能,虽说与传统思政课教学形式有差别,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内容上具有相通性,教育方式上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美育以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全面发展人才。

在高校的思政课程中也可以进行美育教学,我们可以引入美育实现方向上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美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党的教育方针范畴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构建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基本制度指明方向。

美育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寓美于教、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班人”。

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创新式地加入美育因素,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效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

课程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普通,并且教学方法老旧、缺乏创新,大多以教师单向传输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形式。但是单向传输的教学形式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品质,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兴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成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美育教学方法。就像孔子在《论语》中写得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育将运用其独特的功能及特点,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经由生动的、美的形象以及内容逐渐转向个体的审美意识以及观念。可以通过真诚的感情,用情感感动人,让情和理相互渗透。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产生对理论课程的共鸣情感,更好地接收到理论教育中的内容。

而现阶段我国的中小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影响,很多学校对于教学规划都存在一定偏差,注重学习成绩而对美育缺少关注,致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普遍较弱。而在高校中,也只有文科专业的部分课程中才会被加入美育或者美学的教学课程,对于其他专业学科的学生只是选修关于美学或者美育的教学课程。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实施美育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学校美育教学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自身的审美境界,将在课堂中学习的真、善、美的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心灵塑造中,实现自身思想品质的培养。

(三)有利于应对大众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革,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大潮的兴起,大众文化目前在我国正在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现在文化中发展最迅猛、表现最激烈的文化势头。由于大学生的性格比较活跃,并且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其大众文化也正在以强劲的势头对准当今高校的大学生,强势进入他们的生活中。这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波很大的冲击。7C7690B5-1CB7-4990-8BB8-2D5689E2C401

大众文化的主要影响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有积极的一方面,但是在其消极影响方面也不能小看。如果当今大学生被这些大众文化所影响,就会渐渐产生丢弃理性思考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只是停留在过于舒适的感性摇篮之中无法自拔。还有大众文化中的商业利益性质会时常充斥不健康信息和观念,这些垃圾内容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品质以及观念行为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阻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思想、心灵的纯净成长。为了应对大众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以及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冲击,必须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加入美育教学,使大学生的心灵净化、情感变得丰富,正确认识到真、善、美的思想品质,真正体会到精神世界的自由。

三、以中华美育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美育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基本方向,在新时期,为满足多元化教育的需求,中华美育精神体系内涵丰富,具有时代指导价值,是我国中华文化繁荣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情怀与价值的集中体现,以中华美育为基础,创新教育途径,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发展趋势。

(一)渗透美学思想,挖掘美育元素

中华美育思想讲究美善统一,将美善作为一种文化品格,是自觉约束的行为代表,也是彰显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境界。古人歌颂美善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墨子·尚贤中》中有云:“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论语中也有“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的记载,这些都反映出中华美育思想中对于善美的极致追求。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美育法的实施原则之一就是要展现美的形象,吸引学生,强化学生的感受,以美感人。但是在传统的美育法教学中,关于美的形象表达却过于匮乏,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过于抽象,理论内容过多,晦涩难懂,导致学生無法理解,更容易产生厌倦心理,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故而在挖掘美学元素中,应当结合中华美育思想和内涵,强化学生的感受,给予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在中华美育思想引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多渠道挖掘美育元素,挖掘素材,包括诗句、视频、图片、书信、名言、名人逸事等,立体展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课程的吸引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吸收美学思想,实现精神上的丰足。

(二)强化情感导入,满足情感需求

美育法实际上就是通过情感来柔化教学措施,利用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引导学生思想的形成和行为的变化。中华美育的情感强烈,具有号召力,讲究的是家国同构的思想导向,赞誉个人的爱国情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念,也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高洁品格,君子应当有志存高远的爱国情怀。例如在学习毛泽东思想时,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诗句中富含的人生哲理都值得借鉴和学习。有诗云:“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的就是毛泽东背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将个人的愿望与国家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有诗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人有革命魂,是敢于斗争、不怕牺牲、不怕艰难,视死如归的气魄与决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运用美育法时,可以强化情感导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对美学内容进行评价和内化,在不断熏陶中,由感受变为接收,真正体会出心灵的震撼与情感的共鸣。在通晓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怡情养性”,领悟并激发学习的热情。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方面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内容,确定主题,从中华美育视角出发,让学生感受古今文人志士的爱国大义,让学生能够感到情感激荡,立足于实践,从自身出发,贯彻爱国主义精神,发奋学习,拥护祖国,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以情感驱动行为。

(三)提升审美素养,培养全能人才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全能型人才,不仅是高校教育的使命,同时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之一。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够让学生心灵丰盈、精神饱满,才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高质量发展的建设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脱贫攻坚考察之路上提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孔子亦曾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综合培养人才的目标。故而应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现以美育启智、以美育立心、以美育促行,将品德教育、智力发展、劳动教育以及审美教育共同糅合,提升审美素养,健全品质,品更人格,提升文化修养,培养全能型人才。

所以,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美育法的创新实践中,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实现:(1)坚守中华美育立场。教师应当促进文化自信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不断融入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怀,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尊重历史,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与宽广的胸怀。(2)活化教育内容,积极推动各项文化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而中华美育的内涵十分丰富,遵循教育基本原则,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包含全面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实践教学,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为渠道,逐步发展成为特色学科。尽管学科的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但是在中华美育的引导下,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艺术活动都能够通过思想政治话语体系不断挖掘新的内涵,这也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和谐与共,求美向善、求真务实不仅是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同时还是中华美育的基本思想,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发展中,教师要科学运用美育法,结合中华美育的内涵,不断挖掘美学元素,渗透美学思想,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要加强美学引导,以情感作为驱动力,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并提升审美素养,培育综合型人才,以不断优化教育措施,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水平的提升,为推动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陈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菏泽学院学报,2021,43(1):42-45.

[2]牟国玉.基于美育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以南京高校为例[J].文教资料,2021(1):70-72.

[3]伍星星.美育在高校思政理论教育实践中的作用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0(23):157-158.

[4]宋戈.“成于乐”的当代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美育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20,35(8):16-19.

[5]张廷,杨永杰.新时代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J].大众文艺,2019(24):236-237.

[6]范俊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美育法教学的实践及创新[J].探索,2007(5):93-96.

[7]张智慧.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融合[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8):36-37,43.

[8]王丹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美育的融合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5):46-47.

◎编辑 薛直艳7C7690B5-1CB7-4990-8BB8-2D5689E2C401

猜你喜欢
理论课美育政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