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湘娟
[摘 要] 基于中职思政教师存在的问题,就自我成长的途径进行探究,希望能对中职思政教师的自我成长尽绵薄之力。
[关 键 词] 新课程标准;中职思政教师;自我成长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3-0049-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在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教育者,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在教师的学识、教育内容、教育计划、教学效果等方面,思政课教师要肩负着主要责任,这迫切要求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提升中职思政教师专业能力的必然性要求
(一)新课程标准下,对思政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就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就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理论和教学能力要求。
2020年,中职思政课程标准的发布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培育方向,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思政教师有更高的政治站位,要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高的价值引领,同时,要实现政治认同,就需要给学生提供更高的精神引领,所以,思政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渗透“四史”教育,因此对于思政教师的知识储备有更多的要求。
(二)学生情况变化下,对中职思政教师提出更新的挑战
作为一名中职思政课程的教师,我更觉得任重而道远,不可否认,我们的学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但他们有自身的特点。
1.缺乏人生目标,缺少奋斗动力
他们对人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对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对自我没有充分的了解,对知识缺少追逐的乐趣;他们不喜欢读书,也有怠惰的行为习惯,有些甚至对生活缺乏足够的热情。对于思政教师而言,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巨大的挑战。
2.沉迷于手机,沉沦于网游
现在的学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从小生活在充斥着电子产品的环境里,有各种游戏的诱惑,对于心智发展还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低,价值观还未成熟,因此对手机和网游的诱惑难以自制,许多学生都存在沉迷手机,尤其沉迷网游的现象,且较为严重,在家长和教师的联合管理下依然有学生不完全配合,对理论性较强的思政课更提不起学习兴趣。
(三)信息化时代下,对中职思政教师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信息2.0时代有各种便捷而高效的软件、应用工具、App等,“00后”的学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他们能关注到更多的社会现象,对当前社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但如何让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些社会现象,帮助学生在多面的现象中看透事物的本质,就對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能力和更广的知识要求。
二、提升中职思政教师自我成长的原因分析
(一)中职思政教师知识储备不足不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
我们都知道政、史、地不分家,要真正了解政治的意义,实现政治认同,就需要对一个国家的历史有真正的了解,才能结合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必然实现政治认同。然而目前思政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课本备课本的现象常在,使得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的知识厚度不足。又因为中职思政教师对初中教材没有深入研究,所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情不够了解,在教学设计中给予学生的思维广度不够,教学就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所以,对于学生的引导不够有深度,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
(二)中职思政教师队伍构成的复杂性不利于学生认同感的形成
当前中职思政教师队伍的构成依然存在杂且乱的现象,因为中职学校的特殊性,首先,部分专业课教师所学专业的存在因时代变迁已经边缘化甚至消失,这些教师在无课可上的情况下进入思政教师队伍。然而他们自身专业素养的缺乏乃至价值观、认同感的不足,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其次,思政教师数量不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外聘教师参与教学,虽然外聘教师大多数来自思政专业,但对中职生的学情不了解,以及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及时,导致教学效果无法充分实现。最后,中职思政教师自身存在故步自封的现象,尽管专业素养足够,但是在与时俱进方面以及政策解读上往往因为缺乏主动学习而出现疏漏,从而产生传递不充分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认同感的形成,因此促进中职思政教师的自我成长迫在眉睫。
(三)信息化能力的参差不齐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在信息2.0时代,中职生是时代的产物,他们在课堂中对信息化的诉求远高于以往的学生,他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成为吸引学生关注的重点,而思政教师在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力方面参差不齐,这也是制约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难点。因此,对于中职思政教师而言,我们需要不断加强信息化训练,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抓住学生的时代特点,从学生出发,运用信息化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重难点与信息化手段合理融合,成为思政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突破点,这既是机会,又是挑战,将信息化手段用好,则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若无法合理利用,则会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这也成为限制他们成长进步的瓶颈。因此,中职思政教师信息化能力还有待更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三、提升中职思政教师自我成长的途径
(一)加强专业化教育,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思政教师完成的是立德树人的任务。所以,我们自身要加强教育,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刘石成教授告诉我们,要给学生上一堂有厚度的课的前提是,我们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思政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学懂、弄通、悟透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课教师的必修课。不仅如此,我们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过程中,还要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重大飞跃,认真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真学真懂真用,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
在坚定的理论支撑下,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在学生面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有信仰又讲信仰,而信仰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我们要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加强思政教师的“四史”教育,在政治立场足够坚定的思政教师的引领下,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二)根据学生学情,制订对应的教学策略
1.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经营好自己,还要了解被教育者的行为,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知识教学只是成长条件之一,“教育不等于学习,学校也不等于学习”,他们都只是学生成长的动力。为了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对中职生而言,他们的知识结构虽然不完整,但是对于经济这个概念他们却有明显的兴趣,所以,基于这个特点,我们可以设计相应的活动,比如在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中,为了既突出政治性又能提升我们的政治认同,还能够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借助华为的案例,从孟晚舟回国的那一幕“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引出华为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探讨:“为什么华为能有今天的成就?”从中导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五个途径,之后再提问:“华为今天遇到什么挑战?这一挑战告诉我们什么经验?”从而强化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创新,借此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这里选取华为的案例是基于学生对华为的熟悉,也因为华为所处的位置及境遇。这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实现我们的德育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2.采用议题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议题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真实生活情境中具有开放性、指向性、思辨性、综合性、系列性的探究话题为抓手,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为支撑和主线,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通过学生参与与社会实践、课上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
当我们还在纠结议题式教学要如何开展的时候,胡卫芳老师的讲座《基于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对议题式教学法有了充分的解释和说明,让我们醍醐灌顶。所谓议题式教学,最关键的在于议题的创设,而议题的创设则直接关系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学生深度思考的程度。对于思政学科而言,我们是立德树人的课程,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来讲,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实现五大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职业精神、健全人格、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些需要我们思政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实现,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一般的体验式教学都难以深入人心。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采用议题式教学法,可以尝试与体验式教学法相结合,让学生在体验和议题中深刻感受核心素养,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对中职学生而言,议题式教学的引入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中职学生最不擅长的就是思考,因此,如何设置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问题成为中职思政教师最难的问题,若能设置符合学生特点的问题,则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生成性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关注课后延伸,提高德育课堂效果
思政目标的实现与否往往在课后才能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上表现出来,为了让德育目标不被束之高阁,在课堂之后,我们需要有一系列的跟踪活动,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可以布置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志愿者活动中体会责任和担当,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践行实践活动,并能够在此过程中切实认同我们的制度、认同我们的政党,从而形成政治认同。
(三)运用信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当今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已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及互联网平台就是互联网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职德育课堂的实践中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二者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完成我们对德育课堂的设想,而借助“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教学手段的优势,则可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德育目标。
在陈蕾老师《聚焦学习数据 为学生成长赋能》的讲座中,我们看到信息化手段的另一种运用,让我们对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有了新的认识,例如,在“价值和价值观”的教学中,以往的我们用信息化手段做的是展示和呈现的部分,但是,同侪教学法却让我们看到信息手段在教学运用中的深入价值,这一价值就是将学习活动转化成数据或信息,形成生成性资源。
在中职教学探索过程中,在“我国收入分配”这一理论性较强框题中,我们将议题式教学法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在议题“如何从收入分配中获得幸福感”中调动学生思考,在每一个子议题中运用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主题讨论、问卷、小组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同时,运用信息化本身的设置,调出学生各自选择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警惕性,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形成生成性资源,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对于思政教师而言,贯彻落实“活到老,学到老”是必备条件。时代在进步,中国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第三次历史性飞跃,于我们而言认真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才能够在有充分的知识储备之下备出既有深度又有高度,还有广度的一堂有意义的思政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趙玉成.高国希: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家[J].上海教育,2019(10):9-11.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