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保荣 张还珠 刘芯 李莹 胡攀
Seminar教学法在本科生血液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陈保荣1 张还珠1 刘 芯1 李 莹1 胡 攀2(通讯作者)
(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 广州 510120 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 广州 510630)
【摘要】目的:评价 Seminar 教学法在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血液病学课程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医学院2016级与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Seminar 教学法教学,利用课程成绩与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课程成绩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P< 0.05)。96.67% 的试验组学生对 Seminar教学很满意,83.33%的试验组学生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采用该教学模式。结论:Seminar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总体教学效果提高,可在本科生血液病临床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液病学 Seminar 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3-0187-03
Seminar 教学法是起源于欧洲的一种教学方式,意为“研讨班”“培训会”[1],Seminar,中文音译为“席明纳”,是专门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的会议。对于科学研究、制定政策、发展战略都有巨大作用。 Seminar教学法是学生为了研究某一科学问题与老师共同讨论的一种研讨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改变传统式教学“传授—接受”的单向式教学模式[2]。
该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转交给学生,学生提出问题、主动分析、探究知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能动和创造的状态,提升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3-4]。
血液病学是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亚学科比较,血液病学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包括疾病种类繁多、发病机制复杂、知识晦涩、概念抽象枯燥,实验室诊断复杂[5],且涉及的基础学科较多,与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组织胚胎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6],如此庞大、晦涩、抽象的知识体系和不成比例的授课时间导致了医学生兴趣降低并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7-8],进而影响教学质量。以往的血液病教学基本上采取大课“宣讲式”教学,教师填鸭式灌输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听讲,缺乏师生互动交流,教学效果差。在如今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下,传统教学方法展现出明显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随着科研探索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人们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血液病学在诊断分型和分层治疗中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发展,也对血液病学的临床教学提出了更新的挑战[9-10]。如何积极改善血液病学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血液病学教学的特点,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现在本科生血液病学教学中将Seminar教学的应用和教学效果进行报告。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医学院2016级(61 人)与2017级(60 人)临床医学专业的121 名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2017 级学生采用Seminar教学模式(试验组),2016级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照组)。教材均采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教学大纲内容一致,课时数和教师安排相同。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2016 级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主导课堂,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课堂讲授,学生听讲、做笔记,完成总复习后进行期末综合考核。试验组2017 级学生采用Seminar 教学模式。采取自由分组的形式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每组约10 人,各小组选取1 名小组长負责安排组员的任务和组织讨论。
Seminar教学法通常包括三个部分:(1)主题报告介绍与宣讲;(2)讨论与交流;(3)总结与点评[11-12]。课堂具体实施如下:1)课前准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主题及需讨论的问题,提前两周发布教学安排。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教材理论知识,分工协作查阅和整理资料、文献,充分讨论后汇总分析,并撰写汇报大纲及制作PPT。每组推荐1 名代表课堂发言。2)课堂实施:各组代表以PPT 的形式条理地汇报讨论收获并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进行补充,教师和其他学生围绕主题自由提问、补充答疑。最后教师对各组的汇报及课堂讨论情况进行简要总结和点评。3)课后反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次讨论主题的思考、课堂收获及小组成员的表现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及时交流与反馈,通过总结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1.3 评价指标
1.3.1 成绩评定
学生课程成绩评价指标由考勤(15%)和闭卷考试成绩(85%)两个部分组成。对试卷的难易程度、区分度及信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对闭卷考试成绩分级(满分100 分),由低到高依次分为不及格(<60分)、及格(60~69 分)、良好(70~79分)、优秀(80~100 分),统计各分段学生人数与比率。
1.3.2教学效能评价
自主设计问卷,对试验组进行教学效能评价及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提高课程参与度、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表达能力及语言沟通技巧、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增进知识点理解和掌握、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希望以后学习中继续进行等11个方面。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 进行数据分析,不同组别的定量资料分布差异采用t 检验进行比较;成绩分布构成比通过fisher 精确检验。检验水准α= 0.05。
2.结果
2.1学生学习成绩
传统教学组考核平均得分75.35±5.7 分,Seminar教学组平均得分78.34±6.9分,试验组学生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P <0.05),见表1。
2.2教学效能评价
为客观评价Seminar教学模式的总体效果,考查全体试验组学生参与的主动程度,教师当堂向参与交流的同学发放调查问卷,并在课程结束时回收问卷,对Seminar 教学模式进行全程评价。对2017 级学生发放问卷60 份,收回60 份。
2.2.1 Seminar 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Seminar 教学模式在血液病专业课教学中得到了大多数试验组同学的认可和好评,学生满意度高(96.67%)。91.67%的试验组学生对教学安排与课堂氛围满意。83.33%的试验组学生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采用该教学模式。
2.2.2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91.67%的受试组学生认为通过Seminar教学模式学习血液病学,提高课程参与度,增加了课前阅读和文献交流的机会;90.00%的受试组学生表示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86.67%的受试组学生表示该教学法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3 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83.33%的受试组学生认为运用Seminar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增强表达能力及语言沟通技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86.67%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与判断力,增进知识点理解、记忆和掌握,见表2。
3.讨论
Seminar教学法最早见于18 世纪。J.M. Gesner于1737 年把Seminar教学法引入到大学教育中。开始在德国应用,随后遍及欧美各大学, 20 世纪,Seminar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在欧美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13-15],Seminar 教学法在日本的开展要早于我国[16]。
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目前Seminar教学模式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得到广泛推广。
与其他系统疾病不同,血液病具有理论性强、发病率低、难以理解记忆等特点[17-18]。随着医学发展的加快,血液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我们不断尝试对血液病学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探索。
Seminar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Seminar 教学模式明显提高血液病临床教学的理论成绩。Seminar 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自主检索查阅书籍文献,经过小组讨论、综合分析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课堂汇报及讨论环节,发生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促使学生反思并接纳不同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
Seminar 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程参与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表达能力及语言沟通技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增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Seminar 教学模式用于血液病学临床教学能够提高试验组学生的学习成绩,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试学生希望以后学习中继续使用此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研思维,對医学生后续的学习、科研与临床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和示范意义,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Seminar 教学模式更适合血液病学临床教学,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丁水木,运用角色理论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生活[J].探索与争鸣,1992(2):60-63.
[2]杨卓,宋薇薇.Seminar教学法在妇产科临床实习中的模型构建及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5):812-815.
[3]贺国庆,何振海.成就完整的大学——习明纳的历史及现实意义[J].教育研究,2019,40(2):41-49.
[4]李晓.临床血液病学教学经验浅谈[J].浙江医学教育,2014,13(1):20-22.
[5]李英等.《临床血液学与检验》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8):1016+1020.
[6]文瑞婷, 熊丹,龙杰.关于如何提高血液内科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相关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8):87-89.
[7]杨芳等.病例式教学法在临床血液学与血液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38(4): 440-442.
[8]Frambach, J.M., et al., Rethinking the globalis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how culture challenges self⁃directed learning. Med Educ,2012.46(8):738-747.
[9]张小兵.Seminar模式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46-48.
[10]赵莉,马骁,Jr. J.W. Holsinger.Seminar课程的准备与实施——以肯塔基大学“瘟疫与政治”为例[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3(2):6-9.
[11]陈兵,黄美.美国大学Seminar教学范式的特点及其启示[J].学术论坛,2009,32(8):193-196.
[12]丁宁.借鉴Seminar教学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
[13]周美林,李佳孝.近三年我国Seminar教学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11):12-15,39.
[14]周亮.Seminar教学法及在日本的大学理论课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8(17):492,519.
[15]燕玮等.微课结合PBL教学法在血液内科临床见习中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4):327-330.
[16]王慧涵,廖爱军.PBL联合FCM模式在留学生血液疾病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4):25-27.
[17]何卫平.关于“Seminar”方式的意义——兼谈德国大学文科教学中解释学与辩证法的传统[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4):76-85.
[18]林培锦.Seminar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1):32-36.
作者简介:
陈保荣,男,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血液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