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陈晨
【摘要】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人们教学思想发生巨大改变,尤其在初中阶段,人们越来越关注事理说明文单元整合教学,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事理 说明文 单元 整合 教学 课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3-0151-03
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不管是写作教学,还是阅读教学,对学生学习和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以部编教材八下第二单元为例,它是属于事理说明文单元,其中文章有《大自然的语言》《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等,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一单元内容进行整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对事理说明文的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其作为工作的重点去研究。
1.事理说明文的相关概念
所谓事理说明文,主要指的是以介绍科学道理和分析事物因果关系为主的一种说明文。换句话说,它主要是回答为什么这一问题,与程序说明文相一致,在写作相应的事理说明文时,还应遵循某些原则。首先,应对事理进行了解,主要是利用“观察”“向他人请教”或者“查阅资料”等方式,对事物的道理,进行重点了解,只有作者将其中的道理弄懂,才能向别人进一步介绍。其次,合理安排写作顺序,对于事理说明文来说,需要重视写作的逻辑顺序,其中,包括事物的递进关系以及因果关系,也是事物内在联系或者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特别是逻辑顺序,它既可以应用在句子之间,也可以应用在段落之间。最后,需要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
事理说明文的结构主要是先对对象进行总体概括,之后进入具体的导入说明,主要有四种结构,分别如下:一是概述式。在开头主要是通过简洁的语言,对事物实际概况,进行简单介绍,将总体形象呈现在人的眼前。二是设问式。在开头通过设问的方式,其目的是将阅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给人产生一种急切了解事物或事理的内在心情。三是描述式。在开头描述事物过程中,主要对其状态或者特征进行说明,在读者眼里,可以对该事物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四是定义式。在介绍事物时,通过下定义方式,将事物内涵以及外延进行重点揭示,外延指的是事物所包含的范围,内涵指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这种形式,让人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掌握和了解。
通常情况下,事理说明文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点:(1)作引用。它的目的是让说明内容更加充实和具体,通过引用相应的“诗词”“名人名言”或者“文献资料”,优势是可以使得文章说服力更强,进而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加以突出。(2)举例子。在说明事物过程中,通过举实际事例,将说明的主体事物进行具体化,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优势是更能将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体现出来,使得文章内容生动,读者阅读起来更加顺畅,说服力更强。(3)列数字[1]。为了进一步将说明具体化,还能利用列数字这种方法,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引用数字要格外注意,一定要确保其真实性和有效性,因为数字从某种层面上,能够将事物特征以及事理加以呈现,提供最科学的依据。(4)作比较。比较的对象是相同的两种事物或者不同的事物,通过比较的形式,对事物的特征加以说明,优势是将陌生或者抽象的事物,与具体的或者熟悉的事物相比较,让读者在阅读时,通过比较的方式,获得深刻的印象。(5)分类别。在对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过程中,仅仅依靠一方面,往往具有局限性,难以将事物本质说清楚。这时,就需要结合事物的“成因”“功能”以及“形状”等特征,将其分成不同的种类,然后逐个说明,优势是条理清晰,可以让人一目了然地理解事物的性质。(6)其他。除了以上说明方法之外,还包括“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以及“摹状貌”,不同的说明方法有着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对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有着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使得说明更具信服力。
2.事理说明文单元整合教学——以部编教材八下第二单元课文为例
在事理说明文单元整合过程中,以部编教材八下第二单元课文为例。教师在教学安排过程中,要以科学思考方法为教学主线,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实现事理说明文的深入探究,促进整个单元课内与课外延伸的有机结合,主要思路如下:
2.1《大自然的语言》
在开展《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以“科学思考方法”为核心,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
第一部分:
在该文章中,作者在介绍物候学这门学科时,蕴含了很多学科的知识,对于刚接触说明文课程内容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有效应对。这时教师就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对文章的重点信息进行筛选。这一教学行为,既能满足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又能构成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一般而言,推断环节与科学中蕴含的重要信息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假说作为最基础和主要的信息,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这一单元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将现象和理论联系起来,学会独立筛选重要信息。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次要信息,因为次要信息也是科学说明的对象,包含在相应的科学解释中,这样能更好地将理论和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2]。
第二部分:
说明文可以将说明对象呈现出来,而并非是对科学研究整个过程的有效记录。作为教师,就应重视这一环节,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梳理文章的逻辑关系,将文章阐述的说明对象和逻辑链条顺序进行明确,自主形成结论,对于说明文来说,说明顺序和认知逻辑顺序有着一致性,是文章科学思考的主要方法。与此同时,说明文想要将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或者将相关事物的背景進行重点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有时可能对顺序进行相应的改变,将部分内容融入说明过程中,通过这种比较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说明的顺序,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第三部分:
事理说明文,不管是从对象方面考虑还是从内容来说,在事理把握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存在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与事物说明文比较,将科学的思考方法进行深入理解,对事理说明文基本特点加以把握。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归纳说明的主要内容,了解这些事物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作者要说明的事理进行构成的。比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关于物候学的科学分支先后说明了什么内容?教学时可以从这几点入手:第一,随着时间推移,气候变化与这种变化对动植物造成的影响(主要问题)。第二,气候影响下的活生生的生物(研究对象)。第三,考虑和物候现象有关的“经度”“古今”以及“纬度”等因素(基本方法)[3]。第四,物候学的意义以及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给予学生適当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归纳过程中,不但可以将文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把握,而且还可以将事理说明文中对事理说明的基本特点进行初步感知。
另外,在对事理说明文进行教学过程中,基本的要求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学习,体会科学方法产生的意义,并且将其使用到个人的思考当中。比如,本篇文章中提到“近海的地方,与同纬度内陆相比,冬天温和,春天寒冷”[4]。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讨,说明这一观点,只是适用于我国,还是适用于全国各地?其背后原因是什么?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的抽象思维调动起来,在学习和探究中将提取和筛选信息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把握,从而掌握说明顺序,将事理说明文的自身特点进行了解,进而为整个单元内容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2.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关于阿西莫夫这两篇短文,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一个领域探究成果,对另一个领域问题进行认识,体现了科学思考方法的重要力量。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理解这种思想之美的同时,还能感受其中的理趣,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科学思考方法。比如,在学习《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时,如何将科学思考方法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组织教学。
第一部分:
通过初读课文,对文章行文顺序以及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根据自然段划分:第1自然段引出说明内容,提出的科学观点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2~3自然段说明了科学事实,就是恐龙化石遍布世界各地。4~5自然段说明南极恐龙化石不可能是迁徙的结果。6~7自然段通过逻辑推理,得知恐龙化石的出现表明大陆在漂移。8~12自然段对板块理论进行重点介绍,表明该理论可以将不同大陆存在恐龙化石的原因加以解释。13~15自然段对远古时期南极恐龙生物进行了再次聚焦,对前文推论正确性进行了确认,阐述其本质意义。通过这种划分的形式,对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白文章是根据逻辑顺序进行的[5]。
第二部分:
再次阅读课文内容,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这一观点进行重点聚焦。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提问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1)文章是在哪两个科学间建立了联系?通过什么方式联系的?明确“古生物学”“恐龙化石的分布”“板块构造理论”。(2)让学生注意两个时间点,分别是2.25亿年前和2亿年前,通过这两个时间点,将作者推论的严密性体现出来。学生学习完《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能够对事理说明文基本特点进行了解,学习《恐龙无处不有》时,可以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对事理说明文进行深入教学,引导学生明白事理说明文中“理”能够实现对现象背后的本质认识,体会事理说明的逻辑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的方式,对逻辑链条加以推论,明确恐龙无处不有。比如,在本文中蕴含的逻辑推理链条为:恐龙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大陆中都有所发现,说明恐龙曾经在每块大陆上都生活过,然而不可能在每块儿大陆独立生活,因此,说明如今各块大陆在远古时是联结在一起,并且在恐龙出现后,逐渐分成不同的大陆。在教学中,只要将这一推理过程明确,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将文章逻辑链条概括出来,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对事理说明文有更好的认识和把握[6]。
《大雁归来》这篇文章是根据时间顺序,将大雁归来的过程进行介绍,表现出一定的特征,之后对大雁集合的规律进行说明和感慨,包括“每年一度”和“联合”等特征,说明人类要想实现联合,难以预期,通过两者比较,有着深刻的意义。最后以不平凡的笔触,对文章进行了收尾,说明大雁归来是人类有益无损的一首诗歌。而《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切入点是生活常理,说明时间一年年地过去,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钟表这类计时方法,过渡到对自然界时间的记录,明确岩石作为其中一种,之后以“疑问句”的形式,对于“岩石”的记录时间进行了说明,进而指出,虽说将这类时间脚印读懂并不容易,但有着重要价值。
这一单元事理说明文通过以纵向层次,环环相扣,通过“由浅到深”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在提炼结论的基础上,对人们认知规律进行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树立整体观念,重视单元整合,结合不同层次和角度,将事理说明文进行重点教学,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7]。
3.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语文事理说明文的教学质量,教师就应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对事理说明文进行正确认识和把握,了解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以单元整合的形式,将事理说明文进行重点讲解,将“教”与“学”的价值彰显出现,使得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的思维高度加以提升,培养学生事理说明文的综合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尔杰.事理说明文单元整体教学的一个思路 ——统编《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9(8):12-14.
[2]李博,曾玲玲.紧扣阶段目标 探究单元整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事理说明文整合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21(10):3-4.
[3]陆丽萍.事理说明文应该教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J].语文建设,2021(1):3-4.
[4]郑学央.依托课后练习 整合单元整组教学——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神话”单元为例[J].辽宁教育,2021(11):3-4.
[5]林燕.巧用语篇知识破解英语事理说明文阅读理解[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0(9):5-6.
[6]孔玲.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初中语文事理性说明文信息化教学设计初探[D].云南大学,2018(5):7-8.
[7]陈麒斌.事理说明文教学三法——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为例[J].青海教育,2017(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