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丽丽 郭瑞
摘 要:全球胜任力在2018年正式被纳入PISA测试,旨在考察各国学生在全球化时代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文章在对PISA相关报告进行解读的基础之上,从理念融合、框架支撑、实践落实三方面入手,将全球胜任力的整体框架融入到我国核心素养培育当中,以期能够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 全球胜任力 经合组织 PISA
在2020年10月22日举行的亚洲金融协会(Asian Financial Society)全球会议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PISA2018全球胜任力评估报告》(PISA2018 Global Competence Assessment Report),这是PISA首次将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纳入评估。会上,OECD教育与技能局(Directorate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主任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Andreas Schleicher)作了题为《学生们准备好在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里茁壮成长了吗?》(Are Students Ready to Thrive in An Interconnected World?)的演讲,对此次评估的结果进行了全面解读。何为“全球胜任力”?“全球胜任力”和我国当下教育改革中所强调的“核心素养”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这些问题成为各国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1]。这一概念已经成为引领国内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教育理念。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2];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明德论坛上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进行了解读[3];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发布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阐明了中国的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核心素养在我国自提出至今的演变体现了我国人才培育方向的发展。
核心素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受到了国际教育界的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逐渐建立起了核心素养研究框架,其中OECD在这一领域的成果与贡献更是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OECD在1997年便提出了“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这一概念。21世纪初,OECD发布的两份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核心素養的界定与遴选:执行摘要》(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es: Executive Summary)引起了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的密切关注。2009年OECD发布的《为了新千年学习者的21世纪技能和素养》(21st Century Skills and Competences for New Millennium Learners)进一步构建了21世纪技能和素养培育的整体框架。2017年12月,OECD教育与技能局和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联合发布了《PISA全球胜任力框架》(PISA Global Competence Framework),将全球胜任力纳入了2018年PISA测试的项目,以考察各国学生对全球化的适应能力。PISA首次将国际指向的综合素养纳入国际测评的范围,这一举措对世界各国的全球胜任力培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重要意义,并率先采取了相关举措。二战后,美国首先将目光转向了国际教育领域,提出要培养精英外语人才和区域问题专家,并通过颁布相关法案奠定了美国国际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格局[4]。20世纪末,美国国际教育政策的关注对象从少数精英群体扩大到美国公民,加强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呼声日渐高涨[5]。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理念已经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OECD提出的全球胜任力框架从定义、培养方式与测评多个方面对这一概念作出了全方位解读,顺应了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目前国内的核心素养培育需求与OECD所倡导的全球胜任力培养方向不谋而合,两者都指向国际化核心素养的培育(见图1)。如何将OECD全球胜任力的发展框架融入到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为我国的核心素养培育提供借鉴与思路,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全球胜任力的内涵及测评
(一)全球胜任力的内涵与维度
OECD认为全球胜任力是一种多维度的能力,指个体能够体察本土、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理解并欣赏他者的观点和世界观,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既相互尊重又有效的互动,并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负责任的行动[6],由四个主要维度和四大因素共同构成。四个主要维度分别为:具有分析地方、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能力;理解并欣赏他人的视角和世界观;具备与不同民族、族裔、宗教、社会或文化背景的人积极互动的能力;致力于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维护集体利益。四大因素分别是关于世界和其他文化的知识;了解世界、与他人沟通和采取行动的技能;对不同文化以及全球问题的态度和看法;重视人的尊严和多样性的价值取向[7]。总之,就是全球化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
(二)全球胜任力的测评方式与特点
考虑到受试人群的文化多样性、场景和问题的设计、时间控制等多方面因素,OECD在PISA测试中开发了认知测试和问卷两种工具对学生的全球胜任力进行测评。
1. 基于全球理解的认知测试
认知测试主要考察的是“全球理解”,即解决全球和跨文化问题所需的背景知识和认知技能。PISA2018考虑到沟通技能无法通过笔试进行评估,只对其他三个维度进行了测评。认知测试当中的每个单元都以全球或者跨文化问题的具体案例来呈现,如难民奥运选手、海平面上升,再给出一系列基于情境的测试项目。认知测试的重点在于特定的全球或跨文化问题,围绕不同文化间的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和相互依存,环境可持续性,制度、冲突和人权四个知识领域展开,考查学生的全球素养。
2. 基于不同主体的问卷测试
PISA2018全球胜任力的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类型的多语句测试项目,测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群体,旨在收集学生对全球问题和文化的认识、技能(包括认知和社会)和态度的自我评估信息,以及学校、教师和家长关于促进全球胜任力相关活动的信息与数据(见表1)。
PISA全球胜任力测评是对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的超越。通过对测评报告的分析研读,本研究总结出全球胜任力测评的几方面特点。一是测评对象的多元性。虽然测评旨在评估学生在全球胜任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除了学生群体之外,也将教师、家长以及学校包含其中,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起了多元化的测评体系。二是问题的开放性。本次测评均采用情景化的开放式问题来对学生在知识整合、信息评估、论点组织、解释陈述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估。三是场景的真实性。在先前提到的认知测试当中,每个测试单元都给出了一个真实的场景,以此来考察学生在面对不同情景时的知识运用、认知分析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四是内容的科学性。全球胜任力中的测试问题均指向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能力的发展,其整体思路符合目前国际人才培养的落脚点。
三、国际化核心素养培育的思路借鉴
OECD所提倡的全球胜任力,以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四大要素为支撑,以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为测评对象,以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的培养为落脚点,建立起了完整系统的框架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关注综合能力,内化核心理念
要利用全球胜任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借鉴,首先要从理念层面领会其中蕴含的核心思想。OECD指出,为了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培养具有全球意识、有能力承担作为全球社会成员的责任的年轻人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具备全球意识和开放包容态度的个体才能够参与更加多样化且快速变化的世界,欣赏并受益于文化差异,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9]
虽然国内还未针对全球胜任力形成本土化定义与完整框架,但也通过出台政府工作报告、完善课程标准与制定核心素养框架等途径强调了全球视野与跨文化交际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10]。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文化底蕴——人文基础”部分提出要“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在“自主发展——学会学习”部分提出要“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在“社会参与——责任担当”部分提出“要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11]。这些要点与OECD所提倡的全球胜任力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指向国际化素养的培育,可以在这些共同点的基础上,将OECD所倡导的核心理念进一步内化,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理念体系。
(二)完善测评框架,深化能力层级
OECD全球胜任力测评之所以能够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具备系统的框架结构作为支撑。OECD对近20年关于全球胜任力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合,最终将威廉姆·亨特(William Hunter)关于全球胜任力需要哪些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观点和哈佛大学博伊克斯·曼西丽亚(Veronica Mansilla)教授团队开发的全球胜任力四步模型相结合,建立了一套可测评的体系测试工具。
PISA2018全球胜任力测评框架由四个维度和四个要素构成,彼此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性。例如,在对某个全球性问题进行分析时,学生首先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对问题进行理解,并能够依靠自身技能将初步的认识转化为深入理解,在兼顾各方立场的基础上从多个文化视角对问题做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考和判断。学生通过四个维度对问题展开分析,同时四个因素又为每个维度的实现提供支撑,由此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框架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需要在明确培育目标,即“培育什么样的人”的基础上,从“怎样培养人出发”,思考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人才培育手段,制定人才培育方案。在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下,尝试开发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工具,这套工具要将学生发展的关键要素包括在内,建构起能力表现标准和层级水平。[12]
(三)拓展实践路径,强化行动进程
思考如何从实践层面入手,将国际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是目前的重点。首先要从多元主体出发,发挥不同主体对学生国际素养培育的重要作用。学校要鼓励学生尊重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体验多元文化氛围;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传授多元文化知识[13],发挥教师在推動学生素质发展方面的力量;借助家长的力量树立正确跨文化观和全球观,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落脚于学生主体,结合本土实际培养学生立足国际的竞争力。其次,要多维度培育学生的国际素养。除了应具备全球化的知识储备,克服刻板印象和文化冲突之外,学生还应该参与到全球问题的开放性互动当中,在正确的跨文化价值观的指引下,为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维护集体利益采取行动。再次,要多途径培育学生国际素养。国际素养的培育不能局限于某单一学科,应将其系统地融入整体学科教学中,并开发相关国际拓展课程等[14]。多样的国际化主题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国际素养的重要方式,可以通过举办校园国际文化节、国际文化周、建立外语学习交流社团等方式,丰富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感受。最后,要利用好跨文化交流项目来培养全球胜任力。通过短期的国际交流项目、国际研学旅行等方式与国际学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促进不同国家的学生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使学生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培养世界公民意识,增强国际责任感,实现国际素养的提升。
注释:
①该图由作者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和《PISA全球胜任力框架》自行繪制。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29.
[2]教育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24)[2020-11-05].http//www.moe.gov.cn/jyb_ xwfb/xw_fbh/moe_2069/s7861/s8010/s8011/201404/t20140424_167612.html.
[3][9]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1.
[4]滕珺,张婷婷,胡佳怡.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美国国际教育的政策变迁与理念转化[J].教育研究,2018,39(1):143.
[5]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Educat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 American’s passport to the future[R/OL].(2015-12-27)[2020-11-20].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421940.
[6][8]OECD. PISA 2018 results: are students ready to thrive in an interconnected world?[EB/OL].(2020-10-22)[2020-11-05]. http://www.oecd.org/publications/pisa-2018-results-volume-vi-d5f68679-en.htm.pdf.
[7]UNESCO.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s: conceptual and operational framework[EB/OL].(2013-03-17)[2020-11-07].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1/002197/219768e.pdf.
[10]李杨,曾小平.PISA2018全球胜任力评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8(5): 30.
[11]VERONICAB M,ANTHONY J. Educat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 preparing our youth to engage the world[M]. New York: Asia Society, 2012:12.
[12]李新. PISA视域下的合作解决问题能力:内涵、测评及反思[J].世界教育信息,2018(5): 63.
[13]PIERCE D. Striv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 community colleges must be globally as well as locally focused. Here’s how to do it efficiently[J]. 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2020(5):12-17.
[14]OECD.Teach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EB/OL].(2018-01-23)[2020-11-07].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teaching-for-global-competence-in-a-rapidly-changing-world_9789264289024-en.pdf.
编辑 娜迪拉·阿不拉江 校对 吕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