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晶
语文学科不仅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理解记忆,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持久地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学生的情感。初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处于形成阶段,因此如何加强对初中生的语文情感教育十分重要。我国当前的教育受历史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使得如今的语文教学形式单一,应试教育使得教师注重对知识点的考核进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编纂和排版都是经过一系列的专家研究、筛选后得出的符合社会价值观、文质兼美、情感丰富、故事性强、寓意深远的课文,語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满足初中生发展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学会感受不同的情感、愿意学好语文、做一个符合社会价值观的学生。
1.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主要内容
情感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美学审美、处理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等提升学生的综合情感处理能力与技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学会做人。情感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等精神,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从考虑“个体”转向注重“集体”。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需要通过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尊心,教学生学会感恩,并能够正确地分辨善恶、好坏与美丑。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尊心较强,比较活泼,表现欲望较强,希望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的关注,可能会通过不正确的做法来得到关注,欠缺一定的辨别能力和控制情感能力。因此,初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通过相关课程帮助学生积极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进而根据生活中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改变。例如,让学生学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面对比赛、考试等学会“胜不骄败不馁”;让学生能够感恩生活中家长的付出、老师的工作、同学的帮助等;学生自身有原则,人格健康全面发展等。
初中的语文情感教育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够借助老师自身的情感、教学手段,结合教学目标,加工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情感教育中教师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突破传统教育中将语文学科作为工具,而是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加以教育心理学对语文课堂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实现全面发展。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类型,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是都蕴含着对亲情、友情、正义、公平等美好品质的歌颂,表达了不同的主人公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作者内心的渴望也是社会的需求。语文情感教育既是一种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教学手段,也是语文教师教学的目的,无论是教学的实践情况还是教学目标的实现 都表明语文教学需要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的感情色彩十分丰富,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同,除了对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讲解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丰富自身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三观”。学生在阅读教材后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波动,而这种情感的变化正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开展进行的基础,只有教师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与教材表达的情感相一致、与教师教学的情感达到共鸣才能实现最好的语文教学效果,并让学生理解到文章的意思而不是通过记忆背诵“记住”课文的知识。
2.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改强调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育中,教师更多地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是可有可无的。某种程度上教师在语文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教师指引学生完成相关的教育任务。教师需要提前对教材内容和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系统地处理,使得教材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内容一致;而后教师才能够在讲课时将教学内容系统地展示出来,学生接受知识才能更系统、更容易理解。
2.1 情感教育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而言,语言和文字既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从情感传递的角度而言,语言和文字是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汉字是中国文明之一,表达着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特有的民族情感、情感表达方式和思想。例如,《天净沙·秋思》中千古流传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短短的六个字将万物萧肃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为诗人情感的表达也奠定了基础。其中的“枯”“老”“昏”用得非常妙,一语双关,既简短表达出了诗人眼前的景色,又表达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除去这首诗歌包含的文学价值外,它能够流传如此之久的原因是其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内涵使得语文具备其他学科不具备的情感力量,能够激励他人。若离开文学作品的情感,其含有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就无从提起,更无法展示出来。例如,曹操的《观沧海》全篇写景,若忽视其中情感内涵则只是一篇平平无奇的景色描述的诗歌,然而融入曹操自身的宽广胸怀以及豪迈气概则能够通过简单的“幸甚志哉,歌以咏志”表达其统一国土的豪情壮志。
2.2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传统应试教育阶段下的教学模式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知识,“填鸭式”的学习使得学生的个人创造力、创新力、想象力被压抑。然而情感教育更适合素质教育阶段的学生,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向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将教师从课堂实践“主体”转成“引导者”,学生开始成为“主体”,其思想观念被重视,能够满足初中阶段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以良好的方式学习成长,形成自身人格。初中生的情感控制能力较弱,易兴奋、稳定性较差、情感波动较大,容易激动,活泼好动的同时又十分多变。随着学生的思维日渐成熟、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初中生非常渴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肯定,更在乎自己是不是独一无二的。与此同时,初中生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展使得其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能够有质的飞跃,有自身独特的想法,希望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因此,对初中生的语文教学实施情感教学既符合当前新课改的教学要求,能够凸显人文主义,又符合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如果想要完成教学目标,需要将“重视能力和知识、方法与过程、价值观与情感态度”进行融合。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不仅要与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程度上的互动,还要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真正地关爱和尊重学生。在教学时体现出人文主义关怀,在教学的时候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轻松愉悦的环境,全方面促进学生发展,并通过情感教育协助正常的教學活动。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生理与心理发育情况,结合初中课本,探寻教材中的情感,通过讲解教材引导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现
3.1 结合教材进行情感教育
语文教材的选文是多个专家多方面考虑选择的,充满了对国家、对人民、对自然、对亲人、对朋友以及对自然景观的充分展示,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对教材情感的挖掘,引导学生通过作者多种的表达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教会学生从“景”入手,以“景”铺垫的方式。例如,《济南的冬天》《观沧海》《天净沙·秋思》等课文的选择,无论是诗歌还是现代散文都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教师通过利用教材表达的情感不仅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能够促进学生学会感受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2 通过阅读进行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尽管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需要,还需要结合一定程度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开拓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视野并增长学生见识,帮助学生对事物形成正确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在知识积累增长的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情商。同时,课外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情感。除了课外书籍、杂志等,语文课本中的阅读材料也是十分经典的,而且对学生来说是容易得到的课外阅读材料,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提高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例如,《祈求》《破碎的美丽》等,语文教师需要认真对待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高效阅读,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素材和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3 运用写作进行情感教育
写作和阅读一样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自身语文综合知识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课堂中,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情况和心理想法、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计划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写作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表达学生的思想情感,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会在文字中呈现真实的自己,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的情感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写作,通过设置一定的写作主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情感认知水平等,并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的写作,教会学生宣泄和抒发内心情绪,教师通过学生的写作内容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困惑等,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促进学生情感价值和道德情操地提升。
3.4 运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主体地位,发挥引导作用,在备课时结合文学作品内容、体裁等特点,注意教学目标,尽量使用生动、新颖、科学的语言来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通过适当地旁征博引,利用多媒体设备联系实际社会以及新鲜内容来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层面的强烈共鸣。
4. 结束语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需要语文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水平等。本文从结合教材、阅读、写作、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等层面对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建议,希望能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成功融入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