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一翎
一、学科发展核心素养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概述
“互联网+”是对当前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最终交织在一起,融入社会领域方方面面的一种社会形态、业态的概述。当前,信息技术与人们生产生活多个方面的融合程度都在逐渐加深,教育事业也不例外,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都已经深深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从过去形式较为单一、依赖板书的传统教学方法,演化出了微课、微视频、多媒体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为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带来了可喜的支持。
当前的高中生大多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中出生、长大,对计算机、互联网有着天然的兴趣,而这些事物又本身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因此,虽然《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并不是高考必考的文化课,但它仍然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不同的应用需求,它也能够发挥出不同的功用,例如,最基础的就是能够为学生查阅学习资料带来技术、渠道上的支持,还有供学生进行休闲娱乐等,以及为学生的沟通交流提供社交工具。由此可见,“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与当前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都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2014年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做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它指出,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出符合时代发展形势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经历课程改革后,我国普通高中各学科也都有了各自的教学标准,其中,备受瞩目的便是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依据现已发布的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分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进一步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将素质教育理念作为基础,充分发挥“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互联网的多种优势,以具有共享性、实时性、多样性等多种特点的数据信息,丰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带来更为多元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够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与课程创新的步伐相一致,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得到核心素养的提升,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二、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高中教育改革后,信息技术成为了高中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形势,以更为良好的信息素养,投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的浪潮之中,学生必须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同时教师也应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以更为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得到更为丰富的收获,真正实现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目标。具体而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如下几点:
(一)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之中,学习效果有限
当前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为“理论+实践”,通俗来讲就是教师将教学任务分为理论知识教学与上机实践教学两个部分进行教学。其中,理论知识教学是上机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缺一不可的。然而,这一教学模式看上去有着较高的科学性,实际上仍然有着较为突出的弊端,或者说存在“漏洞”,这一漏洞便是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与信息技术课堂实际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毋庸置疑,高中阶段的学生平日里学习负担较重,对计算机游戏普遍具有较强的兴趣,如此便造成他们在计算机课堂中,总是期待教师给予自由操作计算机的机会,一旦教师教学一些专业性强的知识内容,他们便会很快失去兴趣,对理论知识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自然比较有限。
(二)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
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也是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足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能够熟练应用这一操作技术,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但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这门课时,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关注还是较少,教学视野局限在教材之内,对生活中实际案例的应用较少,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难以领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真谛,即使掌握了较强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在面对一些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问题时,还是会感到束手无策。
三、“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应明确认识到,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依靠知识灌输的方式来完成,否则学生将只能理解理论知识,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进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怀揣高度的细心、耐心与责任心,通过多种手段,在课堂中创造出一种利于学生信息意识生根发芽的氛围,将信息技术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现象联系在一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教师可将生活中的情境作为教学的原材料,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及与之配套的课堂任务,让学生充分了解“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与人们生产生活多方面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贡献,为大众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增色,让学生发自内心热爱这门课程,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获取知识、休闲娱乐,对计算机与互联网产生更强的学习热情,以更为浓厚的兴致投入到对课堂知识的学习之中。
以教学“数据与信息”相关知識内容为例。教师可提前从新闻时事、官方网站等渠道,搜集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组数据,例如人口普查、人流量统计等,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一数据展开深入地探索与具体地分析,感受“互联网+”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再如,“网络购物数据”这一数据信息,就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很强的关联性,教师可组织学生对“网站给用户自动推荐商品”这一现象展开探索,结合课堂知识,调查网站获得用户数据的基本类型,对这一现象展开辩证性地思考,探究网站利用大数据技术,搜集用户的数据,会为用户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的利与弊又是如何,如此便能够对信息技术形成一个更为客观、理智的认识,得到信息意识的提升。
(二)设计信息技术课堂活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也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应重点做好的一部分。具体而言,这种计算思维,实际上指的就是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实际上,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层面:其一,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其二,应用知识,解决难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更多关注对学生第一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拥有基本的计算思维。
以教学“程序设计”相关知识内容为例。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理解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的相同与不同。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算法,例如“百钱买百鸡”,锻炼自身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让每一个小组派出小组代表,就自己小组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收获做出分享,让全班学生都能够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内得到充足的收获,在吸取他人观点的基础上,获得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指导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当前,“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全面引导学生感受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利与弊,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字化学习方法,应用数字化平台,探究自己在课堂中没有学明白的知识点,实现自我提升,同时应用数字化平台上的交流功能,与其他同学共享自己的学习资源,在参与数字化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創新能力的提升,逐渐形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以教学“网络基础”相关知识内容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就新型网络应用展开学习,了解对各种软件的应用方法,将这些方法与技巧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了解创新网络服务的价值,了解实际生活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类事物与咨询,进而得到眼界的开阔与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就网络源文件的共享展开学习,对各类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掌握不同方法的特点以及具体的适用情况,进而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多种问题,让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够最大化发挥,感受“互联网+”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得到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四)以多元化评价,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
信息社会责任素养也是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指的是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道德行为等优良品质,包括信息安全意识、对信息技术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与遵守以及网络公共环境道德等。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就是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互联网中,能够始终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保护自己不受互联网中存在的多种不良信息的侵蚀,在此基础上,能够理智、积极地应用互联网,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
教师可通过为学生提供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素养。这里的多元化,主要是在相对传统课堂中,以学生的期末成绩作为标准的评价方式而言。教师可针对学生在操作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展现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做出评价,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更为理智地看待互联网的利与弊,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前,“互联网+”时代正在蓬勃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应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以教学模式的更新、教学手段的创新,引导学生形成端正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以及扎实的信息意识、灵活的计算思维,还有数字化学习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感等多种素养,培育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