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华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如何创新小学写作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师眼中迫在眉睫的工作问题之一,为了更快地培养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教师要保持先进的意识,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写作与感悟能力,本文围绕创新写作教学方法做探讨,提出了落实新课标这一核心观点。现如今,注重文学的理念愈来愈深入人心,学校内部也加强了语文学科的体系建设,尤其是对于写作这一教学模块,教师更应该引起重视。在目前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很多教师侧重于课本讲解而忽略了写作技巧的渗透,导致学生真正接触写作的时间很少,造成了学生不熟悉写作要求、对写作缺乏灵感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教师必须遵循新课标的核心思想,采用创新有趣的教学方法来转变学生对写作的负面看法,进而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与恐惧心理。
一、用心精选题目,激活写作情感
对于一篇优秀的习作来说,学生要做的不仅是在内容写作中体现思路与语言的完整性与精妙、简练,更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文章整体结构的连贯与完整,将这篇习作整体的框架结构展现出来,同时能够充分反映通过本篇习作,学生从中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感悟。同时,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一篇习作内容的讲解需要充分考虑到本篇习作的结构,从一篇习作的开头讲起,充分展现出作文每一个部分的立意与内容,体现学生的思想与情感。而在小学语文高年级写作教学中,教师开始以模块化思想来探究语文写作的多种可能性。
首先,教师认识到文章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也是学生在写作时所需的最直接、最生动的依照。因此,模块化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学习如何给文章起一个生动而贴合题意的题目,在该题目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明确本篇作文的主题,并能够从该主题发散思维,明确写作内容的每一个步骤。在学生的思路逐渐偏离主题时,通过对作文题目的回顾,学生能够清楚地找到写作的主题脉络,并根据主题脉络深入、细致地进行描写。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写观察日记时,学生思考该为自己的观察记录定一个什么题目,想到在观察黄豆发芽的过程中,自己是伴随它一起成长的,学生可以以“成长”为主题,同时题目也应体现学生的童趣,如《小黄豆“成长”记》该题目既能体现学生的巧思,又能点名主题。在作文的描写中,学生可以从泡豆子开始,观察豆子的发芽过程,记录豆子的生长周期,并将自己观察其生长的心情与感悟记录下来,使文章内容更加贴合题目,字里行间都能展现作者对于陪伴豆芽生长所萌发的成长感悟。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题目中融入主题与情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作文所确定的主题来划定题目范围;同时为了使得题目更加贴切而具备一定的艺术色彩,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自己的题目变得“雅”,使其具备感染力与说服力。
二、明确作文架构,理清写作思路
在学习小学语文作文时,教师敏锐感知到如果带领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各种素材,以及使用各种案例来丰富自己的习作后,学生便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中明确如何写出一篇内容详实的作文。但对于作文来说,一篇文章不仅需要内容丰富,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完整而立体的架构来帮助学生合理分配与完善写作内容,这意味着作文架构相当于一篇文章的脊梁。教师应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对于文章架构的规划与应用,利用教学过程来深化文章结构,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明确自己应该选择何种写作结构来更好地进行叙述与论证。
例如,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喜欢利用时间线将自己的作文串联起来,这样的写作能够帮助学生与读者更好地认识到文章脉络结构,了解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同时,也有学生在写作时愿意利用总——分——总结构来进行思考与对话,在进行分论点叙述时,学生也乐于利用各种小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在描写以童年趣事为主题的作文时,如“记一次游戏”“那一刻,我长大了”等作文,不禁思考该从何种角度来详细而又全面地描述该事件,做到将其讲述得清楚明白的同时又能使读者感受到为何此事能够另作者难以忘怀,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文章的脉络与框架结构。学生在文章开篇记录下自己最难忘的童年趣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这些记忆使自己难以忘怀。随后,学生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进行论述,展现自己对于童年趣事的详细描写,利用各种事实与趣事来说明自己童年令人难以忘怀的原因。在带领学生明确文章架构时,教师发现尽管学生在写作时可能仍然难以写出许多佳作,但由于明确了文章架构,文章的骨骼已经形成,學生能够据此不断补充与丰富文章,逐渐形成个人独特的文风。
三、重视读写结合,掌握写作技巧
阅读与写作,素来是学生语文学习道路上的两个“拦路虎”,因为这两个模块的体系较为复杂且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丰富的经验,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会显得较为吃力。但其实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无从改变的,因为阅读能够促进写作,反之写作也能够促进阅读,所以在创新教学中,教师可以强调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别人笔下的文章与自己的文章有何异同点,自己又能从别人的文章中感悟出什么核心思想、提取出什么有价值的借鉴技巧等,久而久之学生写作的经验就会得以填充,那么对于写作就会变得手到擒来了。通常在读写环节中,教师不会直截了当地让学生去进行自己的写作,而是通过模仿来指引学生进入佳境,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
例如,在讲解《我爱家乡的杨梅》这篇文章时,通过全文阅读以及题目来看,文章的主要描述对象就是“杨梅”,所以描写杨梅的句子一定非常多。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运用了哪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然后一一罗列下来,并摘抄对应的句子,品味其中的奥妙,即为什么作者要利用这一修辞手法来描述杨梅对应的特点,能凸显出什么。这一过程中有益于学生自发地去解读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将值得借鉴的地方加工成为属于自己的特色。读写结合,读是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可以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家乡的杨梅的,这个过程中要通过说一说的方式来呈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读必须基于一定的目标实现,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去交流,这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而写是学生语言表达的方式。写要基于读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的特点,搭建与之相关的写作场景,使学生能够将阅读课堂上所获得的语言知识运用于写作场景中,这个过程就是读写结合的过程,学生容易在写的过程中感受阅读所获得的体会,它是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重要过程,最终达到读与写无痕融合。
四、营造宽松情境,释放学生天性
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促进他们高效学习的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好奇心理较强,也非常乐于分享自己的内心活动,所以教师切忌磨灭学生自带的这些“灵性”。在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构建开放、宽松、自由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而并非让他们害怕写作,产生厌倦感。小学也是学生正式接触写作的起步时期,为了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也应该迎合学生的需求与想法去建设课堂,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基于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够得以激发,因为宽松的环境能够让学生产生表达欲望,他们的语言表达才会流畅,他们的思维也才会活跃,学生的天性正是在宽松的环境中得到释放,最终促进学生写出独特的作文。
例如,在指导学生以“动物的生活”为主题进行写作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动物的资料。如照片、文字描述、短视频等等,作为课堂中用来讨论的材料。待素材准备齐全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各抒己见,以组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的话,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一些表达能力较为落后的学生也可以聆听他人的想法并从中得益启发,久而久之学生的总体写作水平也能够在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中得到较大的进步。在正式的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稍作指引。如让学生从小动物的一个细节特点出发进行描写。再比如,声音、外形、性格等方面,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突破点;又或者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如果你有一只小宠物,你会和它做什么?这样的情景作文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锻炼学生的思想创造能力,从侧面加强学生对写作的热爱之情。
五、培养表达习惯,提升写作实效
其实写作分好多种形式,简单的随笔、正式的论文发表都可称之为写作。但是学生由于思想体系较为简单,所以教师在创新写作教学时,一般不会实施很复杂的教学手段,往往是遵循学生发展的需求,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多积累一些写作技巧和素材,比如,通过记日记、写随笔等等。假如教师一味地将写作定位为专业写作,那么是无法实现锻炼小学生写作能力锻炼的目标的。
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引导其时常记录所见、所闻、所感,当下的感受是最真实且令人感动的,学生只有记下当下感受,才能够加强日后的记忆。比如,学生在上学的早晨,看到有几个小伙伴在嬉戏,其中有一个学生不小心推倒了另外一名学生,此时恰好一名高年级的学生经过,他既安慰了跌倒的学生,也让不小心推倒别人的学生道了歉,这样就在最短的时间内化解了矛盾和问题。针对此情此景,想必路过的学生都很受触动,所以可以将此作为随笔记录的一次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于这种闪闪发光的事件数不胜数,但是需要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够注意到这些点滴小事。其实写作也是同理的,写作是一个以小见大的过程,通常是利用一件小事来揭露大道理,了解了这一特征,学生就能够更放心地记录随笔,为自己日后的行文提供强有力的素材基础。
总之,写作是语文学习中输出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写作过程系統而又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对语文课堂中所习得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学会表达自我,提升写作能力与水平。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最根本的思想就是要与时俱进,将新课标传达的精神落到实处,否则课堂将演变为一种“无效教学”。练习写作,其实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需要学生抱有一颗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心,才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