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梅
优秀的“滨小人”秉承文化立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首创“三声”校园文化。我们以学校“好声音”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聚焦核心素养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扩充资源,让“琅琅书声、爽朗笑声、悦耳歌声”成为幸福童年的主旋律。
“声音”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切入点。让我们循“声”而入,追寻教育的天籁之声……根据学校教育哲学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学校的“好声音”课程分成“语艺课程、探艺课程、健艺课程、思艺课程、美艺课程、嘉艺课程”等六大类,即“新六艺”课程。学校秉承“三声”文化,并提出了“天籁教育”之哲学。“天籁教育”是学校“三声”文化的本质抽象,是以天籁的方式培育天成之人的教育,是让人变得灵性、纯粹、自然而美好的教育。学校的办学理念:爱到深处,生命尽是天籁。学校的课程理念是:让每一个孩子感受生命的天籁。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阳光、聪慧、博雅、多艺”的“天籁少年”。为了实现上述课程目标的要求,学校着力构建“好声音”课程体系,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感受生命的天籁。天籁课程包含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阳光心理等,每个学科设置的课程群都有自己独特鲜明的学科特点,同时又在各自学科领域大胆拓展,创设了跨学科的校本课程,作为本校课程,力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玩转数学”课程群设置了妙趣计算、美换图形、玄妙数据、酷炫实践、寻味文化等五大板块,又以年级为阶梯设置了阶梯式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冷冰冰的数学,还要让学生学习好玩、有趣、有魔力的数学。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数学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自由探索,行走在智慧数学学习中,力求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低年级倡导“快乐玩数学”;中年级倡导“快乐学数学”;高年级倡导“快乐悟数学”,使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得到长足的发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近年来,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现在以我教的年级为例,说明怎样做到在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快乐玩数学。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中有很多妙趣横生的数字、数学算式、数学趣题……如果能以各种形式加以呈现,必定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一、运用游戏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
1. 个人游戏。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进行操作类的游戲,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等。如让学生通过折、剪等得出各种图形,使学生加深对各种图形形状的认识,且利于学生空间形象感的形成。
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程时,可以通过个人游戏的方式对本节课程的知识进行开展。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同学从家中或生活中去准备一些有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摆件、物品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所拿到的物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能够主动地去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础之上,能够让学生的认知变得更加轻快、灵活,使得知识更加立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也可以通过学校数学道具中的小正方体让学生进行摆放,通过两个、三个、四个等不同数量的正方体进行摆放,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正方体以及长方体的特点,便于知识的掌握。
2. 互动游戏。如与学生一起出题,然后随机抽取,看谁的正确率高;或使用身体动作、棋类、生活用品等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3. 充分利用多媒体讲故事调动兴趣
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如“平移与旋转”这一内容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平移与旋转的动态过程,促进学生空间立体感的形成。
二、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并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本人是主体,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影响因素,所以做好家校合作是关键,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保持交流探讨,才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1. 开展生问课堂应用,助力学生主动学习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通过生问课堂的教学形式展开教学。首先通过生问课堂的形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思考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思维。通过生问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加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在生问课堂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课堂的教学知识展开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能够将所教的数学知识吃透再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之前,首先思考和解决问题。其次,老师在进行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应给予积极的回应,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数学问题、思考数学问题,并且最终通过老师的引导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老师在教授《负数的认识》这一课程时,可以通过生问课堂的形式进行教学。首先,老师可以将本节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问题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分享。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比如,什么是负数?负数前为什么要加横杠?负数怎么去写?为什么零既不是负数也不是正数?负数的含义是什么?这对于本节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老师提出的问题,对《负数的认识》这一课程展开探究。让学生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主动投入到对于负数的学习中,加深对于负数问题的理解。在提出问题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鱼缸里有8条鱼,捞出来5条鱼,还剩几条鱼?用负数怎样表示。在这个问题中,肯定会有部分学生会回答3条鱼。这时候老师先不要否定学生的回答,首先要说明,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用负数表示,就应该是-5条。应该要把之前的8条鱼看成一个整体。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更加起到了教学的作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
2.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助力学生的课堂评价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老师在完成授课之后,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向学生出一些关于本节课程的练习题,学生通过多媒体对问题进行解决并提交。老师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位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和所呈现出的问题,并且能够通过相关数据准确地了解到学生中出现问题的集中点在哪里、每位学生的弱点在哪里,便于对问题进行解决和调整。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成果。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及时地向老师反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老师通过学生给出的课堂反馈,能够及时地对教学课堂进行调整,调整教学计划有助于老师进行下一步的数学教學工作,更能够让学生把握好数学学习以及对于数学难点的解决,不至于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让学生的数学成绩也能够得到稳步的提高。并且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更加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后学习压力,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也传承了学校的“好声音”教学宗旨,让学生能够在开心活泼的氛围中使数学素养和数学知识得到提升。
三、加强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下面列举几个教学实例: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练习题,22页第4题。题目如下:我们班一共有20人,有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藏起来几人?
此类型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问题,让一年级学生去甄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排除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解这道习题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情景安排,如安排20个学生为一组,本组学生再安排14人到教室外活动玩捉迷藏游戏,在室外活动的学生有6人在外面,其他学生藏起来。通过游戏体验,每个学生都有固定的角色,游戏结束再回到课堂来解答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很多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出多余条件,是“我们班一共有20人”。这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初步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以及全面思考能力。对低年级段学生来说,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是效果显著的。
四、以爱贯穿始终
教育“以人为本”,老师应对孩子报以希望与期待,要宽容孩子知识上的错误与自控能力的不足。要倾注民主之爱,给孩子充分的学习权和发言权,用关爱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上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让孩子欣喜若狂,高兴一整天,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来。俗话说:“严是爱,宽容也是一种看不见的爱。”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学困生,他们也许因为各种原因不按时完成作业,造成学习有困难。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应多一些关爱,少一些训斥,耐心细致地讲解,这会让孩子敞开心扉与你交流。
好声音课程需要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在严谨、缜密的文化基础上,发展学生责任担当的意识和实践创新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健康生活、学会学习、快乐学习。核心素养教育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任重而道远,在教学研究的路上我们应和学生共同学习,不断完善,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终身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