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昌俊
小学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在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引导能带动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的提问尤为关键。问得巧妙,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可以使学生积极思考,可以让课堂教学得以升华;问得笨拙,将会使学生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
课堂提问是高效课堂的导线,贯穿课堂始终。如何高效地提问呢?我们可以试试“加、减、换、变”的方式,让课堂处处出彩,让学生实践真知,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加”法,凸显文本的简练
语言是一门心灵交互的艺术。在作家笔下,这一艺术形式集中体现为语言文字,转化为各式各样的细节描写,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7课《盼》,作者铁凝为集中体现主人公蕾蕾为了能够穿上心爱的雨衣撒娇撒谎这一情节,特意安排了具体、细腻的语言描写。这语言描写的背后,是小女孩的心情变化,是小女孩的言外之意。
在东台市公开课展示活动中,顾老师在教学《盼》中这一语言描写部分时,巧妙运用了“加法”:在语言描写的内容中添加了心理描写。课堂上,不同颜色的板书,不同角色的朗读,都给公开课带来了别样的话题。尤其是学生在领悟主人公心理活动之后的朗读,给每一位听课教师以心灵的震撼,让大家啧啧赞叹之余由衷地钦佩顾老师的巧妙设计。顾老师在这一环节通过设置“加法”问题:“为什么作者不在这里添加心理描写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搭建“支架”的基础上,层层深入,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更能化繁为简。顾老师这一巧妙的“加法”问题,让学生站在其“蓄谋”搭建的“支架”上,体悟蕾蕾的心理变化,读出心声。这才有了让我们心灵震撼的朗读。这是学生在充分理解人物心理、人物话中话之后的朗读,这是学生在充分思考、揣摩之后的朗读。这一切都源于教师设计的“加法”式提问。
二、“减”法,凸显文本的丰富
“减”意味着去除。哪儿重要去除哪儿,哪儿丰富去除哪儿……原本丰富多彩的内容,经过教师“残忍”的删除,一下子暗淡無光,失去了原有的韵味。然而,学生将删减前后的内容进行比较之后,便能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解读。所以,教师使用“减法”教学时,有时只需“删减”个别字词。
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经常会遇到“约”“大概”“大约”这类表示范围的词语。作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没有精确计数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此类词语,当然不能随意删除。然而,运用“减法”教学时,教师偏要将其删除,并将删除前、删除后的内容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分析哪句效果更好。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领悟文言文用词的准确性,帮助学生明确“减”法教学的作用。
当然,教师有时也可以“删减”几个自然段。例如,在《穷人》一文中,作者列夫·托尔斯泰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体现主人公桑娜的忐忑不安。在一节公开课中,执教老师大刀阔斧地“砍去”这些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直接提问学生:能不能将这一部分的人物心理描写改为桑娜毫不犹豫地抱回两个孤儿呢?
这一问,学生像“炸了锅”一样,踊跃发言。有的说,这忐忑不安中,包含了桑娜丰富的心理活动,写出了她从担忧、紧张、害怕,到最后下定决心的过程,如果去掉这么精彩的心理描写,便无法表现人物当时的忐忑不安;有的说,这段描写体现的是桑娜内心矛盾斗争的过程;有的说,在困境面前桑娜无法做到毫不犹豫;有的说,只有写出了桑娜的纠结心理,才能体现她那种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收养孩子的善良;还有的说,桑娜家中十分贫穷,还有五个孩子,丈夫生死未卜,忐忑不安更符合实际情况。精妙的回答一个接着一个,对文本的理解一个比一个有深度。
“减法”式教学就像“激将法”。唯恐教师不能理解,学生将文本解读,变换角度、变换层次地向教师诉说。教师才是那个笑得最灿烂的人,欢喜地看着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欣慰地听着学生的大声交谈。有时候“激怒”学生,才会有意料之外的效果。
三、文本替“换”,凸显文本的层次
“换”意思是交换、置换、更换。在不改变文章原有意思的情况下,适当变换位置、调整顺序,有时能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用意。在调整作者精心安排的写作顺序后,文章定然会黯然失色,甚至杂乱无序。可是“失去才懂得珍惜”,通过顺序的调换,读者更能直观地理解原文的精妙,领会作者的用意。“换”的巧妙之处,在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深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普文,内容分为四大板块。市直学校姜老师在赛课中,先出示了“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保护地球”等归纳性词语,继而提问学生,能不能调换板书内容的顺序。学生虽然感到诧异,但思维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众说纷纭。精彩的回答,令听课教师直呼问得巧妙,答得精彩!学生彼此讨论、相互印证,四个板块之间的联系被牢牢抓住了。有了深入的思考,何惧没有知识的积累。果不其然,在之后的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将习得的知识融会贯通:既能选材,又会排序。可见教师这一“换”法带来的实际教学效果。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让”一“引”,不就需要教师巧妙的提问技巧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桥》刻画了一个公正无私的共产党员的形象。这位年迈的共产党员,在镇定从容地指挥村民撤退的过程中,态度强硬地让一名本在队伍中间的小伙子,排到了队伍的最后。也正因如此,最后过桥的这名小伙子和这位老党员都被洪水吞没。故事镜头转到文末,一位老妇人来祭奠丈夫和儿子,点明了俩人的父子关系。情到深处泪两行,每每教学至此,笔者总要热泪盈眶。作者的巧妙安排,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催人泪下。
在《桥》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经常会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前文就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你们觉得如何?
在学生小组探讨过程中,教师需要巧妙地设置“支架”引导学生思考:疏散人群时,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学生思考片刻,就可以说出“坚定沉着、舍生忘死”这一答案。这时,教师可以追问:文中描述老妇人祭奠父子时的场景,让你对老党员的形象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
教师巧妙地调换提问顺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深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体部分对老支书形象的塑造,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小说结尾点明父子关系的做法。学生在无形之中能够欣赏这篇课文独特的结尾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这种作者用心为之的顺序安排,我们不妨换个顺序,问问学生顺序调换前后的效果差异,帮助学生逆向思考、领会要点。
四、改“变”内容,凸显文本的深度
《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课堂教学中,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教师善于发现,也能探索出合适的方法。
“变”在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教师通过变换句型、写作手法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另外一个维度去思考。这一做法,通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单一的。学生往往希望教师能够突破传统课堂教学观念,改良教学方法,期盼教师能展开多角度的课堂提问。学生也希望能轻松愉快地参与课堂学习,获取文本知识。
本校裴老师在执教《麻雀》一课时,需要引导学生体会老麻雀在猎狗面前“救子心切”的心理。文中这样介绍“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作者将飞扑下来的老麻雀比喻为落地的石头。初问学生,他们并不能理解老麻雀扑下来为何像石头落地,也不能理解老麻雀的急切心理。裴老师巧妙地变换着问法:“我们能不能将原句改为‘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片落叶似的停在猎狗面前’呢?”并在课件中用红笔标注与原文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反应过来,轻松说出“老麻雀想迅速来到小麻雀身边”“老麻雀急迫地想保护小麻雀”等高质量答案。
简单的一“变”,为何能够将问题简化,使课堂变得高效呢?这就是裴老师提问的巧妙之处。“一块石头似的”和“一片落叶似的”有着明显的区别,学生能迅速抓住关键点,做出高质量的回答。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许河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