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衔接”让儿童从经验成长走向精神生长

2022-05-05 01:58蒋红军
江苏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课程衔接教学衔接

【摘 要】儿童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持续发展的过程,然而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往往出现衔接意识薄弱、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学校应始终坚持儿童立场,从时空、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好“四个衔接”,让儿童从经验成长走向精神成长,实现幼小平稳过渡。

【关键词】小幼衔接;时空衔接;课程衔接;教学衔接;评价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6-0078-02

【作者简介】蒋红军,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江苏丹阳,212300)校长,高级教师。

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相互分离、互不衔接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儿童为本”,并具体化为关注儿童发展的“三性”,即连续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儿童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持续发展的过程,小学应做好“四个衔接”,让儿童从经验成长走向精神成长,实现幼小平稳过渡。

一、做好时空衔接:从感官式生活模拟走向需求式情景再现

第一,以时间调适让学生实现从生活到学习的过渡。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往往以建立儿童生活经验的体验为主,因此,在时间设置上主要基于户内和户外两种时间段来安排游戏化教学,注重动静交替,强调保教结合。而小学一年级开始,知识素养结构化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强化,需要进行“精神思考”的情况逐步增加。为了避免儿童产生焦虑和不适,小学可以为儿童设置顺应期、导应期和呼应期,通过时间调适,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真正适应小学生活。

第二,以空间重组让学生实现从感知到探索的转变。幼儿园的活动空间更多的是功能区,设置目的是对儿童感官进行有效刺激,生成生活感知力。到了小学一年级,随着学科概念的引入,其学习空间的设置不再是纯粹为了感官刺激,而应该逐步过渡到促进经验生成与感性思考。因此,在一年级的空间设计方式上,既不能照搬幼儿园的活动空间构造,也不能采用中高年级的班级化空间格局,应该从儿童情感观照、各类关系处理,以及知识与生活整合这些要素出发,建立从班级环境到年段环境,再到学校环境的多功能复合区,从而引导儿童参与有生活乐趣的深度学习。

二、落实课程衔接:从自我式主题活动走向课标化课程建构

一是建立学科主导的融合课程。小学阶段,学科的独立性和知识的系统性更加完整,因此,其课程的目标指向性更加明确,这就需要在儿童经验和学科要求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学校可以依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置单学科统整课程和跨学科综合课程。一方面,依据时间设置,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统整,促进儿童的学习从静的被动状态回归动的主动状态。另一方面,打破学科壁垒,对同类知识点进行整合,寻找共同主题,让儿童得到全方位知识浸润。

二是建立学段主体的融情课程。小幼衔接是一种“双向衔接”。幼儿园侧重在“幼→小”的衔接,重点为小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作心理上和学习上的准备。小学侧重在“小→幼”的衔接,重点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根据幼儿的特点,减小坡度、弥补断层,设置融情课程,从学会交往、适应环境、养成习惯三个方面入手,让儿童认识伙伴、了解学校,全方位接纳当前的学习生活。

三是建立家校主动的融心课程。儿童的成长需要家庭的呵护,特别是由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儿童的生活、心理都会发生一些梯度性的改变。学校与家庭需要主动在儿童人际交往、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充分从儿童心理出发进行有效沟通和及时反馈。

三、突出教学衔接:从体验式游戏渗透走向开放式学科引导

其一,课型上凸显阶梯式过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学校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审议及结构重组,合理设置需要通过集体教学完成的“大组课”、需要让儿童通过合作或者个别学习完成的“角落课”、基于儿童探究兴趣的“迷你课”。

其二,课堂上注重开放式引导。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是他们在幼儿园生活化、游戏化、综合化的课程中获得的。学校要为儿童搭建一个适合的平台,这个平台必须以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开放式教学为支撑,以发展思维为根本,以核心素养为指向。

其三,策略上关注支持式流程。教学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过程。儿童从幼儿园进入规范的课堂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温和的、有吸引力的方式,以陪伴者、支持者的角色,引导儿童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跟进。

四、关注评价衔接:从行为式定性评价走向参照式反思互评

一方面,在教师评价上突出“专业成长的合伙人”。从课程活动的设计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准备与效果、小幼衔接课程的思想与理念、参与教研的思考和质量、学生素养培养的广度与深度等多个方面,建立相对完善的、有小幼衔接特质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主动发展。

另一方面,在学生评价上生成“自然成长的阶梯”。做好学期形成性评价,记录儿童进入小幼衔接阶段的点点滴滴;做好学期总结性评价,将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都涵盖其中,并且更加注重知识的运用,以及与生活的结合。学生评价要贴近儿童生活情景,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让儿童在评价活动中展现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课程衔接教学衔接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
中高职衔接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中高职综合英语课程衔接相关问题探究
专本协同育人课程衔接探讨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新课标下初高中数学教学如何衔接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
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