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辉平
摘要:根据对在校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现状的调查表明信息化社会的知识空间、知识涵盖与知识更新速度都对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巨大的冲击。本文通过课程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应用创新等几个方面探讨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旨在探索网络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信息时代 传统知识结构 教学改革
一、引言
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资源和战略资源。异常丰富的学习内涵和外延都不断扩展了现有的知识领域,而信息知识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也对传统的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与改革机遇。当代大学生要想在这信息时代里有所作为,就应当学会从无限的信息知识系统中提炼出所需的知识,根据学科前沿最新成果发展创新。根据对福州大学等6所大学在校生的调查:41.5%的学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其中66.7%的学生开通了网络服务;47.7%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在2个小时或者2个小时以上。而对学生上网的目的的调查统计表明,100%的学生上网目的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其中休闲娱乐为82.3%,课内学习需要为57.8%,课外学习需要为68.%,对外联系为66.0%。由以上数据表明,计算机已经走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网络信息已经进入学生学习领域。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我们深感信息社会对传统教学法的冲击,如何将信息资源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让课程教学跟上知识信息化的步伐,研究信息时代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定位,将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与空间扩展为信息知识无限的时间与空间,探讨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课题。
二、网络信息知识促使传统教学法更新
按照传统教学法,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教学的知识在信息量、涉及范围、学科前沿最新发展的介绍都受到严重制约,这不能不说这是传统教学法面临的最大挑战。信息知识是全面、全新和无限扩展的,传统教学内容与信息知识在时间、空间、信息含量上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二者如何衔接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信息时代教学改革应当将课本教学平台与信息知识平台的利用结合,将课堂作为讲授基本原理和知识答疑的平台,利用信息平台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吸取最新最有用的知识;为应用、创新准备好理论知识。因此信息时代迫切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法,进而完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角色的转变。这个转变要求教师的教学法从“照本宣科”,转变为以点代面的启发式教学。这个转变更要求教师从知识的讲授、传播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指导者。据调查表明有49.0%的学生非常希望任课教师能提供与课程有关的学习网站,有46.9%的学生希望任课教师能提供与课程有关的学习网站。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教师能给他们提供相关的网上学习资源,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那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关键。
在美国留学期间,美国教育在处理课本教学与利用信息知识的教学法给了本人很好的启迪。教师上课以讲授如何理解、应用规范条文为主;同时要求每个星期每个学生应当提交一篇读书报告,这个报告基于学生从网络和其它资料查看与课本知识相关文献,另外自提五个小问题并附上答案以表明自己对所看文献的理解;某一章节结束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使“课外知识”得到交流。这种全新的教学法将传统教学与信息知识很好地相结合,既保留了课堂教学的必要,又将信息知识引入课堂,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平台获取更多更新知识,体现学习过程就是知识信息获取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放在首位,使所学的知识能够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而不落后。因此学生在巨大的信息知识库中获取所需信息,将成为信息时代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
三、网络信息知识促进创新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和其它的工科专业一样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看作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关系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长期以来根据教学内容,以“大作业”的形式或综合知识应用为教学实践环节的目的,要求仅仅保持在照葫芦能够画出瓢来。
具有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信息社会中教学改革的目的应当是如何发挥学生在积累信息知识基础上,超越现有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大胆尝试富有新意的较高认知水平和实践,以网络信息知识和信息资源来解决工程新课题,以形成创新的理念和实践,这也应当是网络信息时代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信息化社会的新知识摄取便捷为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调查中我们获知:有51.7%的学生肯定会,38.1%的学生可能会利用网络资源检索课本或教师提到但自己并非十分清楚的相关知识点以比较全面弄清楚它的含义。由此表明学生可以在巨大信息库中获取所需网络信息,从原来的“照葫芦画瓢”改变为启发、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创新实践。不断吸取信息知识,又不断超越现有知识信息,在较高的理念上培养应用网络信息知识的能力才能达到富有个性发展的创新的实践。
我们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和其它的方式收集有关资料,在毕业综合设计中尝试进行钢筋混凝土框架的隔震设计。由于隔震技术刚刚纳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以下简称《规范》)。但教材往往滞后于《规范》,现行的本科生教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较少反映隔震结构设计的内容。而隔震结构地震作用减小减震的主要原因是其自振周期远远大于场地的特征周期,使结构的地震反应显著降低,以本科生现有的动力学知识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这个减震机理。因此教师在毕业设计开始时,在对《规范》中隔震结构设计这一章进行集中讲授基本原理和设计概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查询相关资料:隔震结构的科研论文、隔震结构试点建筑的设计图纸等作为设计的参考。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给予指导启发、讲解,根据网络信息知识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设计的细部构造。在探索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求知中培养创新能力。
四、网络信息知识冲击传统知识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将某一学科的知识分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平台40-50门课程进行教学,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知识讲授是相对独立的。在一定的时间中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了解、掌握教师上课讲授知识点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程的内容是固定的,讲授的知识点也是独立的,而反复与交叉也是常见的。这种传统的教学安排无形限制了课本知识的引伸和新知识的吸取,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如结构抗震设计理论,除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一门课程以外,《高层结构设计》课程提到高层结构的抗震设计,同样《钢结构设计》,《桥梁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設计》都涉及到各自抗震设计的知识点,这些理论分散到不同结构体系教学,使学生难以形成结构抗震完整理论概念。与信息知识大而全的特点相比,传统教学方式,势必造成知识面狭窄、专业知识点陈旧、教学内容相互重复,且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改革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在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资源,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知识将全方位地对人类社会、经济、教育以及人的思维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我们脱离网络信息时代根本特征,开展课程设置和教学法上的改革,那将孤立、片面和有限的改革。面对一个信息多变、知识急剧膨胀更新的信息社会,教师要善于追踪占领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将网络信息时代与现有的教学模式改革相结合。这也应当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成思源,黄曼慧等.信息时代对高校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要求初探.高等建筑教育,2005,(1),34-35.
[2]王春霞.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J].福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1999,(2),58-59.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10DAC726-9F64-40F7-B4A7-7EDA01BD6F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