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教育思想对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2022-05-05 09:03:44王美霞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6期
关键词:儒家师生关系师生

王美霞

[摘           要]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场域中构成“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但是在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师生关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推进课堂教学实效性存在一定的影响。而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有着丰富的师生关系应有的内涵规定,转化儒家关于师生地位、交往、认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思维,对化解现代社会师生关系危机、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路径启示。

[关    键   词]  儒家教育思想;师生关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172-0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青少年则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教学上的“命运共同体”,教师与学生不是孤立的、如“原子”一般的个体,而是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如何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教育思想里汲取营养是当前步入现代化转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一、现代化进程中师生关系的多元表征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师生地位失衡化表征凸显

一方面当今社会的教师和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仍是深受传统观念所影响的。虽然现代文明的自由、平等、主体性观念已经为很多人所认识、了解,然而很多教师和学生仍旧认为师生间是一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教师在高校师生关系中有一种天然的心理优势,这样就使师生地位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平等的状态之下,二者之间的地位处于不协调状态。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占据课堂的话语权,学生获得表达的机会和权利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现代化已经影响到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然而并未完成的现代化往往会使师生关系走向另一种失衡状态。在师生关系中,部分群体会过于强调学生的地位,认为教师就只是为学生服务的人,学习中只是强调学生“中心”地位,完全忽视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的能动作用,导致一些学生完全舍弃传统理念中的合理“尊师”部分,只顾强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由天性,教师的地位每况愈下。

(二)功利主义影响下的师生交往活动异化

功利主义的观点认为,“幸福”可以是个体的主观感受,但它应该是可以被计量的,“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它视每个个体为同质,认为同一事件给不同人带来的幸福感被视为是相同分量的,而且衡量一个人的行为应当只关注其结果带来的幸福,而不看他本来的动机如何。在功利主义影响的社会下,异化在师生关系中凸显。首先,一些学生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初交往时就已经出现了裂缝。师生关系不再认为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情感的关系,而是被界定为商业服务的关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校园里出现了一些功利化现象,师生之间的关系趋于简单化和功利化。

(三)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师生认同隔阂增多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原本稳定的师生关系冲突与矛盾日益增多,其原因就是师生之间出现隔阂,无法认同彼此。一方面面对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学生的思维活跃,可能更易于接受新奇的思维方式,也不再满足于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念可能已经偏离了主流价值观的方向,他们不再认可书本上的内容,追求所谓的自由和个性解放,不再遵循传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面对多元的外来文化,一些教师可能依旧固守原来的教学方式,他们反对一切的变化,无法理解思想和行为已经发生变化的学生,学生的特点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时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师生之间认知和观念有着迥异的不同时,师生双方已经无法认同彼此的价值观念,自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事件。

(四)科学技术发展下的师生情感疏离、淡化

现代科技日益发展,人们逐渐认为科技能够解决所有的事情,运用科技、运用理性,人们忘却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丧失人的主体意识,日渐成为科学技术发展下的一枚“工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渐淡化,沟通日渐减少,情感日渐疏淡。一方面在校园里,课堂授课成为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或是只是通过一些现代媒介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坐在下面听或是只是接受信息符号指令,师生间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心理上都远远隔离,这个知识的传递过程事实上已经发生了断裂。另一方面教育中往往强调知识教育,忽视态度、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的交流停留在教授知识层面,而对个人生活实践问题却缺乏沟通、理解与疏导。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现代科技工具进行联系,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慢慢就会发生隔阂。

二、儒家教育思想中师生关系的应有之义

(一)言传身教是前提

在儒家教育思想里,教师的职责和崇高就在于:“一是传道,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二是授业,即讲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的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儒家认为,要能够传道,就必须要求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无论是在学问还是在品行方面都能为人表率。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世人对教师的效仿与崇敬,其缘故就是教师的德行和学问高于普通人。进而言之,对教师的礼敬,不仅仅是对教师其人的尊敬,更是对教师在言谈举止方面体现出的高尚的德行和优秀文化的价值肯定。我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不仅谈论过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还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为人师表应做的典范。自孔子后的两千多年间,儒家教育思想中一直贯穿着教师以言传身教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想。教师做到言传与身教,一段师生关系才就能順利建立。CB32557A-F0C3-4EE6-A874-1103195DC490

(二)尊师重教是基础

在古代,政治权利一般掌握在受过教育的人手里,帝王选拔人才,也是通过教育的选拔考试,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身处田野之内,人们都十分重视教育。通过教育、教学,人类社会积年累计的知识、经验和规范被传承下来,人类社会的经验和知识宝库日渐丰富起来,而在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就会产生授受的关系。授予知识的为“师”,接受知识的为“弟子”,而重视教育,重视教学的过程,就必须重视授予知识的教师,作为接受知识的“弟子”就应当秉持尊敬的态度对待教师。为此,儒家对教师的社会地位给予高度认同。先秦的最后一位大儒荀子就曾把师与君相提并论,视为国家的“礼”之根本,后来人们甚至还据此提出了“天地君亲师”,是为人之五本。总之,在儒家教育思想中,重视教育,就应当认可教师的社会地位,认可教师在人类知识传递、文化传承过程中所做出的社会贡献和努力;在师生这段关系之中,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应当给予教师应有的尊重。

(三)教学相长是核心

在儒家教育思想中,教师承担着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的职责,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教育学生时就是说一不二,而是互相学习、彼此成长的关系,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保持的就是这种教学相长的关系,孔子自身的知识渊博、德行高尚,无数弟子闻名而求教于孔子,向他学习;而孔子认为颜回的仁德、子贡的口才、子路的勇敢,都胜过自己,也会虚心向他们学习他们的优点,这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核心。在儒家看来,闻道在先,学有专长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成为教师之前就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道理。然而,这并不是说学生就处处不如教师,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和亮点。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诚恳沟通、互相学习,才能处于和谐的氛围当中,学习彼此的长处,在互动学习当中共同进步。

(四)亦师亦友是保障

在儒家看来,师生之间是知识授受的关系,而除此之外,在教授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渐多、彼此的了解渐深,师生之间不再局限于师徒关系,而是“亦师亦友”。在儒家教育思想中,师生之间亦师亦友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孔子与颜回之间的故事。作为颜回的导师,他指引颜回前进的方向,指导颜回的行为,欣赏颜回的优点,在学习和生活中鼓励颜回。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他们产生了极深厚的感情。在儒家教育思想中,师生的关系亦是知己的关系。学生从业于教师,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师生之间在沟通交流中更易于出现发生共鸣的情感,因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彼此认同,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而言,都如得一“贵友”。在这样的师生关系里,师生能够彼此理解,和谐、融洽的关系更能在教学过程中推动教学的进度。

三、儒家教育思想对于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启示

(一)树立民主、平等观,化解师生地位失衡

在现当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主体性,也越来越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核心主体地位,教师不应该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而应和学生打成一片,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和较强的能力去征服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居于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忽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传递过程中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将自己拥有的知识授予给学生,应受到学生尊重,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全面的专业能力能够促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进度方面,教师有一定的话语权,他能够引导学生更快速地接受知识,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信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居于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应当是民主、平等的,这不仅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还要信任教师的良好修养和过硬的专业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承认教师能够做出一定的表率。

(二)树立尊师爱生观,化解师生交往异化

儒家教育思想认为,师生关系应当是教师要“仁爱”,学生要“尊师”,只有师生之间有了良好的沟通交流方式,才能解决师生之间在交往上的障碍。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爱护必不可少。这种爱在教育实践中产生,这种关爱能缩短师生间的隔阂,从心理层面缩小彼此之间的疏离与差距。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发自内心地去尊重教师,有不同看法时,应及时向教师讨教;对于教师指出的问题和不足应态度礼貌,虚心接受,不可当场甚至在背后指责、辱骂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课堂过程,多与教师沟通各个方面的问题,取得真正的进步,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师生之间应当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彼此关心、彼此爱护,而不应该仅仅存在利益的关系。利益的作用永远不会让人们之间产生信任,永远存在着猜疑或奉承,而这不应该侵蚀师生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必须规避功利主义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以真诚的态度建立和谐的交往关系。

(三)树立互相学习观,化解师生认同隔阂

教师和学生既是两个互相独立的个体又是两个相互联系的个体,需要加强双方的沟通,尊重、理解对方,互相学习,才能促进双方对彼此的认同。“文化的多样性已是一个客观事实,必须包容文化的多样性”,我们要坚持一元主导下的多元化发展,使多种文化在交流中共同发展。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每个人都能接触、理解乃至奉行不一样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师生之间可能在一定的观念和想法上存在着差异,师生之间应该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师生间要时常保持交流对话,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师生关系应是相互切磋、共同论辩、教学相长的关系,师生之间的沟通是两个现实的人双向沟通、交流的过程。尤其在现代社会,“师生关系永远是双向互动的,师生都应该为他们的师生关系负责任”,师生间时常地交流、互相学习可以帮助双方发现更多的问题并一起解决,这样才能推动师生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认同彼此付出的努力和理念,在认同中共同进步。

(四)树立亦师亦友观,化解师生情感淡薄

要实现师生和谐,必须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师生之间应当建立深厚的情感。一方面师生之间应该有“师生”之间的礼仪,要有教师慈爱与学生敬爱的情感。在学习中,教师不应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而应当是学生人生的指引者、学业的辅导者,引导学生接受教育,完善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思想观念;学生也要珍视教师的课堂付出,要以禮相待、尊敬爱戴,谨记教师的谆谆教诲,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成为社会之栋梁。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师生不是封建社会的尊卑关系,而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师生关系也可以是知己和朋友的关系。作为教师,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私下交流时能敞开心扉像朋友一样交心,在平等的关系中建立对话交流,做到是“良师”,也是“益友”;作为学生,以一颗平和的心态与教师沟通交流,不要抵触教师,愿意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教师,将自己的想法多与教师倾诉,在学业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29.

[2]黎琼峰.关心理论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及其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4).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0.

[4]廖小琴.重构人的精神生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85.

[5][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6.

◎编辑 马燕萍CB32557A-F0C3-4EE6-A874-1103195DC490

猜你喜欢
儒家师生关系师生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6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38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人间(2015年24期)2015-12-26 18:48:19
麻辣师生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天府新论(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古代文明(2013年2期)2013-10-21 23: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