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大师云集,学派林立,诸子百家,相互争鸣。透过历史的云烟,百家诸子思想的光芒依然照耀后世,先哲们的思想依然是我们智慧的源泉。
精品展示一
孔子庙碑
◎〔唐〕皮日休
天地吾知其至广也,以其无所不覆载;日月吾知其至明也,以其无所不照临;江海吾知其至大也,以其无所不容纳。料广以寸管,测影以尺规,航大以一苇,广不能逃其数,明不能私其质,大不能亡其险。伟哉夫子!后天地而生,知天地之始;先天地而没,知天地之终。非日非月,光之所被者远;不江不海,浸之所汲者博。三代礼乐,吾知其损益;百王宪章,吾知其消息。君臣以位,父子以亲,家国以肥,鬼神以享。道未可诠其有物,释未可证其无生,一以贯之,我先师夫子圣人也。帝之圣者曰尧,王之圣者曰禹,师之圣者曰夫子。尧之德有时而息,禹之功有时而穷,夫子之道久而弥芳,远而弥光;用之者昌,舍之则亡。昔否于周,今泰于唐,不然何被衮而垂裳,冕旒而王者哉!
(选自《古文观止》)
翻译
天地我知道它是最广阔的,因为它无所不覆盖;日月我知道它是最明亮的,因为它无所不照耀;江海我知道它是最宽大的,因为它无所不容纳。测量天地的大小用寸管,测量日月的光线用尺规,度量江海的宽大用小船,再广大的东西也不能避开数字的测量,再明亮的东西也不能隐藏自己的本质,再阔大的东西也不能摆脱自身的危险。孔夫子伟大!比天地出生晚,知道天地开始时的事;比天地先消亡,知道天地结束时的事。不是日月,被照耀者传播得比光还要远;不是江海,被浸润者取的水比江海还要多。三代的礼乐文化,我知道它增减变异;百王的宪章,我知道它消减停息。君臣得以各司其职,父子得以亲密无间,国家得以富裕强盛,鬼神得以祭祀血食。道家不能用浑然一体解释它,佛教也不能用无生无灭证实它,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我的先师孔夫子是圣人。帝当中的圣人是尧,王当中的圣人是禹,师当中的圣人是孔夫子。尧的圣德有时也会消失,禹的圣功有时也会穷尽,孔夫子的思想永远芬芳,永远光亮。提倡孔夫子思想的王朝越来越昌盛,不提倡孔夫子思想的王朝渐渐消亡。过去消亡于周,今天弘扬于唐,不然何以被统治者尊为王!
赏读感悟
文章将天地、日月、江海的巨大广阔、普照万物、包容一切、博大深沉和孔子的精神品行展开对比,自然万物都有测量的方法和凭借,而面对“至圣”这一比天地更高远、比日月更夺目、比大海更博大的巨人,后人真的只能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作者又将儒释道三教对比,突出儒学的博大精深,以人为本积极入世的儒学之术,远远超过了佛、道。作者还将孔子这一介文人,和史上最圣明最仁爱的帝王相比,帝王的恩德只能遍及他的国土,师圣的学说思想,却开启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智慧,塑造着所有炎黄子孙的优秀品格,历久弥新,近之弥芳。用之者和拒之者也对比,正因仁政不被东周统治者所采用,所以东周动荡而短命;大唐帝国一统天下,长盛不衰,正是大力弘扬儒家文化的结果。至此,对比当中已经将孔子的贡献和思想精华揭示出来。前面是正面对比,结尾是反面对比,对比中含比喻,入情入理。
精品展示二
庄子的草帽
◎陈所巨
庄子在濠上观鱼,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的草帽。那顶草帽有多种用途,既可以戴在头上遮太阳,又可以拿在手里扇风,也可以垫在下面坐在路边的土坎上。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不是两淮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由蒲草编成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他的朋友惠子也戴着帽,是很平常的那种。他们俩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笑,相互也都明白了对方的笑的含义:庄子想说他的朋友像个稻草人,惠子覺得庄子像只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接着他们就看那濠中的鱼,看得很投入,庄子情不自禁地说:哎呀,鱼真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看了惠子一眼,说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惠子有些神秘地笑了笑,带着几分滑稽。
这是几句很普通的话,但这些话让后来的人们觉得奇怪和新鲜。奇怪和新鲜的东西总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然后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哲理或艺术。庄子和他的朋友都是极为散淡的人,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就是那几句简单的对话,竟然在几千年后,还被人们背诵,作为构筑他们思想框架的主要材料。要是他们知道了,肯定会大笑不止。历史往往就是这样,重要的、核心的、真正有益于后人的东西,总被淘汰、遗忘或是销毁,而将一些鸡毛蒜皮留下,并且充作神圣的经典。譬如就庄子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只言片语的对话和杂感,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
庄子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困倦的夏天。他放松自己,仰面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狗和女人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见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淮河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茂盛的野草。庄周梦蝶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一个象征的童话,一片错乱的思想的树林,一只真正的比车轮还大的蝴蝶,让人们吃惊,也让庄子糊涂了。但他这个人的特点就是沉得住气,糊涂就糊涂吧,糊涂总比不糊涂好。正是那个糊涂的梦让他名声大振,成为贯穿历史的思想界的明星。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庄子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粘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刻写在竹简上。
这当然是几千年前的事,现在庄子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观鱼、做梦的后来叫蒙城的地方。庄子祠与其说是他的香火祭祠,不如说是他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蝴蝶好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非彼鱼,此蝶亦非彼蝶,都是些后来的变种!庄子还是那样,悠闲散淡,梦幻而多思。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庄子,是那个用绿色的蒲草帽遮着脸,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人。
庄子端坐着,膝盖齐齐地并拢,双手搁在上面,旁边好像还有一柄葵扇。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庄子那时候作为散淡文人的东西。后来他成为圣哲,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人们总爱犯这类的错误,总不过是以想当然代替本质。其实,就在淮河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庄子因此有些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鱼和蝴蝶。时间改变了许多东西,而草帽的功能没有改变,有些人戴在头上遮太阳,有些人拿在手里扇风,有些人垫在下面坐在土坎上……
(选自《华人优秀散文精选》,有删改)
赏读感悟
作者根据人们耳熟能详的“濠梁观鱼”“庄周梦蝶”这两个典故,将自己对庄子思想价值的感悟以及对后人膜拜庄子思想的因袭习性的认识,寄托在“蒲草帽”这一民间乡野的惯常意象中,形象地表达了他对生活本真貌、思想原生态的冷峻反思。庄子留下的“只言片语的对话和杂感”被抬高为“神圣的经典”,庄子本身也被“圣哲”化;而其平民的、本质的、原始的一面却被遮蔽和遗漏了!“蒲草帽”,作为乡野悠闲散淡人生方式的隐喻,作为民间原始思想“孵化器”的隐喻,构成了本文的张力。733AE2D0-0EFD-4520-AD4B-D224AB1E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