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类试题演练

2022-05-05 22:20崔翔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14期
关键词:人伦李贽茱萸

崔翔

备考锦囊

一般来说,语用题选用的传统文化类材料思想性、社会性、艺术性、学术性兼具,有一定的深度,在理解上难度稍大。因此,选用这类材料的语用题,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考查不会太难,基本上以词语、标点符号、语病、准确连贯、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为主。而在作文题中采用的传统文化类材料,一般是历史故事、名人名言等,需要考生挖掘其蕴含的高尚情操,然后进行立意构思。考生要在读懂故事或者名言的前提下,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住材料所折射出来的高尚情操,所辐射出来的人文光辉。

1.理解材料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答题时,考生要注意区分语境义、指代义、修辞义、术语义等;要有语境意识,要结合上下文去分析、理解;要筛选关键信息,辨析句间关系,看清补充词句与上下句之间的关系。

2.归纳概括材料的内容

考生要从整体上把握传统文化类材料,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所谓“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指出材料论述的内容及其基本观点和价值取向。尤其是材料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答题时考生要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针对训练

一、语用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中华文化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道是刚健的,君子    天道,也应以刚健立身,自强不息。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自强不息并不是自我封闭。中国人常用“   ”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化的品格。中华民族善于、乐于和敢于吸取外来的文化,提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以后(  ),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外国的艺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大食、天竺、真腊、狮子国、新罗、日本等许多国家的使臣   。唐朝的长安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开放兼容的特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空缺部位,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效法 海纳百川 络绎不绝

B.。” 效仿 包罗万象 不绝如缕

C.”。 效法 包罗万象 不绝如缕

D.”。 效仿 海纳百川 络绎不绝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乐于、善于和敢于吸取外来的文化,提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B.中华民族敢于、善于和乐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C.中华民族善于、乐于和敢于吸取外来的文化,提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D.中华民族敢于、乐于和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3)下列在文中括號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固有的文化与之相结合,中国特有的禅学形成

B.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

C.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中国特有的禅学形成

D.中国固有的文化与之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在《易经》中为阳数,      ,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二九相重,故又称为“重九”。      ,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别称。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中是最大数,      ,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发展出了敬老爱老的浓浓深情。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

(2)各用一个短语按顺序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每个短语不超过10个字。

答: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李贽是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有情怀的文学家。李贽主张“童心说”,他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所谓“童心”,即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其要义就是像孩子一样,尊重客观存在,是什么就是什么,有啥说啥,   。所以说李贽是一个纯粹的人,他的思想和行为跟一切无病呻吟的做派都不可   。李贽认为,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物质生活、“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一论断当时觉得是奇谈怪论。而就现代人来说,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朴素思想。李贽所著《藏书》《焚书》等,实乃破冰之举,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最大限度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由于李贽的“异端邪说”,让那些程朱理学派们瑟瑟发抖,于是有人向神宗皇帝谏言,将他放逐西南蛮荒之地。于是,李贽被派往姚安任职,心中愤恨难平,但是在任三年从未做过一天慵懒官、太平官。“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早关心”,这是李贽亲手写在姚安府街柱子上的对联。面对战乱后的民不聊生,能做到对百姓的疾苦   ,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是十分柔软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童言无忌 一概而论 感同身受

B.童叟无欺 同日而语 设身处地

C.童言无忌 同日而语 感同身受

D.童叟无欺 一概而论 设身处地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物质生活,“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一论断当时觉得当时是奇谈怪论。

B.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于物质生活中,“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一论断人们当时觉得是奇谈怪论。

C.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于物质生活中,“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一论断觉得当时是奇谈怪论。

D.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物质生活中,“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一论断人们觉得当时是奇谈怪论。

(3)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他一直牢记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B.苏炳添没有摘金夺银,但他凭其体育精神被网友们亲切稱为“苏神”。

C.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的体积有多大。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

二、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明代罗贯中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记载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上述材料能给具有英雄情怀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猜你喜欢
人伦李贽茱萸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遍插茱萸却为何
李贽之死新探
——以黄麻士绅纠葛为中心的讨论
发潜德于快悦,出谨肃以春和
——《李贽学谱(附焦竑学谱)》评介
尊王抑或尊天:基于人伦与性命的晚明治道重建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一束茱萸满乡情
天伦和人伦共生伦理永恒——秦汉传统中基于发生角度的伦理分类
由传统礼仪看中英传统人伦道德观念异同——以英剧《唐顿庄园》为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