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球囊成形术应用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探讨

2022-05-02 13:46刘子龙
中外医疗 2022年3期
关键词:管腔成形术球囊

刘子龙

北京市昌平医院心内科,北京 102200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术后能够较好地、较快地改善患者的缺血症状,但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也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研究难点之一[1-2]。大量研究证实,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是一种病理生理变化过程,以新生内膜形成为主要组织学特点,药物洗脱支架、普通球囊成形术等方法,都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常用方法[3-4],但术后发生再狭窄的风险率较高[5]。该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期间该院40例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给予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80例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普通球囊成形术)和观察组(切割球囊成形术),每组40例。该研究获取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诊断标准[6];年龄>18岁;自愿参与该研究。排除标准:药物过敏、心脏外科手术、精神系统疾病患者。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7~69岁,平均(58.9±6.3)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时间为3~12个月,平均(8.2±3.2)个月;狭窄程度50%~95%,平均(85.2±4.7)%;其中单支、双支、三支病变分别为14例、17例、9例;根据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分型,其中局灶型、弥漫型、增殖型患者分别有20例、14例、6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9~69岁,平均(59.7±6.5)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时间为3~12个月,平均(8.5±3.6)个月;狭窄程度50%~95%,平均(85.7±4.5)%;其中单支、双支、三支病变分别为12例、18例、10例;根据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分型,其中局灶型、弥漫型、增殖型患者分别有21例、14例、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球囊成形术,观察组给予切除球囊成形术。患者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术区消毒后,用1%利多卡因于腕部桡动脉实施浸润麻醉,Seldinger穿刺后置入桡动脉鞘管,推注4 000 U肝素(国药准字H20064066,规格:0.4 mL∶4 000 U×2支),利用多功能造影导管,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情况,观察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狭窄程度、狭窄分型等,再推注4 000 U肝素,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入口处,将BMW导丝送至狭窄血管远端,并送入球囊至狭窄部位进行预扩张处理,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脉狭窄严重患者,可通过增加球囊直径方式实施预扩张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可、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狭窄血管最小直径、靶血管狭窄程度,以及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管腔丢失情况,以及术后随访12个月再狭窄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狭窄血管最小直径、靶血管狭窄程度变化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狭窄血管最小直径明显增大、靶血管狭窄程度得到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狭窄血管最小直径、靶血管狭窄程度变化情况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hanges in the smallest diameter of the stenosis vessel and the degree of stenosis of the target vessel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狭窄血管最小直径、靶血管狭窄程度变化情况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hanges in the smallest diameter of the stenosis vessel and the degree of stenosis of the target vessel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

2.2 两组患者术后管腔丢失及术后随访12个月再狭窄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管腔丢失明显减少见表2。对照组患者中,术后随访12个月,16例发生再狭窄;观察组患者中,术后随访12个月,5例发生再狭窄,观察组较对照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显著降低(12.5%vs 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3,P<0.05)。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管腔丢失情况比较[(±s),mm]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postoperative lumen lo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m]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管腔丢失情况比较[(±s),mm]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postoperative lumen lo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m]

?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冠心病发病率也呈年轻化发展,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心血管疾病。由于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出现缺血、缺氧、水肿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为改善冠心病患者缺血、缺氧症状的重要手段[7],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却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难点[8-9];另外,同时合并血管痉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往往导致冠状动脉管腔面积发生相应的变化,继而对支架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因此,做好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防护工作,成为治疗的关键和重点环节。

目前新型药物洗脱支架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但不能降低术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且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也成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手术类型、药物等情况综合考虑,尽可能降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10]。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可能与血管新生内膜过度增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血管重塑等因素有关[11-14]。目前,普通球囊成形术对血管存在一定的损伤作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疗效,而切割球囊成形术作为新型球囊血管成形手术类型,可在病灶部位实施纵行切割,较为彻底地切割增生的内膜组织,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血管内膜的撕裂损伤,继而降低了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15-16]。该研究对照组采用普通球囊成形术,而观察组采用切割球囊成形术,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狭窄血管最小直径明显增大、靶血管狭窄程度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管腔丢失明显减少(P<0.05)。支架作为异物,植入后在一定程度破坏血管内膜,容易造成血小板粘附聚集,继而引起血栓、血管局部炎症反应,上述研究结果充分证实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由于球囊表面没有聚合物,不会引起过敏及多聚物所致的慢性炎症反应,继而阻断血管内膜的增生情况,很好地避免了二次支架的植入弊端,较好地维持血管的收缩功能,减少血管壁由于机械刺激所致的炎症反应,因而避免诱发晚期栓塞,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这也与之前大量文献报道的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术后血管重建率为5.15%,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0.00%,与该研究结果相符合[17-19]。

另外,术后随访12个月,再狭窄发生率显著降低(12.5%vs 40.0%),结果充分证实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疗效,还可扩大术后狭窄血管直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这也与之前研究证实的结果一致[20-22]。但是,切割球囊成形术是否能解决急性期血管弹性回缩,以及球囊扩张所致的夹层严重缺陷问题,还需要大量样本及长期随访,因此,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综上所述,切割球囊成形术不仅能够提高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治疗的临床疗效,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术后狭窄血管最小直径、靶血管狭窄程度,以及术后管腔丢失情况,术后随访1年过程中,还能降低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表明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但是,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入组样本量相对较少,相关数据的比较不能排除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的某种程度的偏倚情况,因此,还需要多样本、多中心、更长时间随访的研究数据进行跟进,该研究课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
管腔成形术球囊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吸引头类管腔器械清洗中管腔器械清洗架的应用分析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一次性子宫颈扩张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消毒供应中心管腔类手术器械清洗方法探讨
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微损伤的影响
COOK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效果观察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球囊扩张法建立经皮肾通道的临床观察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脱垂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