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静 姜雯倩 赵 宁 姬小惠 李梦卿 杜双奎,2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咸阳 712100;2. 粮油功能化加工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陕西 咸阳 712100)
大米是中国人的主食之一,伴随饮食结构的精细化,消费者对主食的营养特性与食味品质越来越关注[1]。大米口感优良,香气浓,但随着加工精度的提高,其营养物质损失严重,特别导致核黄素与硫胺素降低[2-3]。黄米作为营养价值较高的一种杂粮,备受消费者青睐,其蛋白含量高于大米与玉米等,且为无麸质蛋白,是患有乳糜泻患者与麸质敏感者的理想优选食品[4]。黄米中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可与大米、玉米搭配,互补其氨基酸不足[5]。此外,黄米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脂肪含量高且具有特殊香气等优点,其铁含量是大米的3.13倍,钙磷含量高于大米[6-7]。相对于精米、精面,黄米米饭口感粗糙,适口性较差,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6]。因此,将黄米与大米混合搭配食用可实现营养与品质方面的互补,不仅利于日常摄入营养均衡的蛋白质与改善黄米口感不佳等问题,同时也为黄米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但目前黄米添加对大米品质特性、香气特征的影响尚不明确。
研究拟以榆黍1号、榆糜2号黄米和宁粳50大米为试验材料,在对其基本组分分析的基础上,从氨基酸评分、感官评分、质构特性及风味特性方面评价混米米饭的品质特性,以期为大米、黄米的混和复配提供指导,为不同粮食搭配混搭改善品质提供依据。
宁粳50(粳性大米):陕西榆林上盐湾;
榆黍1号(糯性黄米)、榆糜2号(粳性黄米):陕西府谷;
总淀粉含量测定试剂盒:爱尔兰Megazme公司;
溴化钾:光谱级,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公司;
无水乙醇、石油醚等均为国产分析纯。
高速万能粉碎机:FW-100型,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全自动凯氏定氮仪:UPT-K1600型,瑞典FOSS公司;
氨基酸自动分析仪:L-89001001A型,日立(中国)有限公司;
低速离心机:KDC-40型,科大创新股份有限公司中佳分公司;
气质联用仪:TRALE DSQII03030706型,赛默飞世尔公司;
电饭煲:HAOLTONCFXB20-B型,1.5 L,350 W,廉江市长程电器厂。
1.3.1 混合米制备
(1) 榆黍1号与大米混合:混合配比(m榆黍1号∶m大米)分别为10∶90,20∶80,30∶70,依次记为榆黍1号10%、榆黍1号20%、榆黍1号30%,搅拌混匀。
(2) 榆糜2号与大米混合:混合配比(m榆糜2号∶m大米)分别为10∶90,20∶80,30∶70,依次记为榆糜2号10%、榆糜2号20%、榆糜2号30%,搅拌混匀。
1.3.2 米饭样品制备 称取米样100 g,按m水∶m米=1∶2, 加入蒸馏水,电饭锅蒸煮,煮熟后保温20 min,备用。
1.3.3 理化指标测定
(1) 水分含量:参照GB 5009.3—2016恒重法。
(2) 总淀粉含量:采用淀粉检测试剂盒测定。
(3) 粗蛋白含量:参照GB 5009.5—2010凯氏定氮法。
(4) 粗脂肪含量:参照GB 5009.6—2016索氏抽提法。
(5) 灰分含量:参照GB 22427.1—2008高温灼烧法。
(6) 氨基酸含量:参照GB 5009.124—2016。
(7) 氨基酸评分(AAS):按式(1)进行计算。
(1)
式中:
SAAS——氨基酸评分值,%;
P1——某必需氨基酸含量,mg/g·粗蛋白;
P2——FAO/WHO评分模式氨基酸含量,mg/g·粗蛋白。
1.3.4 米饭TPA特性 称取50 g米饭于100 mL烧杯中,用物性测定仪测定。探头采用P50R,测前、中速度为1 mm/s,测后速度为2 mm/s,压缩比90%。
1.3.5 米饭感官特性 参照陈静等[8]的方法。当米饭温度降至40~50 ℃时,由5位评价员参照表1进行感官评价,满分100分。
表1 米饭感官评价表Table 1 Sensory evaluation table of rice
1.3.6 米饭香气特性 参照Rohleder等[9]的方法。气相色谱条件:PEG-200 mol/L毛细管柱;载气流量(He) 0.8 mL/min,不分流;柱初温40 ℃,保持4 min,以6 ℃/min 升温至80 ℃,以10 ℃/min升温至230 ℃,保持7 min。质谱条件:接口温度250 ℃、离子源温度200 ℃、离子化方式EI、电子能量70 eV、检测电压350 V、发射电流200 μA。
由表2可知,榆黍1号、榆糜2号两种黄米的总淀粉、直链淀粉、粗蛋白、粗脂肪以及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大米(P<0.05)。黄米的粗蛋白含量是大米的2倍多,达12%左右,食用可改善中国居民的食源蛋白,尤其是动物蛋白不足的现状[10];其粗脂肪含量是大米的13倍以上,灰分含量是大米的2倍左右,表明黄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脂肪和矿物质元素,若将黄米与大米混配,可提高大米的营养价值,达到营养互补的效果。
表2 样品基本组分含量(干基)†Table 2 Proximate composition contents of samples(dry basis)(n=2) %
由表3可知,榆黍1号(14.89 mg/g·粗蛋白)、榆糜2号(13.71 mg/g·粗蛋白)的氨基酸总量明显高于大米(6.76 mg/g·粗蛋白),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总含量均是大米的2倍多。大米中除甘氨酸(0.29 mg/g·粗蛋白)、赖氨酸(0.23 mg/g·粗蛋白)与精氨酸(0.53 mg/g·粗蛋白)外,其他氨基酸含量均低于黄米,脯氨酸、丙氨酸和亮氨酸含量不足黄米的1/3。虽然黄米与大米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赖氨酸,但大米的赖氨酸含量仍是黄米的近1.9倍,与Anitha等[11]的结果一致。黄米与大米的EAA/TAA和EAA/NEAA比值无明显差别,而托列霍加·加吾提等[12]研究表明黄米的EAA/TAA和EAA/NEAA比值均低于大米,可能与原料品种间遗传基因、加工方式不同等因素有关。
表3 样品氨基酸组分含量Table 3 Amino acids contents of samples mg/g·粗蛋白
由表4可知,两种黄米的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含量均高于大米,大米的赖氨酸、组氨酸含量高于黄米。除赖氨酸、组氨酸外,两种黄米的其他必需氨基酸的AAS均高于大米的,其中榆黍1号(97.89%)、榆糜2号(90.53%)亮氨酸的AAS最高,且明显高于大米(29.47%)的,亮氨酸具有调节中枢,降低血糖值的作用[13]。大米的氨基酸评分较低,导致其氨基酸的生物效价不高,因此可利用黄米中氨基酸评分高的优点与大米混合搭配,从而提高大米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表4 必需氨基酸组分对比评价Table 4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essential amino acid components
2.3.1 TPA特性 大米蒸煮质构特性是反映大米食用品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硬度和黏附性[14]。Meullenent等[15]研究发现,硬度、黏附性和咀嚼性可较好反映米饭的质地结构。由表5可知,大米米饭的硬度和黏附性显著高于榆黍1号、榆糜2号米饭,而榆糜2号米饭的硬度、黏附性和咀嚼性均高于榆黍1号米饭。黄米添加量对米饭TPA特性有显著影响(P<0.05),与大米米饭相比,添加榆黍1号后,混米米饭的硬度和黏附性均显著降低(P<0.05),可能因为混米在蒸煮糊化过程中,黄米的吸收速度大于大米,当黄米混合比例达到30%时,黄米的吸水速度快,成熟度高,占主导作用,影响了大米的完全吸水熟化,从而影响了混米米饭的成熟度,导致米饭偏硬。当榆黍1号混配比例为20%时,米饭硬度最小、黏附性和咀嚼性最大,食用品质较好,可能是榆黍1号添加量超过20%时,混米米饭糊化温度升高,米饭难以均匀熟化,大米、黄米成熟度不一,导致感官得分降低,这可能与大米、黄米吸水蒸煮熟化程度不一有关,所以榆黍1号添加量以20%为宜。添加榆糜2号后,混米米饭硬度下降,黏附性、咀嚼性增大,这与混米中的直链淀粉含量增大有关,因直链淀粉含量与咀嚼性呈极显著正相关[16-17];当榆糜2号混配比例为10%时,米饭硬度、黏附性适中,较为接近纯大米米饭,食用品质好。Zhu等[18]研究指出,中国消费者更喜欢硬度低、黏性大,咀嚼度适中的米饭。综上,当榆黍1号和榆糜2号添加量分别为20%和10%时,混米米饭的硬度和黏附性适中,质构特性较好。
表5 米饭的TPA特性†Table 5 TPA characteristics of rice
2.3.2 米饭感官特性 由表6可知,纯大米米饭的形态和口感得分高于黄米米饭,榆黍1号米饭的滋味、香气得分高于大米和榆糜2号米饭;榆糜2号米饭的色泽得分最高,但滋味、口感不及榆黍1号米饭。这是因为粳性品种榆糜2号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高,阻碍了蒸煮过程中水的扩散作用,影响了蒸煮效果,导致榆糜2号米饭硬度较高,黏度较低,质地松散,使口感和滋味评分偏低[19]。榆黍1号的添加会使混米米饭除外观形态变差外,其他指标评分均升高,当其添加量为10%时,混米米饭的总感官评分最高,食用品质最好;而榆糜2号的添加会使混米米饭除香气评分增加外,其他指标评分均下降,混米米饭的总感官评分小于纯大米米饭,榆糜2号混米米饭的感官评分也低于榆黍1号,表明榆糜2号不适宜与大米复配。
表6 米饭感官评分Table 6 Sensory evaluation score of rice
2.3.3 相关性分析 由表7可知,混米米饭的硬度与吸水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即吸水率越高,混米米饭硬度越小,这与混米的直链淀粉含量、米粒吸水特性有关。混米中直链淀粉含量多,其紧密的封闭型螺旋结构利于其形成较强的分子内氢键,导致难与水分子接触,所以米粒间松散且相对较硬[19]。米饭的黏附性与黄米混配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吸水率、透光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米饭的咀嚼性与黄米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碘蓝值和透光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米饭的感官评价与碘蓝值和透光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黄米比例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米饭色值与其他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综上,混米米饭的黏附性、咀嚼性以及感官评分受黄米比例以及吸水率影响,吸水率越高,米饭的硬度、黏附性越小;黄米混配比例越大,米饭的黏附性、咀嚼度越高,但感官评分会下降,即黄米适度比例添加是可行的。米饭的碘蓝值、透光率越高,米饭的咀嚼性越低,但感官评分会提高,这与混米中的直链淀粉含量高低有关,说明适当提高混米直链淀粉含量,有利于提高米饭品质。
表7 米饭理化指标和食用品质相关性分析†Table 7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hysicochemical indexes and edible quality of rice
2.3.4 米饭风味物质 研究[20-21]表明,挥发性物质会受到直链淀粉含量、品种、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直链淀粉是一种长链型聚合物,可与挥发性物质形成络合物,从而提高挥发性物质的含量。目前米饭中已鉴定出100多种风味物质,大部分是一些醛、酮、酸、酯、醇、烷烃以及杂环等化合物,其中醛类物质是米饭中评价米饭香气的主要指标[22]。
由表8可知,纯大米米饭中共鉴定出5种醛类、2种酮类、2种酯类、2种酸类、1种呋喃类和1种苯类,其中醛类和酮类含量较高,总相对含量均为2.12%,酸类和酯类总相对含量分别为1.31%,0.77%,而呋喃类和苯类物质的含量相对较低。榆黍1号混米米饭中增加了6种风味化合物,分别为二苯甲酮(玫瑰香)、乙醛(刺激气味)、乙醇(酒味)、戊醇(水果香)、2-甲基呋喃(醚样气味)、二甲基硫醚(海鲜味);其中醛类和酸类含量较高,总相对含量分别为5.00%,3.22%;其次是酮类和呋喃类,总相对含量分别为1.55%,2.25%,其余物质含量相对较低。榆糜2号混米米饭中增加了8种风味化合物,分别为庚醛(水果香)、甲基叔丁醚(萜烯味)、L-谷氨酸(酸味)、琥珀酸(酸味)、3-戊醇(特殊气味)、已醇(水果香)、甲硫醇(烂菜心味)、戊烷(薄荷香);其中醛类和酸类含量较高,总相对含量分别为3.22%,2.78%,其次是酮类和呋喃类,总相对含量分别为1.07%,0.96%,其余物质含量相对较低。但米饭的关键风味化合物2-乙酰基吡咯啉尚未检出,可能由品种、检测仪器精度等不同因素造成[23]。
表8 米饭中鉴定出的风味化合物†Table 8 Analysis list of flavor compounds identified in rice
黄米中存在的醇类与酚类物质可为黄米米饭提供一定的芳香、花香等良好的香气[24],杂环类物质中的呋喃类成分对米饭香气也有重要作用[25];酮类赋予米饭甜味与微酸;酯类一般没有芳香气味,但对米饭的香气起到强化作用,还可增加米饭饱满温润的口感。综上,黄米的添加增加了大米米饭中的风味化合物种类及含量。
试验表明,大米的蛋白质、粗脂肪及氨基酸含量、氨基酸评分较低,与黄米合理搭配可提高其营养价值。混米米饭的黏附性、咀嚼性与黄米复配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黄米复配比例与感官评分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榆黍1号的添加明显提高了大米米饭的感官评分,且添加量为10%~20%时,混米米饭有较好的质构特性,食用品质好。黄米的添加增加了大米米饭中的风味化合物种类及含量,但蛋白质、淀粉、脂肪组分与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对风味和质地的影响尚未涉及,后续可重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