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丽娟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主要指的是观察和分析特定事物与时空关系的观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使知识更加生动,帮助学生阐明自己的想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时间、人物、事件为出发点构建思维导图,可助力初中学生培养历史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维导图;时空观念;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6—0084—05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学生“了解历史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1]。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时空观念”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时空观念”培养现状和理论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教師备课工作准备不充分,没有对空间和时间进行详细讲述,多数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课本内容,对具体时空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一带而过,使得学生常常以现代人的思维去分析历史问题[2];另一方面,教师教学缺乏新意,学生学习历史纯靠死记硬背,对历史学习兴趣不够,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理解不透彻,难以形成自己的时空观,并且对学习过的知识掌握得不扎实,难以形成长久记忆[3]。鉴于此,本文通过改变不同出发点来构建思维导图,尝试给学生新鲜感和时空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并引导学生以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去发散思维,爱上历史,激活其对历史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真正提升学生“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
1.思维导图概述。思维导图是通过符号、关键词、图像、线条和颜色,遵循一套基本的、简单的、自然的,容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并逐渐建立起一个发散的指定树形图。老师可根据学生大脑的结构特征和运作规则进行教学。通常来说,思维导图的构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左脑的思维能力,包括对历史事件的顺序、逻辑、数字、单词、列表以及右脑的空间、图像、节奏、颜色和想象力,并很容易将大量枯燥的历史信息内容转换成图表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充分加深其对初中历史知识的理解。
2.时空观念概述。时空观念指的是“过去时”,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虽然看起来很独立,事实上都有特定的时间景观,而时空观念则是指将历史事实置于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和理解,促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不断形成历史时空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借助历史年表、历史事件和历史遗址等分析历史阶段的特点进行教学[4]。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只有形成历史时空观,才能在特定的时空中观察和思考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在时空观念提出之前,许多学生习惯于以书面形式记忆大量孤立的历史事实,但随着知识的积累,学生很难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整合,在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后,教师可以以合理的方式讲述故事,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的起源,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深入感受。
1.培养时空观念的必要性。培养初中生历史时空观念就是让学生可以用时空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从全球历史和文明史的角度澄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教师可以在综合前人的基础上,研究时空观念培养的策略,以形成一套具体的教学实践理论。培养时空观念主要是为了适应现代公共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每个人的命运也将紧密相连,这就要求学生将历史现象与事件放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理环境中,以便更准确、客观地了解历史。
2.培养时空观念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教师可以使用导图、图形、视听资料、历史文物、多媒体设备等教具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由于时间是可以将各种历史事件解释的目标,因此,在实际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必须遵循地理概念,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体系,教师可通过时间序列和地理元素将某些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联系起来,不断向学生渗透历史时空观念。学生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对教材中复杂的内容进行分类,找到关键词,画出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提高思考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刺激学生大脑,增加学生的兴奋感,加深记忆,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1.以时间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时空观。思维导图与时空观念的结合可以从教学的不同角度对历史时间脉络进行梳理,一般教学都是从课堂导入来进行的,比如通过视频、音乐、悬疑故事等方式让学生快速从兴奋的课余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而思维导图也可以作为课堂导入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例如,在学习《秦统一中国》这一课时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做课堂导入(如图1)。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将夏朝到战国的朝代时间表展现出来,并预留出两周朝代来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不仅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分别来补充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政治、经济上分别是什么局面,人民群众面临的是什么境况,从而让学生们置身于这样的时空中感同身受地去回答这时的老百姓会有什么心愿,一步步引导他们回答出此时的人民都渴望“和平统一”,从时空的社会环境去理解秦朝的统一将是必然趋势。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增加了师生的互动,还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巩固了历史时序,培养了他们的时空观念。
2.以典型人物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时空观。时空是以人的活动形式存在,而并非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抽象存在。想让学生对某一时空有整体的感观,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让学生“神”临历史现场,“神”入历史人物,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时空环境中,对这一时空有直观的认识,有最接近历史真相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思维导图创设时空情境,将学生带入典型人物所在的时空和社会环境当中,一同体验当时的社会氛围,从而以发展的眼光客观看待问题的发展。例如,在《戊戌变法》的新授课程中,就可以以典型人物康有为来展开课程的学习以及时空观念的培养(如图2)。
19世纪末的中国处于世纪交替、中西交汇的特殊时空,康有为是这一时空环境下的缩影和焦点,他的思想言行必然会带有时空所独具的特点。康有为从小接受儒家教育,而对西学的接触要晚很多,康有为的早年经历是新旧思想杂糅的。但是康有为身处国家危难的特殊时空,甲午战争的当头棒喝让康有为不得不承认西方制度比我们更先进,而不进行变法的结果就是国家将被瓜分豆剖。因此是这个转型的时空成就了最早主张学习西方君宪制度、变法维新的康有为,但是同时他也受限于这一时空,他不敢直接学习西方制度,而需借助孔子权威,借助“三世说”通过六经注我,托古改制来学。随着甲午战败,改革成为必然趋势,康有为在接近政壇中心后因不愿限制自身权力的心理而推荐光绪参考《俄彼得变政记》《日报变政考》来怂恿光绪大张君权。这种通过辅佐明君来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旧式士大夫的做法将传统思想对他的制约表露无遗。借助思维导图可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19世纪末是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世纪之交,是中西交汇杂糅的特殊时空,在这样的转型时空中造就了康有为亦新亦旧、矛盾交织的思想与行动。通过“神”入康有为的人生,学生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全过程,同时也贯彻了“时空观念”的培养要求。
3.以典型历史事件构建思维导图,培养时空观。思维导图有着发散性、多元性等特征,引导学生学习绘制历史时空思维导图和以往的时空观念培养模式比起来会更加有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时空观念培养效率[5]。为了便于教师的因材施教,课标还将时空观念划分了四个水平层次,这同时也体现了在培养时空观念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在掌握了物理时间、短时间这些基础知识之上,学会运用时空观念去分析长时间段里历史的发展过程,学会纵向、横向在对比中看历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对相关时间进行纵向或横向的对比,从而加深学生的时空印象,形成有序的历史知识体系[6]。比如,在进行“鸦片战争”这堂课的讲解时,我们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讲这节课的时候都会侧重讲“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虎门销烟,忽略了根本原因。这就容易给学生们一种错觉——鸦片战争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引起的,没有虎门销烟就不会开战。为了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空情境,找到合理归因,首先可以让学生们自学虎门销烟,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出课前已画好的思维导图(如图3),在学生们自学完成后,再一起进行“鸦片战争”的背景分析,让他们通过思维导图比较中英两国哪国更先进,哪国更有侵略性。在学生们给出答案后,老师再联系世界历史,讲述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急需开拓国际市场。然后让学生们结合《八年级历史地图册》找出在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已经侵略过中国周边的哪些国家,由此可见,英国已将拓展市场的脚步逼近了中国。最后回到中国国情,中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这让英国政府大为恼火,便想使用非常手段对付中国,而随着中英矛盾的日益加遽,英国最终挑起了战争。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在纸上画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时间等分支(如图4),共同将分支的内容研究讨论补充完善,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来进行标注,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增加了学生的能动性、师生的互动性,又将历史环境在对比之下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因有思维导图这种发散性的记录方式,更加深了学生们的印象,可以让学生拥有长久记忆,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思维导图的功能是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中呈现人们的三维思维活动,将历史知识点形成全景视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的使用不仅适用于学生分阶段的课堂学习,也适用于复习课堂知识的内容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在头脑中绘画思维导图,然后让学生准备白纸、黑笔、自来水笔、马克笔等工具进行导图绘制,并让学生统一阅读课本中的一节课,列出相关元素,然后根据这些元素对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识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简洁直观地理解复习内容的整体脉络。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同时,学生必须注意时间点、时间段、历史、地理位置、地理区域等内容[8],从而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
总之,时空观念是一种核心素养,需要循序渐进慢慢培养,不能急于求成。在教学方面需要教师有耐心地进行辅导培养,在基于思维导图对学生历史时空观的培养中,教师应该多举例多引导,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应先培养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培养时空观念的意识与方法,进而让学生能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并学会运用思维导图来看历史时空框架,最终将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能够在主体地位中培养时空观,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理解,提升学生综合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从历史真相中总结规律和经验,以便更好地展望未来。
[1]彭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教学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7(14):162-164.
[2]徐良.初中生时空观念培育:问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08):33-36.
[3]谭红亮,丁光辉.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尝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4):40-41.
[4]徐良.初中生时空观念培育:问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08):33-36.
[5]徐元益.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2019(08):159-159.
[6]罗丹.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数学课复习效率[J].中学教学参考,2020(06):66-67.
[7]张晓云.如何巧用思维导图提升中考名著阅读复习效率——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J].考试周刊,2020(84):112-113.
[8]许荣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时空观念培养策略[J].神州(上旬刊),2020(07):246-253.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