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平
加强水质管理
透明度控制:河蟹养殖前期,水体透明度一般控制在30~40cm,以不能见池底为原则,避免因透明度过大而造成青苔在底部快速生长。高温季节,透明度应控制在60cm以上,有利于遏制水温的快速上升。养殖后期,透明度应控制在80cm以上。若透明度过大,可通过施用生物肥料进行调节。
加注新水和换水:当水体透明度下降、水色变浓时要及时换水。特别是高温期间,高温、雨水容易导致池塘水质变化较大,应注意防范。通常情况下,5~7天注水1次,10~15天换水1次,换水量10%~20%。换水应避开河蟹蜕壳高峰期,以免影响其正常蜕壳。部分池塘因外源水质较差可以采用水质改良剂和底质改良剂,具体用法用量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书。
水位控制:池塘水位按照“前浅、中深、后稳”的原则进行调控,3~5月水深掌握在0.5~0.6m,6~8月控制在1.5m及以上,9~10月稳定在1m左右。高温季节适当加深水位,以防水温过高影响河蟹蜕壳及生长。
泼洒生石灰:河蟹养殖池塘须定期泼洒生石灰,既可中和高蛋白饲料腐败变质后的弱酸性,调节pH值在7.5以上,又可为河蟹生长提供足够的钙源。生石灰每20~25天使用1次,每亩水面水深1m用量10kg左右。
水质调控与改良:换水不便时和高温季节应适当使用微生态制剂和底质改良剂,对水质进行改良。该方法可有效预防河蟹细菌性肠炎等疾病的发生。微生态制剂和底质改良剂每15~20天施用1次,每亩用量3~5kg,拌土底施或用水稀释全池泼洒。高温季节应避免使用含氯消毒剂,改用溴制剂或碘制剂,消毒剂使用应避开河蟹蜕壳高峰期。
加强水草管理
河蟹养殖池塘水草覆盖率一般控制在50%~70%。水草密度过低,对水质调控的能力差,水质易过肥;水草过多过密,封盖水面时,不仅容易造成水体流动性变差,导致溶氧降低,还会造成河蟹活动受限影响摄食。水草种植过程中既可以一种水草为主,其他水草为辅,也可多种水草不分主次同时种植。目前河蟹养殖过程中的水草种类主要有轮叶黑藻、伊乐藻及苦草,3种水草均为沉水性水生植物。池塘内种植的沉水植物区可用网片分隔栏围,保护水草萌发,种植面积占池塘面积的1/3左右。由于伊乐藻不耐高温,高温季节露出水面的伊乐藻容易被灼伤,造成水草死亡败水质,引起疾病发生。因此,高温季节要提前割去过长的伊乐藻,保持藻体距水面30cm,并及时割除过多过密的水草,为河蟹正常生长释放更多空间。河蟹养殖过程中所用浮水性水生植物一般为水花生,水花生适应性强,河蟹不喜食用。当河蟹池中已有上述3种水草并且长势良好时,一般无需再移栽水花生,只有当蟹池中没有水草才考虑移栽适量水花生。栽种水花生通常将覆盖率控制在10%~20%为宜,移栽后要防止其疯长覆盖全池所带来的其他负面影响。
加强饲养管理
科学的营养管理是保证河蟹健康生长的基础条件,也是预防河蟹细菌性肠炎的关键,通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河蟹的营养需求:保持池塘中水草、螺蛳等基础饲料的含量,确保河蟹有额外饵料补充。养殖户可在每个养殖年前进行螺蛳的投放,并定期杀灭池塘中其他以螺蛳为食的生物。另外,高溫季节需定期清除过于茂盛的水草,以防止河蟹无法寻找食物以及提高水体溶氧等。
河蟹对蛋白质的需求高。因此,河蟹养殖期间要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以植物性饲料为辅。以冰鲜鱼等作动物饵料、大豆玉米等为植物饵料时,植物饵料占比不超过总投饵的1/3;或直接选用配合饲料投喂。同时,总投饵量(g)与河蟹重量(kg)的比值建议不低于85。
饲料的制作:河蟹利用鳌足将饲料送入咀嚼器中磨碎,因此在饲料加工中,原料粉碎程度越细越有利于提高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此外,由于池塘养殖面积较大,河蟹往往无法及时寻找到食物,因此,要求饲料在水中溶散时间必须在2小时以上,以保证河蟹能够正常摄食。
为提高河蟹寻找食物的效率,可在饲料中加入诱食剂;为防止饲料油脂氧化,也可向其中加入抗氧化剂等。
饲料的储存:仓库建造时应注意通风干燥,避免虫害影响,从而防止饲料在储存过程中出现腐败问题。养殖场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饲料储存量,维持半个月投喂量的饲料储备即可。定期检查饲料的质量,防止投喂霉烂饲料。切勿为了降低成本而将霉变的饲料投进池塘,从而影响水质,造成河蟹健康状态下降,增加细菌性肠炎发病风险。
饲料的投喂:加强管理,注意固定路线和时间均匀投喂,定期检查河蟹吃食情况。
由于河蟹养殖区每年会经历梅雨、台风等长时间下雨的季节,造成池塘水浑浊、溶解氧下降的状态,需通过测量水体透明度、溶氧、pH值等指标监测水质以决定投喂量。此外,这一时期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益生菌或多肽、多糖等,增强河蟹免疫力;亦可提高精料比例,从而保证该时期河蟹营养充足。
建议在养殖塘中设立食台,食台(个)与池塘面积(m2)的比例约1∶3,食台以设立在投食路线四周为宜。日常需观察池塘内食台的吃料情况,不同规格的河蟹、不同的养殖季节、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环境条件等,河蟹的摄食率均会有所不同。养殖户需根据食台吃料情况调节投喂量,从而保证河蟹免于遭受营养缺乏的状态。
总的来讲,在新鲜无腐且营养足够的饲料投喂下,基本能够满足河蟹应对自身生长以及抵抗外界应激的需要,从而降低细菌性肠炎发生的可能性。
药物预防措施
外用药:泼洒聚维酮碘或季铵盐络合碘,每10天泼洒1次,可交替使用,剂量按商品药物上的说明书操作。
免疫促进剂:对于没有发病的河蟹,饲料中添加免疫促进剂进行预防,如酵母多糖、黄芪多糖、β-葡聚糖、壳聚糖、多种维生素等,使用剂量参考商品药物的说明书,每15天可以连续投喂4~6天,以提高河蟹的抗病力。
内服药物:每15天可以用中草药(如板蓝根、大黄、鱼腥草混合制剂,等比例分配药量)进行预防。中药需要煮水拌饲料投喂,剂量按每千克河蟹体重使用0.6~0.8g,连续投喂4~5天。如果事先将中草药粉碎混匀,在临用前用开水浸泡20~30分钟,然后连同药物粉末一起拌饲料投喂,效果更佳。
具体治疗措施
外用药物:池塘消毒可以采用杀灭细菌的方法进行,以碘制剂最为理想,如聚维酮碘、季铵盐络合碘等,两者可交替使用。使用方法是连续泼洒2~3次,每间隔1天泼洒1次。使用剂量参考商品药物说明书上的剂量要求,施用时注意避光。
内服药物:对于发病池塘可以采用口服途径投喂抗细菌中草药进行综合治疗;也可内服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等国标渔药,剂量遵照商品药物说明书,每天1次,连续3~5天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