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明
摘 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应受教科书内容的限制,教师应开阔教学视野,积极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教学当中,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个人理想教育与红色教育。在本文中,笔者详细阐述了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应用地方红色资源的作用,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活动三方面切入,给出了几点具体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红色资源 思想品德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7.033
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就需要重视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其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然而,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小学没有利用好地方红色资源,照本宣科,没有为小学生树立“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新形势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提升对红色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将地方的红色资源引入课程中,为课程的教学注入红色血液。
一、地方红色资源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技术等领域发展速度飞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却出现了个人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现阶段的小学生对电子游戏如数家珍,却对我国老一辈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了解不足。究其原因,在于地方小學对革命传统文化的教育程度不够,导致小学生相关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基础文化素养,自然会影响个人理想信念。将地方的红色资源应用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可以丰富课程教育内涵,加深小学生对我国红色文化的了解。
一方面,从物质资源入手,组织参观革命博物馆、参观红色革命遗址、观看革命历史图片(纪录片),在以上过程中讲解革命知识,使其掌握基本的革命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从精神资源入手,通过讲解革命先辈在艰难环境下不屈奋斗、在反动分子残忍迫害下坚持革命的英勇事迹,让其学习革命先辈英勇不屈、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红色精神。将红色物质资源与红色精神资源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了解更多革命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观念,使其能够坚定政治立场,坚定不移地拥护党和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发挥地方红色资源思想品德教育作用的具体策略
(一)整合教材内容,挖掘教材红色资源
小学思想品德教科书中包含很多关于红色文化的教育内容,但教师经常忽略这些内容,导致教学并不深入。教材是课程教学的根本,教师要将红色资源与现有的教材内容相整合,以课程主题为教学线索,合理地将红色资源融入教学模块中,实现对红色教育的渗透。通过深入挖掘课程的红色教学资源,融入拓展教学素材等多种方式,对具体内容展开讲解,充分发挥教材内红色知识的具体教学作用。
比如,在《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活动园”的具体教学内容为依据,对本土的红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我们的家乡是怎样的?”“我们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我们的家乡衣食住行有什么特点?”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现阶段家乡的物质生活、过去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家乡的物质生活,引导其了解家乡的地理文化,使其意识到家乡对西北地区革命作出的积极贡献。接着,教师介绍“更喜岷山千里雪”一诗中关于长征路过岷县的故事,介绍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故事,介绍甘肃建成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化工基地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家乡各族人民在艰苦物质条件下持之以恒、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光辉革命历程。讲解完故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加深其对故事的感悟:“我们的家乡有着怎样的文化?”“我们家乡的人有怎样的精神?”
整合教材与课外拓展材料,使其了解家乡红色革命文化,自小树立“接过家乡革命接力棒”的观念,使其为“维护国家主权”“保护人民权利”而努力奋斗。
(二)积极进行拓展教学,丰富红色教育内涵
过分依赖教科书会造成教学的局限性,影响红色教育的效果。在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普及下,教师要利用好互联网、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通过网上冲浪、制作课件等方式补充教学内容。在讲解本课知识点时,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家乡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通过故事教学、榜样教学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高度。
在讲解《这些东西哪里来》一课时,教师对“工业产品是由谁创造的”这一问题展开拓展,播放“叙利亚难民”“IS恐怖主义”等资料,并提出问题:“21世纪为何那里仍战争不断?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是由谁创造的?”在学生深思的过程中,教师播放提前收集的关于地方革命前辈的人物事迹,通过拓展资料引导学生主动追忆家乡的革命前辈,比如革命烈士张振生、乔映淮、王孝锡等。接着,教师出示诗词“慷慨歌太平,从容赴楚囚,暴刀逞一快,何惜少年头”,让其感受家乡革命先烈悍不畏死、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家乡革命先烈的贡献,使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敬畏、感恩之心。
围绕主题拓展红色教学资料,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升华主旨,使学生主动探索家乡中对中国革命、中国发展有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的先进事迹,从而达到融入地方红色资源、丰富课程红色教育内涵的教学目标。
(三)组织多元教学活动,升华红色认知情感
1.组织文艺活动,激发红色革命意识
红色教育切忌照本宣科,否则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影响其学习效果。教师要把握住当前小学生的天性,根据其兴趣爱好,组织多元化的文艺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红色资源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红色革命意识。根据不同课程、不同主题组织歌唱活动、角色扮演活动、朗诵活动、绘画活动等,在艺术表现的过程中实现对红色革命情感的共鸣。
在结束《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的单元教学后,教师以“发扬家乡红色文化”为主题组织文艺活动,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参与文艺展示。对于擅长诗朗诵的学生,鼓励其在活动中有感情地朗诵《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著名诗词,让其在朗诵过程中感受红军历经艰辛、夺冠杀敌的战斗历程;对于擅长歌唱的学生,鼓励其学唱《到陕北去》《大豆谣》《军民大生产》《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等红色经典歌曲,使其感受革命年代家乡人民革命奋斗的意志力和军民一家亲的美好氛围。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进一步增强其对红色文艺活动的感受。
借助文化超时空的巨大力量,将学生带回革命年代的家乡,使其在朗诵、歌唱、表演、绘画、写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家乡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从而与革命年代的前辈产生情感共鸣,增强自身的红色革命意识。
2.组织实践活动,增强红色学习感悟
积极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增强学生的红色学习感悟很有帮助。教师要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为线索,以提高红色教育深度为目标,确定好活动主题、活动框架和活动实施步骤,在活动中渗透地方红色资源。充分利用好课上时间,组织“我手写我心”“辨明真知”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地方革命奋斗经历的了解;积极在课余时间组织参观活动、扫墓活动,在亲临场所的过程中加深其对本土红色资源的认知。
在《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一课的教学中,以我国古代在医药学、农学、天文学取得的科技成就为主题,组织“走近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实践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通过书籍、报刊、互联网收集关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相关知识,加深其对酒泉基地“担任首颗卫星发射任务”“首次载人任务”等红色历史的了解。其次,让学生围绕“为什么要选择深处内陆、周围都是荒漠的酒泉作为发射中心”“你了解我国卫星技术发展的历史么”等问题进行探究,使其主动对我国“东方红一号”“长征一号”“神州系列飞船”“嫦娥奔月计划”等技术发展历史进行探究,明确北斗系统工程的发展对我国的重要战略意义。最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上进行汇报,使其在师生互动、组间互动的过程中感悟家乡为祖国发展作出的贡献,以及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做出的努力。
3.组织观影活动,培养坚定理想信念
为进一步增强红色教育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教师可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组织观影活动,通过观看影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观影中感动,在感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教师要选择符合教育要求的红色影片,引导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感受电影主人公追随理想、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革命奋斗历程,使其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树立崇高伟大的理想信念。
以《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学习“修建青藏公路”“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等内容时,教师组织观看教育影片《铁人王进喜》,让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了解王进喜“住‘干打垒’”“吃窝头和咸菜”“打第一口井时带领工人破冰取水保开钻”“打第二口井用身体跳进泥浆池搅拌”等系列事迹。看完影片后,教师在课上组织讨论:“是什么让他以血肉之躯跳进泥浆里制服井喷?”“我们要学习他的什么精神?”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探究王进喜为结束“洋油”时代顽强拼搏的初心,学习铁人王进喜敢想敢干、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之后,教师结合影片为学生渗透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鼓舞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观念,使其为建设美好家乡、建设美好祖国努力学习,不断奋斗。
将红色影片的主人公樹立为榜样,通过组织课上讨论、组织写观后感、写人物有感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红色思想、学习红色精神、树立红色奋斗理想,使其能够坚定信念,为实现抱负不断努力奋斗。
(四)创新课上教学方法,增强红色教育效果
传统的红色教育方法多为口头讲述,无法带给学生多元的学习体验,导致课上教学效果不理想。要进一步推进地方红色教学资源与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就需要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采用情境教学、游戏教学、互动教学、任务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构建趣味、生动的教学课堂,在课上与学生积极就某一问题或某一现象展开互动讨论,为其搭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互动探究的生本学习平台,使其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红色资源的深刻思想,吸收红色资源的巨大力量。
在讲解《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在课上播放1997年7月1日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升起的纪录片影像,并创设探究情境:“为什么很多观众在看到国旗升起时热泪盈眶?”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为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耻辱,人民在祖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承受的巨大痛苦。接着,布置小组探究任务:“我们家乡的先辈为了复兴中国都做了什么事情?”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翻看教科书、查阅相关文献,讨论“西北地区最早建立中共组织”“甘肃人民为北伐战役作出的贡献”“建立南梁抗日根据地”等事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乡先辈救国图存、前赴后继、宁死不屈抵抗侵略者的理解。任务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讨论内容进行总结:“为什么欧洲列强、日本要来打我们?”使学生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明确“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的含义,认清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本质,增强自身维护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推动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报告的过程中主动研究地方红色资源,帮助其建立思想品德课程与红色资源的联系,增强教育效果。
(五)阅读现代热点新闻,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将正能量的现代社会热点新闻引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当中,对于传承和弘扬地方红色革命精神有着积极意义。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时机,适时引入能够体现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新闻,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探究,使其在学习、理解案例内容的过程中挖掘红色资源的内在意蕴,感受其育人功能,养成良好的爱国情怀和报国意志,并将信念融入学习与生活当中。
以《我参与 我奉献》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将本地“新时代·新长征|甘肃会宁:红色文化融入‘新发展’”“关爱弱势群体,情暖千家万户——甘肃省红十字会”“甘肃陇西:一抹志愿红,抗疫线上的温暖色”等新闻引入课堂,并提出问题:“红堡子村王东良大爷保存的‘红色记忆’是什么?”“甘肃红十字会的春节慰问体现了什么?”“是什么让志愿者甘愿参加到又苦又累的‘抗疫’战线上的?”用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感悟新时代甘肃人默默奉献、敢于拼搏、敢于抗争的红色精神。之后,对分析的内容进行拓展,在课上引入“铁人王进喜:用生命践行誓言”“与黄沙的较量——甘肃防沙治沙在行动”等新闻,让学生感悟“铁人精神”“庄浪梯田精神”“防沙治沙精神”“会宁教育精神”等红色精神。在阅读近现代、当代新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家乡人民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使其了解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家乡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实干事迹。利用好地方新闻这一红色资源,在驻足回顾、展望发展的过程中,让学生认清自己应肩负的历史责任,使其自觉传承地方红色革命精神,为美好的未来努力拼搏。
综上所述,推动地方红色资源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对于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做好地方资源的整合管理工作,让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为丰富红色教育的内涵、增强小学生红色认知情感、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奠定基础。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红色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