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

2022-05-01 13:15邵旦红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传统活动文化

邵旦红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实践而生,必然由实践来传承和发展,两者的结合,在精神层面、生活层面、实践层面有着内在的学理逻辑。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使得传统文化的学习得到极大延伸,有利于青少年在真实的学习、生活和情感表达中得到文化浸润。本文根据我校多年的实践操作,从“以生为本、以校先导、以事求是”三个层面进行梳理、探讨,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路径更明晰、可控、长效。

关键词:传统文化 综合实践 融入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7.031

2017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确立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要甄选教师、学生、资源三者相互适应的内容资源,要以“具身化的课程观”去设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一、以生为本,确立主题活动的方向

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的设计,需要以基本的学情为依据,应先有学生,而不是先决定教师能教什么和做什么、先决定学生学什么和练什么。

1.结合年龄特点与知识储备,架构主题设计整体框架

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的差异性表现,决定了主题设计方向的层次差别,需要考虑设计的差异性。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主题框架的架构,需要从学生自我出发,与生活实际、社会周边和文化结构综合考虑。

在低年龄学段,活动主题设计方向应着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与身边易懂常见的现象、事物相联系,重在体验;中年龄学段,应关注活动主题与自然和显性的社会现象相结合,重在体会;高年龄阶段,活动主题的设计方向要具有整合性,应与学科知识联动,重在体悟,直至形成意义学习。

主题框架设计是前瞻性的工作,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有意识地延伸其实施的半径。主题设计中,要将学校主题教育辐射到家庭、社区、基地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形成整体网络,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才能得到持续熏陶,在体验性学习的基础上,上升为意义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2.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动手能力

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充分建立学情档案的基础。其实学生之间不仅存在年龄中的差异,还存在着个体之间的性格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学生的原生家庭差异所塑造的,教师应该充分预期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实际操作问题。比如在组织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探究活动是常用的环节,那么在分组时,教师要考虑落实良好的探究和讨论所需的人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性格进行充分了解,如果将善于交流的学生分于一组,或者将过于内向的学生集中于一组,都会造成活动中出现极端现象,不仅不利于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学习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甚至可能会对学生“三观”的建立和自信心造成负面影响。

了解学生动手能力,规避“眼高手低”的倾向。我国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创意物化”环节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如在诚信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对“我理想中的小杆秤”进行研究,学生对“杆秤”的由来、发展、内涵和实际生活中的诚信挑战等环节的认知有感悟,各个小组都能达成价值体认的目标。但在创意物化的制作环节上,往往会被动手能力卡了脖子,学生建立具身体验的过程大打折扣,影响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对各小组学生的基础动手能力要有充分且正确的预期,以恰当的组合帮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理解,提高应用能力,使其维持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根据生活经验,关注时空跨度大的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传统文化主题的选择要注重长效性,以持续性强的传统文化主题为核心,关注“四季轮换中的一条路”“传统节日中的一条路”。

关注节气轮换,鼓励学生持续参与主题活动。四季轮换中蕴含着丰富的主题内容,对于中低年级段学生来说更有带入感,容易激发其兴趣,也是学生能持续参与主题活动的前提。比如,每个双休日、节假日过后,学生之间总是有很多话题交流,教师要善于捕捉其中的关注点,经过梳理和归纳,分析有价值的主题方向。如让学生留意“二十四节气”中吃的学问、气象特色、农事活动、传统习俗、家人表现等,通过“四季轮换中的一条路”让学生理解“中国第五大发明”的文化内涵。

关注传统节日,建立学生自主申报、研究主题的制度。高年级学生自主意识已远远高于低年级的学生,经过几个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对活动的规律与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为个性化的研究和选题提供了条件。因此要为学生自主申报主题、研究主题拓展空间,维持其兴趣。事实证明,高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开始出现分化,同样一个内容,关注的点却各不相同。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多途径地“引燃”关注点。如传统节日产生的背景、习俗、人文等,从不同的点去分组申报、深入研究、汇报交流,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生活。

4.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支撑学生持续探究的动力

实践发现,主题选择传统节日、节气轮换包含的主题是学生的普遍兴趣,但时空宽泛且内容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个性兴趣的主题研究有较大的束缚。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的优秀传统文化远不止这些,且关注点与个性兴趣、能力储备有很大的关联性。要从学生认识事物、展开活动表现出的倾向性予以关注、转移和利用。如在组织学生开展“地方文化寻根”的大主题下,打开对地方建筑特色、美食文化、傳统技艺的对话和体验空间,尊重不同的个性兴趣,通过熟悉的场景和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对地域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实现,形成“个性兴趣中的一条路”。

二、以校先导,提升学生驾驭传统文化主题学习的能力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最终体现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取向”上。教师在设计和指导主题活动时要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高度,在学校传统活动、德育活动、社团活动中淬炼学生的实践操作,完成学生能力的提升。

1.构建精神环境和物理环境,塑造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学校在组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之前,应该塑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和物理环境,通过环境的构建来塑造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这样能显著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能有效促进学生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要充分利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力量,所以学校构建良好的精神环境和物理环境,能有效促进学生提高学习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效率和水平。

首先就是构建良好的精神环境,学校在落实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之前,学校应该构建校园文化墙和班级文化墙,比如学校的校园文化墙可以每个月重设一次主题,在学校的校园文化主题墙中张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图片,或者是重点描写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内容。通过这种形式塑造良好的校园物理环境。同时,学校应该重视对班级文化墙的检查,教师选定一定的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作为班级文化墙的主题,同时布置学生使用小报、海报、手抄报等形式对班级文化主题墙进行设计。这样能在学生制作小报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寻找资料等形式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落实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其次就是构建良好的物理环境。学校和班级管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积极落实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演唱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活动等,通过这种方法的落实,为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这样在学校组织学生落实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时,就能有效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体验感,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步。

2.合理组建活动小组,培养团队协作技能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整合学校各项传统文化活动时,引导学生做好团队组建工作、主题设计工作,是达成学生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目标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对分工进行切实指导,做好引导和思想工作,促使组与组之间保持同质,避免“不受欢迎”的学生受到排斥,确保小组内成员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活动。参与小组活动是,要明确团队成员的意愿和主题研究的需要,这是活动分组的先决条件,保证分工的合理性是充分发挥每个成员聪明才智的有力保障。在实际构建小组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成员自荐和教师调整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爱好进行小组组建,在组建之后,每个学生都应该由教师评估在小组中发挥的作用。如果一个小组中的学生担任的工作相对较少,但是相同任务布置的学生数量过多,教师应该对小组内部成员进行调整,保证小组能完成实际的研究任务。

3.深入主题活动设计过程,形成自主学习的具身经验

学校德育活动内容丰实,蕴含大量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去组织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活动,尤其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更容易形成具身经验。

例如,学校的“道德讲堂”,是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共有内容,可以应用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理念进行设计。要打破一直以来教师设计、学生被动参与的怪圈,在正确引导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之余,给予学生空间,使其在内容选择上、形式呈现上、组织方法上有自己的思考与决策。通过活动项目的选择、方案的设计、报名实施及整个过程的实践运作,形成学生“学习轨迹和经历”,为更高级别的能力提升打好基础。

4.融入社团活动渠道,历练驾驭主题活动的能力

传统文化主题研究融入社团活动,可使“生生互动”的效果更好、研究内容更深入、研究时间更持续,这是由社团内学生年龄结构的交叉性、研究的内容趋向一致性、研究时间的持续性决定的,是提升学生驾驭主题活动能力的一个落脚点。

第一,组织学生成立如茶艺社、书法社、民间手工技艺社、民间艺术社等,提供专业的主题设计指导工作。通过讨论、归纳每一个传统文化主题项目实践的内容与安排,确保研究的持续性,甚至覆盖整个学期。利用社团内成员年龄结构的差异性,按各自能力范围进行分工合作,逐步形成成员之间互助协作的“微循环”系统,提升其策划能力和实施能力。

第二,社团活动中能力的提升,最终要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历练,尤其要与社区活动和周边资源相结合,应用主题活动的方法。例如,将历史文化作为主题研究的主线,制定好活动方案之余,要重点设计活动任务卡,定期组织学生寻访家乡的历史文化遗迹,实地考察家乡著名的人文故事,寻访地方文化遗产传承人,走入民俗活动的现场等。

三、以事求是,选择主题活动的“增值评价”

在评价目标的指引下,要注重评价具体环节的效能。强调小组内成员“实质性工作”的增值空间,避免“最佳小组”的评选,将“以事论是”具体落实到“沟通畅通组”“资料完整组”“展示活力组”等指导性、方向性的增值评价中,使学生产生更优化、更积极的心态,推动传统文化主题实践的扎实开展。

活动之初,对组建研究小组的前置性工作进行评价。通过小组成员的自我介绍、陈述加入团队的原因、希望自己承担的角色、推选或竞选组长的过程等外显表现,以学生间是否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认可为评价基准,重在团队精神的打造。

活動之中,通过对每个研究小组提出的方案规划、撰写、申报、论证、修改的过程给予专业指导,以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和文书规范为标准作出评价。如开题报告中研究的背景、成员的分工、时间的分配等是否翔实和充分预估,体现研究的规范。

随着学生进入实质性的研究阶段,要对主题研究过程的把握和深入程度进行管理。一方面,要根据研究计划,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问、实验等,做到调查有据,活动有感,参考有源,组织规范。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已掌握的部分资料,进行汇报交流,由组长或者成员汇报目前的研究进展,以学生积累资料的完整度、查找的问题和不足的方式方法进行评价,培养认真细致的研究规划能力和实事求是探索精神。

总之,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本身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与文化之间对话的过程,其本质在于学生与他人、社会、自然的相融。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应用好综合实践特有的课程理念,聚焦优秀传统文化的“骨骼”,做好书本与实践、本地与外地、线上与线下的资源整合,达成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积累,使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在实践层面相关联、生活层面相结合、精神层面相共鸣,使其价值熔铸于血脉之中,确立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从立新《新课程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2] 张永飞《具身化的课程——基于具身认知的课程观建设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

[3] 潘庆玉《基于身体认知的教学微设计研究》,《当代教育学》2012年第14期。

[4] 郑杰《为了学习的合作》,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

[5] 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6] 刘颖《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基础教育论坛》2017年第6期。

[7] 刘伟《关于当今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研究》,《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9期。

[8]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猜你喜欢
传统活动文化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