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成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进入学习阶段的重要时期,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学生受到相应的启发,对于之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传统文化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对相关内容引起兴趣,并产生一定的思考,这方面需要教师进行重点研究,以此使学生积极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本文重点提出提升受教育者传统意识形态认知的策略,探索在小学教育中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教育 传统文化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7.013
讲好中国故事以及传承中华文化是当代学生的重要使命。而优秀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学校的力量,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积极的宣传和介绍,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相应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对于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学生从中受到相应的鼓舞,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提升民族自信心,有利于帮助学生形式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渐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合理运用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优势,进而进行积极的学习和发展。
一、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崇尚利益、弘扬道德的国家。事实上,放眼古今中外,还未有哪个国家、民族真正保留极其丰富的历史底蕴与传统文化体系,而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就是个例外。无论是老祖宗所留下的“四书五经”,还是现代教育所推崇的素质教育发展,其中的德育文化十分丰富,在基础教育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就目前阶段来看,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教育普遍忽略了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家长、教师甚至以成绩来看待学生,成绩成为学生们学习能力的直观体现,追求成绩也成为学生们的唯一任务。这种现象并不利于发展素质教育,也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因为很少有家长真正关心孩子们的思想品德状况,现如今的小学教育对传统文化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因此,必须要在小学阶段改变这些现象的弊端,能够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础要求做起,务必重视学生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
二、在小学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尊重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对传统文化思考学习的兴趣
1.唱诗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重点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快乐,这样对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小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对相关事物有着一定的好奇心,所以,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以及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使学生逐渐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渗透传统文化思想,并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自身的作用。关于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具体过程,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和学生进行积极互动,使学生逐渐对中华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逐渐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在课堂中需要运用不同形式使学生学习知识内容,不仅使学生进行简单的朗诵,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形式,逐渐引起学生对该教学内容的思考。比如,在教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改编为歌曲的形式进行教学,并且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作词,使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解释和拓展,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知识内容。所以,教师需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根据学生之间的相关情况进行充分的学习。学生在对歌曲感兴趣的同时,教师可以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编,在改编的同时,教师需要重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入,逐渐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科普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一些教育意义较为深刻的视频很可能未能对学生起到教育意义,因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传统文化故事为主,利用廣大学生喜爱的动画形式进行文化故事普及,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了解到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另外,讲故事的教育形式能够让文化知识、概念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文化故事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制定科学的计划。学生在小学阶段身心发育较快,教师在进行故事教育时应该遵循学生的年龄和心智发育特点,制定分级故事教育目标。例如让一、二年级学生学习磨杵成针、孔融让梨、卧薪尝胆等故事,培养其坚持不懈、团结友爱、责任担当等优秀品质,让三、四年级学生学习苏武牧羊、桃园结义等故事,为学生讲解历史文化故事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友善等核心素养,让五、六年级学生学习《少年中国说》以及其他文学读本。总之,在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渗透的同时,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提升教育质量。
3.利用绘画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生的思维较为跳脱,想法千奇百怪,学生们喜欢运用绘画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传统文化与绘画相结合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绘画艺术,在当前小学教育中利用绘画将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其中,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在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美术素养。
传统文化在小学绘画教育中的渗透可以从以下两点展开:第一,学生自主进行相关传统文化故事的绘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故事之后,让其进行自主创作,引导学生将自己对该文化内涵的理解用可见的形式展示出来,例如凿壁借光,教师在讲解西汉匡衡艰苦求学的故事后,让学生对自己想象中的故事情境进行绘制,强化学生对该故事的理解。第二,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一些传统水墨画,带领学生感受画作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对画中所展示的内容进行解读,并向学生科普画作背后的历史故事,从而使学生在艺术教育中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多措并举,完善小学传统文化培育体系
1.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关于传统文化思想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教师需要起到一定的带领作用,使学生能够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师而言,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在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过程中培养相应的情感,逐渐使传统文化意识融入教学工作中,从而不断提升教学工作的热情。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提升和积极融入,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融入,并且在教学中流露出对传统文化欣赏的情感,也会自然感染到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文化较为丰富和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教师需要在教学之前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研究,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感受到传统文化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选择适合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教材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较为多样,是一项多功能、全方位的文化体系,对现今学生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涉及的范围较为具体和广泛,充分体现在我国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中,在所有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基本上都包含传统意识形态。现在有个突出的问题,传统文化在各个学科内容中虽然都有所涉及,但却并不能占据主要位置,致使许多学生即使学习过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也容易和学到的其他形式搞混,处在模糊不清的学习状态中,这显然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想要得到的结果。这就和某些被边缘化的学科一样,经历了如此之久的变迁,中华传统文化怎么会没有自己的体系,这样将内容和其他教学形式拆开、杂糅、填充的传统文化教学,是没有办法深入受教育者内心的。可见,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在遇到当下文化渗透和青年人文化迷失的情形时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传播传统文化的模式,以及对传统文化做相对系统的梳理,理清其存在的特点,而不是任其在各门学科中被边缘化,逐步失去其自己的特色。试想如果教育工作者本身都没有理清传统文化的深厚内容,只是停留在机械形式的传播中,那么又该如何教育学生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对其产生热爱之情呢?
(三)形成合力,为学生创造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1.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引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融入,对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小学生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思考能力在不断成长,记忆水平也处在人生的最高峰,所以在这一时期对学生教育内容的策划就显得更加重要,加强受教育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积极进行传承和发扬,对我国文化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必须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需要学校逐渐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这一方面需要学校领导者以及教育部门进行一定的支持和引导,使学校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中做出应有的贡献。传统文化在不同的环境中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感染和教导。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积极组织传统文化培养的主题活动,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从而真正做到继承和传统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2.实现家校互动,开拓文化育人阵地
现阶段,学校越来越重视亲屬培育与学校培育共同开展的作用,其中家校培育是最重要的内容,同样需要指明的是,我们常常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个人成长的作用,往往只是停留在对孩子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上,对孩子个人的精神影响甚微,这一代的父母更是将一切知识教育性质的培养归为学校应该负责的内容,全然不会参与孩子的精神建设上,然而忽视对孩子的精神建设带来是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尤其是在受教育者身处幼龄,亲属是理解社会形态、了解社会形态的唯一窗口,亲属的培育无形中影响着他们最原始的“三观”的形成。为使传统文化教育能有良好的开端和基础,促使小孩完整认知传统意识形态,亲属培育的质量必须得以保证。学校培育是亲属培育的延伸和发展,使得培育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小学教育中的受教育者的整个思考学习场域主要在学校和亲属,所以要实现良好的家校互动,各自发挥优势、各司其职,从阵地上保障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施行。让小学生理解历史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必要的,学校需要做的就是采用系统的教学方式,而家庭的教育可以有更多的方法,教育孩子懂得尊重本土文化,热爱这片土地下生生不息的文化,使孩子在这个去中心化的世界里既有对自身家乡传统的坚定信念,又能开放包容外来的文化。
3.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小学阶段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学生人格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和吸收传统文化的内涵,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能够很好地营造校园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也能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从以下两点展开:第一,开展经典古诗文朗读活动。学校可以根据教学安排和学生的需求,组织学生参加古诗文专题朗读活动,小学生古诗文的学习范围有限,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为标准,制定合理的朗读内容,如《三字经》《百家姓》等。在活动开展期间,学生在教师长期的训练中能够逐渐掌握古诗文的内在含义,能够带有情感地进行朗读,同时这种竞赛式的文化活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更有利于学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提升其综合素养。第二,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我国传统文化节日众多,为了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例如,在清明节时,教师可以组织班内学生进行知识竞赛活动,带领学生认识清明节,科普相关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以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清明节知识答题竞赛,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另外,除了校内传统节日活动,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校外活动,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墓园进行扫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先烈们不惧生死的英雄气概,让学生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并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榜样,这样能使学生在接受传统节日熏陶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需求,无论是在过去或者是在未来,我们都需要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思想。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受教育者的意识形态认知极为关键。教育部门和各学校需要逐渐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发展我国优秀文化思想。
参考文献:
[1] 高波涛《浅谈优秀传统意识形态在初级培育阶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新教学研究》2019年第1期。
[2] 魏祥银《优秀传统意识形态在初级培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读写算(教育者版):素质培育论坛》2018年第45期。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在小学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