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桢
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清末有名的一位传教士——林乐知,通过他来探究清末西学东渐对于清末著作权的影响。
首先介绍一下林乐知。林乐知是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基督教会传教士,在英年之时奉教会之命远赴中国,肩负在他乡传播基督宗教文化、宣扬教会思想的重任,并在此度过自己的大半生。他以双重文化身份,亲历历史悠久的中国和发达进步的美国两种不同的文化,集传教士、翻译家、教育家和报人于一身。郑观应说他“衡论中国利弊如数掌上螺纹”,对西学东渐、中学西传、沟通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中国近代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刚刚讨论的是以他为题目进行演讲的原因,接下来,我将细致地谈一谈他为什么会对清末著作权法制产生影响。
首先,我讲讲林乐知的成长故事,林乐知并不是出生时就信仰基督教。林乐知出生于1836年美国的佐治亚州,当时的美国南方正经历着一场变革,新闻报业开始兴起。19世纪50年代,美国南方的报刊发行量比以往增加一倍,报道内容除了地方新闻外,还存在大量而翔实地报道议会议题、外国新闻和以政论为主题的信件。林乐知的大学生涯在埃默里大学度过,在那里,林乐知研修了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林乐知在1856年皈依基督教, 受到当时安德鲁主教与皮尔斯主教的邀请和召唤,林乐知打算亲自赴华进行传教,最终于1859年12月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来华以后,和其他基督教传教士一样,致力于“直接布道”。但他很快发现了问题——“直接布道”影响力实在有限,直到林乐知发现办报是最佳途径。
这时,林乐知正式迎来自己的第二个身份,即报人和教育学家。1868年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教会新报》,办报宗旨是传播福音和联络信徒。至1874年9月正式更名为《万国公报》,刊物的性质由教会通讯变为综合性时事杂志。《万国公报》作为时事杂志,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时事新闻,林乐知自己也撰写了一些文章讨论民主的意义和西方政府的运作,这也对维新派,特别是郑观应和康有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研究郑观应的专家易惠莉在其《郑观应评传》一书中写道:“郑观应以《教养》篇为代表的变法论思想受《万国公报》上社会福音派传教士言论的普遗影响。”而康有为的经济和教育改革方案也几乎没有超出《万国公报》宣传的范围,他在《公车上书》中提出的六个富国之法都是《万国公报》的老生常谈。而谈及林乐知对于清末著作权法制的直接影响,可以分为国内对版权思想传播与制定《大清著作权律》的影响以及国际上与英、美、日等国续修通商行船条约的影响。
林乐知及其创办的出版机构在刊物编辑出版过程中,一方面借鉴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传统美德和西方惯例,主张录用他刊新闻著论译稿,要注明出处,反对掠人之美、夺人之利。另一方面,林乐知还专门著文阐发版权思想和主张,1903年在《万国公报》登载了翻译的《版权通例》一文,介绍了欧美的版权制度,发表在1904年第183卷《万国公报》的文章《版权之关系》则系统地阐述他对版权制度的观点。
谈及林乐知对于制定《大清著作权律》的影响,主要是其翻译的《版权通例》的引导作用。《民政部为拟定著作权律草案理由事致资政院稿》指出,《大清著作权律》制定过程中,主要是参考了日本、德国、比利时等国的著作权法和西班牙、美国、法国、英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家的版权法律,而林乐知在1903年翻译的《版权通例》一文中就介绍了西方各国的版权制度。
正如上文所说,清末清政府面临着健全著作权的压力,实际上,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也给予了很大压力。1902年,美国、日本蓄意扩大在华权益,都要求在续修通商行船条约中加入版权保护内容条款,此事一出,立马迎来了国内外的争论。张百熙曾就中日续修通商行船条约致函日本使臣内田康哉,强烈反对加入版权保护条款。而为了配合美方实现加入版权保护条款的要求,林乐知在《万国公报》登载了其翻译的《版权通例》一文,在文中他首先介绍了西方的版权制度,随后又指出版权是对著作者劳动的一种补偿和报答。
总而言之,林乐知作为清末对于中国影响最大的西方传教士,通过其刊物言论提出了许多变法主张,涵括了教育、社会政策等,这些主张对宣传保护版权、对清末著作权保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作为知识产权人,不应该一味地去追寻著作权在国外的产生和发展,也应该聚焦于中国本土著作权产生的源头,增强文化自信,并且可以通过研究著作权的发展以古鉴今,为中国著作权的发展开辟出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这也是新时代我们青年知识产权人的担当。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