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 郝雨涵
【摘要】我国院线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为优质电影产品走近观众开辟了道路,院线制二十年来电影产品的变迁映照出我国电影市场环境、观众需求、观影条件、放映形态、文化消费等的变化。本文以院线制改革为背景,从电影产品创制视角,分析梳理了二十年来电影内容、电影受众以及放映渠道的变迁,以期促进中国电影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院线制改革 电影产品 电影创制 放映业
院线制二十年来电影产品的变迁映照出我国电影市场环境、观众需求、观影条件、放映形态、文化消费等的变化。2002年,电影院线制实施,打破了“四级行政区划”的发行放映体制,减少了发行层级,重构了电影流通结构和产业结构,释放了中国电影放映市场的活力,继而渐进式地形成了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二十年来,电影放映领域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年观影人次从不足1亿,发展到2019年的17. 2亿,为电影产品生产、发行放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电影产品(生产)视角,分析梳理了二十年来电影内容、电影受众以及放映渠道的变迁,以期促进中国电影市场持续健康地发展。
2002年被称为“院线制元年”。院线制的出现是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加速了中国电影市场化的步伐,改变了依照行政区域划分的供片模式,打破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行模式,减少了发行的层级,成为联系制片、发行和放映环节的机构。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秩序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影院获得了选择院线的自主权,片方也获得了更高的议价能力,有效地平衡了电影产业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概念, 2003年,随着一系列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实施,中国电影开启了产业化之路,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中国电影市场开始以30%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同时,电影行业的改革与开放同步进行中,资本、技术、人才、产品创制交相辉映。
院线制实施的前几年,在政策的支持下,大量业内外资本涌入影院投资领域,影院数、银幕数呈现飞速增长,影院多厅建设、影院设备及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为国产电影的生产、创制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2002年底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上映,可称作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院线制改革后国产电影创新式发展的第一个范例。该片直面市场的运作方式,高规格的制作水准,宏大的场面与精美的视效,呈现了东方的武侠意境,上映两个月取得了2. 4亿元的票房,引发了空前的反响,激发了观众去影院亲身观影的渴望。《英雄》上映时的受欢迎程度超乎想象,由于观影消费者众多,以至于当年国内现存的影院数量不足以接待潮涌般的观众,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电影艺术的需要,很多大礼堂、文化宫临时改造成电影院,供大家观看电影,该片也让市场看到了国产电影的潜力以及大众观影的热情。在院线制的助推下,中国影院数和银幕数一路增长,银幕数年增长率达到两位数。之后,陈凯歌、吴宇森、陈可辛、周星驰等知名导演也纷纷投身大片创制,直面美国大片的冲击,给国内电影放映市场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无极》(2005)、《赵氏孤儿》(2010)、《赤壁》(2008)、《投名状》(2007)、《功夫》(2004)这些国产大片诞生之初更强调“概念”,努力经营“视觉大餐”。随着市场的逐步健全,大片创作也由此经历了从探索阶段回归至理性,从做概念回归至重品质的正道上。
院线制通过重构产业结构,发行放映主体多元化,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加快了市场化发展进程。中国电影也从借鉴到创新,开始谋求本土表达,逐渐积累了我国民族电影的制作优势、文化优势。一批低成本、小制作的影片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票房收益和市场影响力。这类影片的类型多元,既有基于现实事件的改编,又有对网络文化的再现,更有翻拍国外成功的作品,如《疯狂的石头》(2006)、《人在囧途》(2010)等都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回馈。这一时期,以《建国大业》(2009)为代表的明星化、类型化、市场化影片,则为主旋律影片商业化开拓了新的局面。
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将之提升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电影行业的市场生态逐步发展,各类资本涌向电影产业,为其发展注入新活力[1]。从2010年开始电影产量首次突破500部(2011年为526部),票房突破百亿元(101. 7亿元),观影人次接近3亿人次(2. 81亿),之后逐年递增(见表1),票房从不到九亿到百亿用了九年时间。得益于资本的青睐,我国放映终端建设也实现了显著的突破。影院数、银幕数快速增长,拉动电影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年票房纪录不断被刷新,为更多优质影片的面世提供了机遇和空间。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突破124亿元,跻身世界前三。自院线制改革之后,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被激发,并逐渐成为影响世界电影市场走向的重要力量。
2012年党十八大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电影也加快了从大国到强国转变的进程,迎来了“黄金机遇期”。创作活力持续迸发,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电影生产力空前提高,呈现健康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这也是中国电影积蓄能量由量变、规模化向质变、集约化发展的关键十年。中国电影放映市场进入成长调整期,数据见表2。
影院的快速建设开拓了下沉市场空间,三四线城市票房潜力的释放激发了更为通俗的、大众的电影消费类型。《人在囧途》系列(2013)、《唐人街探案》系列(2015)等影片,以轻松搞笑的风格获得了极高的市场影响力,代表了观众对国产“爆米花电影”的审美倾向。《战狼2》(2017)、《前任3》(2017)等影片都在三四线城市获得了40%以上的票房。一大批代表中国电影产品未来走向的更为有序的产品结构、勇于创新的产品类型因运而生,包括:《湄公河行动》(2016)、《建军大业》(2017)、《战狼2》(2017)等新主流电影;《大圣归来》(2015)、《大鱼海棠》(2016)、《摇滚藏獒》(2016)等具有民族特色和意境的动画电影;《白日焰火》(2014)、《烈日灼心》(2015)、《追凶者也》(2016)、《七月与安生》(2016)等风格独特、定位准确的中成本影片。同时,艺术电影和纪录片电影也拓展了生存的空间,如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 2016 )、《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二十二》(2017);中(低)成本文艺片如《山河故人》(2015)、《百鸟朝凤》(2016)、《路边野餐》(2016)、《冈仁波齐》(2017)、《不成问题的问题》(2017)、《时间去哪儿了》(2017)也都进入院线市场。《血战湘江》(2017)、《十八洞村》(2017)、《红海行动》(2018)等一批精品力作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好统一。
此时,电影行业也迈入电影事业与产业并重发展的新时代,面对跨界融合、“互联网+”等新形势,电影产品生产要积极开掘出IP版权经济,亟待推动行业提质增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作为电影产业的输出终端,影院建设和改造标准在这一时期不断提高,日益丰富的高科技多厅影院极大地提升了电影视听体验,满足了不同受众的观影需求,例如IMAX影厅、中国巨幕厅、4D影厅、杜比全景声影厅等等;另一方面,影院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不断下沉,逐步建立起城市、乡镇乃至村县一级的电影放映网络,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电影的观众基数,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建构起最为重要的观影人次增长保障。这一时期,技术进步催生数字电影制作和发行,引发观影的变化;互联网技术改变了购票行为,观众激增,对电影需求大幅提升。对于放映终端的院线和影城而言,主要面临的调整首先是清理粗放型发展时期不良资本带来的影响,以精细化的运作方式提高院线管理效率,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是在互联网资本崛起的当下,在流媒体和新型娱乐方式的冲击下争夺观众注意力,增加观众粘性。此外,院线间正在经历兼并重组,市场集中度正在提高。
中国电影正从渠道拉动票房走向内容带动票房的时代,只有专注内容,支持精品力作,才能抓住观众、抓住市场。这一时期,表达主流价值观、融合时代精神的“新主流大片”,以其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与广泛市场的创作定位,传递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这类影片在故事层面对类型美学的创新性表达,在技术层面对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展示,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助推了国产商业类型电影的美学进步,对电影市场发挥了引领作用。其中,《我和我的祖国》(2019)、《流浪地球》( 2019)、《中国机长》(2019)等影片在口碑与票房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外,越来越多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在市场上崛起,如:《我不是药神》(2018)等影片证明了只有以直面现实的方式表现好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反映时代风貌、传达主流价值,才能获得更广泛观众群体的认同。同时,观众也不再一味追捧大片,许多小成本影片以精良的制作、细腻的情感表达,拓展国内院线电影市场空间,其中包括紧贴当代生活和年轻人情感的《超时空同居》(2018)、《快把我哥带走》(2018);将艺术表达与商业规律相结合的《七月与安生》(2016)、《少年的你》(2019)等作品。动画电影不再只是属于儿童的影片,以奇幻的画面与真挚动人的剧情吸引着更多观众走进影院,《大鱼海棠》(2016)、《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白蛇:缘起》(2019)等作品,表达出中国动画电影独特的民族风格与文化内涵,在制作上展现了较高的视听水准,引起市场广泛好评的同时,也提高了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的自豪感。国产电影的文化品质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电影产业带来了深刻影响,尤其对传统电影放映模式提出了新命题。2020年上半年,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的会员规模分别增长至1. 19亿和1. 12亿。网络视频平台为更多优质内容的展现提供了空间,活跃用户的激增提升了流媒体平台在发行领域的议价能力,流媒体平台也越来越成为电影重要的播映窗口,与影院形成新的博弈关系。疫情期间,《囧妈》(2020)、《我们永不言弃》(2020)、《肥龙过江》(2020)、《大赢家》(2020)等数部国产院线电影都以不同的合作形式线上首播。电影人注意到了线上播映的优势,于是开始注重打通多种渠道,优化布局“后疫情”时代的内容生产,要实现生产者和观众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创造价值,研究网生代的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需求,加大优质内容、特别是类型片的供给,以适应不同层次的观众,激发创作生产活力。
这一时期, CINITY等高规格、高制式影院新系统,为电影的沉浸式和差异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批新主流电影也渐成支撑中国电影市场的核心力量。在技术的支持下,新主流电影更好地作为主流商业电影,传达主流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了主流市场大众对电影的期待。纵观2021年的电影市场,新主流电影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五一档的《悬崖之上》、暑期档的《1921》《革命者》《中国医生》、国庆档的《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等都是所在档期的核心电影产品。
“后疫情”时期,电影人要善于抓住契机,化危为机,化被动为主动,强化创新意识,遵守电影行业的基本规则,把握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趋势,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在保障电影院的基本利益基础上统筹规划线上供给,让线上播映为中国电影市场做增量,并积极鼓励互联网视频平台加强差异化创作和经营,形成线上线下良性互补、协同推动整个电影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注释
[1]陆绍阳.中国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C].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 2010: 112-117
[2]本文数据表均参考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编著年度《中国电影市场报告》、中国电影年鉴整理。2020年、2021年数据未将年度票房收入1万元以下影院列入统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