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勋
【摘要】院线制改革二十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态势迅猛。回顾二十年的发展,在中国院线制改革中我们摸索和实践出许多宝贵经验。本文通过分析院线制改革的路径与成效,对院线制改革二十年的经验内容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建议,以期为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提供助益。
【关键词】电影院线 院线制改革 中国电影市场 电影强国
2002年开始的电影院线制改革,经过二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激活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活力。截至2021年底,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连续两年蝉联全球第一,全国共有院线51条,涵盖影院数量14480家,拥有银幕82248块。相比院线制改革十年之时的2011年,影院数量指标增长近五倍,银幕增长近十倍,发展态势迅猛。院线制改革二十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和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新时代,电影院线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深入分析院线制改革二十年的发展经验和特点,并据此提出展望和建议,能够对未来院线制改革持续深化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院线制改革最早可追溯到1993年,当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3号文件),打破了长期以来电影的计划经济模式。3号文件发布,同时带动了前期院线制的相关探索。2000年,广电总局、文化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广发影字〔2000〕320号)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院线制,促进跨地区经营”。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1〕17号)中提出“鼓励跨地区经营”和“发展院线发行放映系统”的指导思想。此时,在多年探索的实践基础之上,院线制改革开始进入准备实施阶段。2001年12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印发《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广发办字〔2001〕1519号),正式提出实行以院线为主的发行放映机制,并规定了组建院线的条件和要求,明确了“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院线管理职能, 1519号文件拉开了电影院线制改革的序幕,此后的2002年也被称之为院线制改革的元年。
2002年,在院线制改革伊始,全国共成立35条院线,这些院线多为在省级或区域电影发行公司基础上翻牌成立的,这意味着理想的院线制仍需要逐步建立。院线制改革初期,新组建的院线尚缺少管理经验,还存在地域垄断的情况,产业化意识尚未完全形成。为此, 2003年《关于进一步推进电影院线公司机制改革的意见》(广影字〔2003〕第576号)出台,旨在持续推进院线制改革,从“扩大规模,加强电影院线公司整合”“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电影院线公司投入”“加快影院改造,改善观影设施”“规范影院经营管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四方面提出了相关意见。2004年出台《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则明确了“推进电影产业化进程,提高电影产业化水平”的目标。之后,《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外商投资改造影院暂行规定》《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等文件的相继出台,允许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电影市场逐步形成国有、民营、混合等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电影市场格局。
经过多年的发展,院线制体系逐渐形成,中国电影市场也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通道,中国电影产业开始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提出了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这一命题。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9号)出台,指出中国电影院线制发展的路径有所改变,提出“继续扩大院线经营规模”和“大力支持城镇数字影院建设”,这是在院线制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相应发展基础的条件下,提出的面向电影强国建设的发展思路,即院线制要“扩规模、拓渠道”,影院要“数字化发展”。不难看出,这一阶段院线制发展已经由初行尝试转为稳定发展。
2010年至2019年期间得力于院线制的稳定和发展,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超高速发展时期。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电影的管理权限转隶至中宣部,中国电影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中宣部的管理下,电影承担宣传思想的功能更加突出,电影受到了更多的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院线制已经由稳定发展向成熟发展转变,依托院线制电影市场已然具备了较大规模,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现了影院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院线制改革亟待深化。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国家电影局印发了《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 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国影发〔2018〕4号)专门针对电影院线市场发展制定了各类措施,也明确了新时代院线制的改革方向。相比前一阶段,本阶段目标集中表现为“扩大规模基础上的质量提升”,也很好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整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战略。
整体看,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有较为清晰的政策治理体系脉络,二十年中也基本形成了持续发展、不断改革的发展路径。在主管部门的统筹管理和指导下,中国院线市场基本保持了优良的发展态势,为建设电影强国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回望院线制发展,中国院线市场乃至电影市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院线制改革的效果显而易见,在主管部门持续不断的政策推动下,电影院线市场取得了三个层面的转变,也是院线制趋于成熟的标志。
(一)模式由单一向多元探索
院线制改革开始实施至今,二十年的发展推动了院线制模式的逐渐多元化发展。院线制改革伊始,院线多为省级或地区电影发行公司翻牌成立,那时很多院线的功能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发行模式,伴随着院线制改革的持续推动和民营、混合资本的进入,院线市场的竞争态势显现,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和理念已经较难适应快速发展的电影市场,院线制开始被广泛认可,并推动院线市场的不断发展。总体来看,在院线制发展的前十几年基本保持了单一的发展模式,这种单一主要是指各家院线之间的异同。虽然院线之间在市场规模、经营属性、所处地区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发行模式却极为相似,表现为当一部影片进入电影市场后,各家院线都对该影片进行发行,使得宏观电影市场中该影片的整体排片率差异不大,且院线之间并没有存在较大的影片发行放映差异,也就产生了如好莱坞大片《复仇者联盟4》上映时,该片在国内排片率一度高于90%的现象。众多院线出于经营利润的考量一致对市场表现好的影片进行排映,必然会导致市场中电影产品内容较为单一。当然,这种现象的产生是院线制发展的阶段性产物,院线制改革过程中,由于是从计划经济发行模式向市场经济发行模式转变,打破了传统的发行行政区划,院线尤其是跨省域院线成立后更多精力将会投入至对影院的“争夺”当中,即院线的目光会更多投至建设影院或签约影院中,直至全国影院多数都被纳入院线管理体制之下。同时,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许多签约影院在合约到期后可以选择更换院线,因此院线之间又需要通过拼服务来保持市场份额。这时,放映更多市场收益率高的影片符合影院及院线的发展利益,但也致使院线忽略了差异化发展的路径。
主管部门在院线制改革一段时期后开始有意识地对院线制发展进行调整,其中《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9号)中就增加了发展特色院线的表述,并鼓励“大力开发二级市场和社区电影市场、农村放映市场,积极开发电影的电视点播、家庭影院放映、互联网点播、手机等移动多媒体播映等市场”。在《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 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国影发〔2018〕4号)中更是直接指出要“加快特色院线发展”和“规范发展点播影院和点播院线”。近些年,由于院线经营单一化,主管部门也一直在鼓励和尝试对特色化、多元化发行模式的探索,试图在院线之外开辟一条新路径。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人民院线”和“艺术院线”,“人民院线”是于2018年为推广主旋律影片所创建的,旨在打造“电影大课堂”;“艺术院线”主要是指“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该联盟是2016年为推广艺术电影所创建的社团组织。两者都采用影院加盟的形式,即影院选择某个影厅加入“人民院线”或“艺术院线”,在该厅定期放映相关电影。不难看出,两者都是在常规院线经营模式之外所新设的运营模式,“人民院线”与“艺术院线”与各院线企业在市场中是平行存在的,如各类商业影片上映时,加盟“艺术院线”的影院(厅)可以专属放映相关艺术电影,影院可以同时放映多类影片,与未加盟影院产生了内容差异。这种形式的确为中国电影市场开辟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院线之间逐渐形成了内容差异,推动了院线市场发展模式逐步由单一变为多元。
(二)市场由追赶向引领转变
2002年院线制改革当年全年票房总量为9亿元,全国有院线35条,影院总数872家,银幕数量为1581块。但是由于理念尚未完全转变,短期内院线制并没有得到非常显著的发展效果, 2003年全国拥有院线32条,影院总数1045家,银幕数量为1923块。2005年,民营资本万达进入院线领域,成立万达院线,在民营资本的推动下,电影市场逐渐被激活,金逸、大地等也纷纷加入,院线制的竞争格局开始形成,这促进了院线市场的持续发展。至2011年院线制改革十年之时,全年票房总量已经达到131亿元,拥有院线39条,影院总数2796家,银幕数增长至9286块。尤其是2010年票房同比增长达到61. 97%,极大地增加了资本对电影行业的参与热情,也带动了下一阶段影院和院线市场的繁荣发展。同时,十年院线制改革中国影院建设也得到了发展, 2002年院线制改革前后,中国的影院多为单厅影院,单厅影院既难以满足群众对电影的观影需求,也无法应对电影市场发展所带来的内容井喷,在这样的背景下,院线制改革也必然要求影院朝着现代化发展。至2011年,全国已经陆续出现多个超过20个影厅的超大型影院,而平均每座影院拥有银幕数量也达到3. 3块,多厅影院建设已然成为趋势[1]。
院线制改革第二个十年,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截至2021年底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全球银幕数量第一,影片产量全球领先。从这个角度看,院线制改革二十年已经取得了市场发展的突破性成绩,虽然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电影市场都按下了暂停键,但由于中国抗疫的及时有效,中国电影市场率先复苏。2021年,全国已经拥有51条院线,单体影院拥有银幕数量平均已经超过6块,多厅影院尤其是10厅以上的影院已经成为影院建设的主流。同时,在影院建设规模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影院还有两方面得到了发展:一是技术格式持续提升,表现为现有银幕中高技术格式的银幕数量占比越来越高。如中国巨幕、IMAX、杜比、LUXE、Cinity等银幕和影院系统,从高帧率、高动态范围、广色域、沉浸式声音等不同方面为观众带来更多沉浸式体验。截至2021年底,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拥有756块IMAX银幕、395块中国巨幕[2],这表明中国的影院和银幕建设已经开始由规模式发展向技术式发展转变;二是数字化覆盖率越来越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影院的在线售票占比不断提升,由2012年占比约18%,发展至2018年占比约84%,而由于疫情的影响,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态势下这一比例已经超过95%,售票在线化已经成为影院经营的趋势。与院线制改革前十年相比,本阶段发展已经明显取得质的提升。从各类数据不难看出,中国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国,而在院线制改革之初中国电影市场仅是全球市场中较小的一部分,实行院线制改革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追赶电影发达国家的步伐。通过二十年发展,中国在市场规模方面已经领先全球,而技术方面中国电影也已经进行了多方位的尝试,院线制确为这一转变创造了坚实基础。
(三)管理由粗放向集约倡导
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是院线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但是与经济发展类似,中国电影的院线制改革虽然有欧美国家经验作为借鉴,但是具体到中国进行本土化改革主管部门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即院线制改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院线制改革前十年,市场的主要目标是促发展,即鼓励成立院线,大力建设影院,并按照“统一品牌、统一供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模式经营,在成长初期更多的场景是院线为争夺市场份额而相互竞争,此时院线处于一种粗放型的发展状态。期间,院线和影院一度由于超高速发展受到了社会投机资本的青睐,影院盲目建设致使同区域间影院密度逐渐增大,因“票补”等烧钱营销行为降温致使观众数量减少,直至2016年问题逐渐显现后院线和影院发展才逐渐趋于理性,院线和影院才开始真正思考如何提质发展的问题。2018年国影发4号文件也提出了院线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要求,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措施都表明主管部门对院线市场的管理思路有所转变。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电影市场的院线格局基本趋于稳定,万达院线、大地院线、上海联合常年稳定保持在前三, 2021年前十名院线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67. 4%,意味着后四十多条院线的整体效率有待提升,院线市场的两极化现象较为明显。
在市场竞争态势下,拥有越多的影院、影院的质量越高、经营服务的理念越强,院线的市场份额就会越高,这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由于院线制改革拥有一定的历史因素,很多院线是省级或地区电影公司转制成立,且电影院线的牌照较难获得,因此一些院线依靠这一稀缺资源即便经营理念不强也未产生较大影响。而从影院角度考量,影院希望加入更有竞争力的院线以获得品牌优势,也希望获得更优良的服务,因此造成了一些院线和影院之间的不匹配现象。主管部门在2018年国影发4号文件中对此提出了较为详细的指导意见,包括“鼓励电影院线公司依法依规并购重组”和“实施电影院线年检制度”。其中鼓励院线兼并重组是针对院线市场两极化现象,旨在推动院线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实施年检制度则是提出了院线市场的退出机制,针对依靠院线牌照这一稀缺性资源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对于长期管理不善、经营乏力的院线公司,实行市场退出”,这一措施的提出有助于推动尾部电影院线发展,退出机制的提出也表明主管部门倡导市场通过高效率的模式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院线制改革实行了二十年,主管部门对于院线市场的管理开始由发展阶段的粗放式管理转向提质阶段的集约化管理进行倡导,也是为了拉动中国院线市场和电影市场能够更好适应电影强国的建设目标。
院线制改革二十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在院线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阶段,未来仍然需要克服一些问题。本文试图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为激活院线制改革的活力有所助益。
(一)院线的多元化建设
前文提到当下院线制的发展模式正在由单一向多元转变,这种转变趋势为市场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确保了电影市场的发展活力。而面向未来的院线制发展,应当加速落实这种多元模式,尽快推动“人民院线”“艺术院线”等特色院线的建设,打造更多具有鲜明特色的院线,促进院线的多元化建设与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多元化“院线”组织与实际的院线仍有较大不同,表现为并非与传统院线类似依靠获得经营牌照进行运营,而是通过影院联盟的社会组织形式运行,这样在电影的发行放映过程中有时难免会遇到与放映商业类型电影间的矛盾。且由于是加盟形式,较难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影院更倾向于受直管院线或影管公司的管理,长期下去,不利于多元化模式的持续发展。同时,院线两极化发展环境下,尾部院线或可尝试以多元化路径为突破口寻找转型升级的空间,以推动整体效率的提升。
(二)市场的统筹性发展
在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多个指标位居全球前列的当下,院线制发展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纵观中国院线市场全貌,仍然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影院规模差异大等问题,如一线城市热门商圈往往影院密度较大,而中小城市影院密度很小。这表明中国院线市场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通过聚力发展来推动整体提升。总体看,可以以两方面内容为抓手,一方面是鼓励大城市影院通过改造升级提升质量,鼓励应用先进放映技术和设施,逐步提升观众观影的舒适感和获得感;另一方面是鼓励县级影院、乡镇影院建设,不断加大院线和影院在欠发达地区的普及,保证电影市场的覆盖面。这种统筹性的发展是中国电影市场稳定提升,并迈向电影强国的可借鉴路径。
(三)管理的持续性规范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开始实施,成为电影领域乃至文化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开创了新局面。《电影产业促进法》从创作、摄制、发行、放映、产业支持、产业保障等多方面进行了规范阐述,但是《电影产业促进法》总体来看还是一部纲领性法律,在具体执行层面仍需要配套众多细则文件、规范,而关于院线市场的发展同样需要主管部门持续出台相应的配套文件来不断丰富以《电影产业促进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如前文提及主管部门已经开始倡导院线的并购重组和年检制度等,但目前仍没有具体规定标准、流程、规范和警示措施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持续完善,也是未来院线制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电影版权泄露等现象,也需要版权保护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从而确保院线和影院的生存空间和利益。行业标准、行业规范是市场发展的尺子,趋于规范的管理制度对于市场长远发展仍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院线制发展对电影产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经过二十年的改革,中国已经建成电影大国,并向电影强国迈进。在电影强国建设目标下,院线制改革如何更好地持续发挥作用是从业者和管理者亟待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伴随着时代发展,信息技术、受众特点、市场环境等也在不断变换之中,如何保持创新发展亦是院线制深化改革需要持续关注的命题。
注释
[1]本部分数据来源:刘汉文.回望与期待:电影院线制改革十年的思考[J]. 当代电影, 2012 (6): 7.
[2]数据来源:中国电影家协会编《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3]数据来源: 2012—2020数据来源为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 2021年数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尚未公开,故使用中国电影家协会编《中国电影产业报告》数据,仅作参考使用
[4]数据来源: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