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

2022-04-29 01:21
中国电影市场 2022年5期
关键词:电影院线浙江改革

电影院线制改革,是中国电影业的大变革,国家政策的顶层调整,给浙江的电影行业带来巨大的改变。无论是来自内因推动的“93改革”,还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因的02年院线制改革,均发端于全国性电影机制改革。浙江电影机制经过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双轨制运行,进一步深化电影体制改革,最终建立电影院线。浙江各电影院线公司担当起电影发行放映的重任,在省内外开疆拓土,和电影院建立新型合作模式。省外电影公司也竞相进军浙江,建设或签约影院。全省各级电影公司顺应变化,转企改制,创新发展。《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浙江文化事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发展电影产业政策的出台,建构起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入,极大地推动浙江电影产业的健康繁荣发展,推动电影行业赋能浙江文化强省建设。

一、浙江93年电影改革的情况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影体制改革的呼声就没有停止过,针对发行放映机制的改革也经常通过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被提出,直到1993年开始实施。在确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背景下, 1993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掀起了电影业一场较为广泛的开创性改革,也成为了浙江电影市场逐步放开、逐渐遵循市场规律的开端。

(一)改革前浙江电影市场的情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成了全党工作的重点,电影改革与经济大潮相比虽相对滞后,但浙江的电影放映收入一直处于增长状态。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电视及录像的普及、群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全国一样,浙江电影面临滑坡的严峻局面。

1985年2月,浙江召开的“全省电影工作会议”上,先行开发多种经营的电影公司和电影院作了经验介绍,大会讨论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经验,在之后的多年间,浙江电影业的多种经营一直是各级电影公司和电影院的工作重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电影一直以来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越来越不适应电影市场的变化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要。1983年后观影人次开始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是1984年和1985年放映场次和放映单位的减少,到1992年底,全省放映单位4050个,全年放映136. 63万场,观众4. 99亿人次,放映收入1. 37亿元。

(二)“93改革”浙江的做法

“93改革”明确提出了电影需要进行市场化方向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在电影发行领域改革原有的“统购包销”的经营机制为“自产自销”的经营机制。

7月开始,浙江根据国家文件精神和要求,先后下发了《关于印发〈电影发行放映基数承包方案〉的通知》《关于贯彻广电部〈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改革我省电影票价的通知》。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浙江电影主管部门并没有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做法持否定态度,而是实事求是进行取舍。一方面注重电影发行单位改革的内涵和操作的可行性,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忽视贡献、鞭打快牛、按建制分配的体制,建立起相对平等竞争、按贡献大小进行经济分配,又适当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的新型经济关系;另一方面注重理顺电影制片、发行、放映三者之间的经济上的关系,确保发行畅通、放映单位努力优质放映。

浙江从实际和电影客观规律出发,提出了“团结联合、规模经营、平稳过渡、稳步发展”的改革思路。

1.利益重组。全省影片拷贝由省电影公司统一购买,统一租赁,统一发行,舍弃其他发行机构,只通过市、县2级电影公司发行。调整理顺省、市、县三级电影公司的经济关系,拷贝购买资金从发行收入中按比例提取建立的全省电影拷贝专用资金中支付。实施投入和产出挂钩,节目供应和结算挂钩,省市县电影公司共同经营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2.让利制片。原来计划经济时代对于片方的发行结算体制使得相当一部分高投入、高产出、高质量的影片得不到高回报,极大地抑制了制片单位的生产能力和积极性。93年的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就是要改变一直以来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浙江省电影公司正是基于对现状的清醒认识和对改革精神的深刻领会,在市、县电影公司支持下,能主动放弃既得利益,购销影片过程中,能在确保全省基本利益前提下,积极让利于制片单位,让制片单位每部电影在浙江的市场回报率由改革前不到平均发行收入的25%上升到60%。这部分利益的出让,使浙江省赢得了制片单位的充分信任,确保了电影市场节目的有效供应,有效保护了全省电影发行市场的完整性,同时也使浙江在改革过程中争取到了主动权,从而避免了一些损失。

3.让利基层。一方面把县电影公司发行分成比例决定权下放到市电影公司,农村16毫米影片节目逐步由县电影公司自行购买发行,到1998年各县电影公司完全实现自主经营;另一方面省电影公司的发行收入比例由改革前的14%左右下调至改革后平均9%左右,而市、县电影公司的比例由改革前平均30%左右上升到40%左右。这项让利措施,使浙江省电影公司成为全国拿发行收入比例最低的省级电影公司。

实践证明,省市县三级电影公司利益的重组,让利制片、让利基层的做法,不仅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通过整合,做大了蛋糕,提高了各级电影公司的实际利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利益的调整,大大增加了浙江电影业的凝聚力,形成了新的团结联动的协作关系,创造了积极、稳定的经营环境,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程中行业的阵痛。

电影业的发行改革只是单条腿走路,“93改革”是对中国电影计划经济体制中电影发行领域的改革,并没有涉及电影放映领域。

浙江在电影“93改革”前后,一直坚持精心培育和扶持全省城乡电影放映市场有序健康发展。1988年至1992年间,浙江省各级电影公司集中对县城以上电影院进行了以空调、立体声为主的技术和设施设备的改造,共改造电影院97家。“93改革”后,电影公司以电影院的改造建设与当地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以进一步扩大电影院的经营内涵为中心。至1997年,全省807家电影院中,中、大规模的综合性电影城109家,集镇电影院297家,票房收入超百万的影院45家。浙江电影放映领域的建设和调整在很大程度上为浙江电影发行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坚强后盾,助力了浙江“93改革”的发展。

实践证明,浙江93年电影机制改革之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不仅电影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电影市场进一步繁荣发展,电影经济和企业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而且广大干部职工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如1996年全省票房1. 9亿元,比1992年提高38. 9%, 1997年全省票房收入上升至全国第一位。放映单位的硬件条件有了质的提高,有氙灯、空调、软席、立体声齐全的影院110座,比1992年增加37%。职工平均收入比1992年提高接近30%。

浙江电影“93改革”首先从思想转变开始,全省业务领导的观念向服务管理转变,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这次改革并不彻底,电影“事业”特点仍很明显,电影市场的行政区划并未被打破,“条块分割”现象依然严重,电影市场化体系没有完全形成,改革带来的新气象仅仅持续了五六年。

1998年,全国电影形势急转直下,“93改革”后的电影市场仿佛一夜之间褪去了光泽。全省电影票房收入、观影人次不断减少,到2001年底,全省放映场次为15. 25万场、观众747万、票房收入6618万,为历史最低。电影市场陷入萎缩不振的困境。

二、浙江院线制改革的情况

2001年底,广电总局和文化部出台《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在全国电影发行放映领域实行“院线制”。

(一)院线制改革前夜

1996年全省票房创1. 94亿新高后一直下滑,为进一步遏制电影发行放映市场的大幅度滑坡,浙江根据“93改革”精神自发尝试进行发行放映机制改革,也有过各种方案。

1999年,浙江省电影公司和中国电影集团有“浙江省中华院线”项目合作。省内部分优质影院列入院线名单(温州只有白鹿影城、大众电影院、新中国影都、瑞安华侨电影院4家,嘉兴只有嘉兴电影院和中山影城2家)。最初只是一个松散型的合作,电影院和中华院线以签约形式确定成员单位,合作期限是1年,这是浙江最早体现“院线”的业态。

2001年1月,浙江省电影总公司讨论组建“浙江省东方电影院线”, 3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组建“江南电影院线”的方案和实施细则。5月18日,浙江省电影总公司与浙江11地市电影公司在湖州召开浙江省电影发行放映联合经营会议,经过和各方协商、讨论,原则上通过了《浙江省电影发行放映联合经营协议书》。受当时发行大环境条件及当时政策所限,这个协议未能触及到更深层改革,仍然停留在部分利益调整上,是一个各方妥协的方案、也是权宜之计,是建立真正院线前的过度,意义在于暂时稳定了浙江统一发行的格局,对于其中利益的调整为日后院线的成立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蓝本。

《浙江省电影发行放映联合经营协议书》的最终落地非常艰难,前后商讨了一年之久,经历了各地市电影公司和省电影公司的对立、各市电影公司自发组织抗衡、部分电影公司准备加入上海电影阵营、浙江电影发行放映统一格局面临分裂的考验等。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院线的组建

“93改革”,结束了中影公司建国以来垄断全国影片发行权和统购包销的经营机制。2002年全国深化电影体制改革,彻底结束了省级电影公司垄断本省范围影片发行,催生了中国崭新的电影发行放映主体———电影院线。

电影院线制改革,是中国电影行业当年的一种“休克疗法”,把建国以来的“中影公司—省公司—市公司—县公司”四级发行体制直接简化到一级发行体制,且中影和外省电影企业也在寻求和浙江的电影企业合作,稍一不慎,省、市、县公司都面临“出局”的局面。

1.组建初期

在院线制改革之初,浙江的电影放映网络和基础建设在全国是属于比较完整的。当全国其他省级、市级电影公司举步维艰或者被电影市场“边缘化”的时候,浙江市级电影公司却具备较强的实力和竞争力。各市电影公司的影院占全省票房的70%左右,是市场的主力军。因此,要推进改革,减少中间环节,处理好省、市电影公司的关系,成为浙江院线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改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为了事业发展和利益提升,利益是院线制改革省市公司的问题核心。

从2001年1月到5月,浙江省文化厅及浙江省电影总公司先后召开19次会议,讨论组建院线的方案。其中省文化厅3次,省电影总公司班子会议5次,省公司向文化厅专项汇报2次,省公司和各地市电影公司7次,省公司和放映单位1次,向国家广电总局院线改革调查组专项汇报1次。2002年3月29日,浙江省院线组建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标志着浙江院线改革工作正式完成。浙江省电影主管部门在遵循政策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多套改革方案,与省和各市电影公司、放映单位多次商讨、修改,最后形成浙江三条院线。

浙江时代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当初名称:浙江时代电影大世界有限公司。由浙江省电影总公司联合浙江庆春电影大世界有限公司发起,董事长张文兴,总经理伍少康。2002年5月18日在杭州成立, 6月1日起正式运行,共有放映单位68家, 123块银幕,占全省票房65%。现任董事长、总经理:张翼。

浙江星光电影院线有限公司。2002年5月28日在杭州成立, 6月1日起正式运行,由杭州市电影公司、宁波市电影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自然法人发起,董事长粱家骥,总经理陈国伟。共有放映单位23家, 36块银幕,占全省票房15%。现任董事长、总经理:富海芳。

温州雁荡电影院线有限公司。2002年5月29日在温州成立, 6月1日起正式运行,由温州市电影公司、温州市白鹿影城、温州市新中国影都共同发起,董事长阮望盛,总经理蔡亚非。共有放映单位22家, 37块银幕,占全省票房20%。现任董事长、总经理:包哲。

院线制改革第一年,浙江全省签约加入电影院线的电影放映单位113家,银幕196块。浙江三条院线虽然实力和规模不一,但当年在全国33条院线中均位于前15名。2002年全省票房达到8382. 5万元,比上年增长26. 65%,增幅在全国名列前茅,票房约占全国的9%。

2.后续进展

2. 1 调整: 2003年8月19日,宁波联和影业有限公司成立。根据事业的发展需要,宁波电影业率先打破区域界限与上海电影业结盟,由上海联和院线和宁波市电影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宁波联和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原参加浙江星光院线的宁波12家影院(25块银幕)以整个市场形式加盟上海联和院线。宁波市电影有限公司退出在浙江星光院线的股份占比。宁波联和影业公司的成立,当初在业内引起很大的反响,无论在电影拷贝还是胶片发行的阶段,这样的合作类似跨省性质院线的成立。

2. 2 拓展: 2003年11月,浙江时代电影大世界与江西上饶影城签约,院线业务发展跨出浙江,成为全国性院线。2004年11月,浙江时代电影大世界与安徽省电影公司共同组建安徽时代电影大世界有限公司,原安徽中安电影院线22家放映单位与该公司签约。2006年,温州雁荡院线与福建宁德电影大世界、福安今典影城签约,成为全国性院线。2009年,浙江星光先后签约江苏南京绿地卢米埃影城、常熟卢米埃影城,成为全国性院线。至此,浙江院线改革初期三条院线都发展成全国性院线。

3.新增院线

横店影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4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批准设立浙江横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东阳市横店镇,董事长兼总经理徐天福, 2009年1月正式运行,横店院线与湖南、河南、江苏、湖北、重庆、山西、浙江、内幕古9家影院签订供片协议。2017年11月,浙江横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改名:横店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现任董事长徐天福,总经理张义兵。

博纳电影院线有限公司。2019年1月1日注册在东阳市横店镇, 3月通过院线新标准审批, 4月10日举行揭牌仪式,成为2018年12月国家电影局《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 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4号文件颁布后批准的首条院线。董事长刘钦辉,总经理彭丽红。

(三)事业的发展

院线制改革,是采取一种并不温和的行政推进手段,浙江绝大部分市、县电影公司在这次改革中出局,失去了原有的区域发行权限,只能在原来基础上作为一个单独的放映单位生存。各方的多次利益相博在院线设立工作完成后,纷争偃旗息鼓,走向新的电影放映市场,院线制带来的优势对浙江电影市场发展产生了强有力的引擎作用。

1.浙江时代电影院线。浙江时代院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繁荣发展电影事业、发行放映优秀国产影片为己任,以影院终端为基础,以服务客户为本职,实现片方、影院、院线多赢局面。

2003年5月,浙江时代院线在浙江首次发行数字电影《醉拳》,有序推动数字电影替代胶片电影的进程。2005年,在发行国产电影《大事件》过程中,协调整合档期资源,调度好同期进口大片《特洛伊》和《后天》档期,使得浙江《大事件》票房成为全国第一,同时《特洛伊》和《后天》也取得了很好成绩。2006年,对于重点影片采取“大投入,大产出”决策,让有票房潜力的电影院获得首轮放映机会,电影《南极大冒险》就大胆为一些影院增加二轮拷贝,最终票房超过片方要求单拷贝15万/个要求。

2010年,浙江时代院线联合华策影视集团成立浙江时代金球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加快开拓电影终端市场,先后在10个省发展了31家电影院,极大提升了院线的发展空间。同年,浙江时代院线与国内十大院线共同推出国产影片推荐会。

2012年全国广播影视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时代院线的刘超、王大川、曾益平荣获第一、第四、第十一的名次,刘超同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3年,院线专门成立广告传媒公司、电子商务公司和电影设备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完善终端市场的全产业链。同年,院线直营门店实现全数字化和TMS集中控制放映。

2015年6月,浙江时代与上海联和、江苏幸福蓝海、四川太平洋、河南奥斯卡共同成立四海电影发行联盟,各联盟方通过发行纽带协同作战,齐心协力,开启中国电影发行的新模式。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了在影片投资、制作、宣发等各环节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促进电影产业链整体升级,在四海电影发行联盟基础上, 2018年6月,北京国影纵横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立。国影纵横汇聚了河南奥斯卡院线、江苏幸福蓝海院线、浙江时代院线、四川省电影公司和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五大公司,在电影出品、影院终端、发行网络、营销渠道等多领域展开深入协作,同时也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加速前进注入新动力。

2021年,浙江时代电影院线可统计票房在1万元以上的影院420家,银幕2738块,座位331891个。共放映348. 53万场;观众人次3510. 85万;票房收入12. 49亿元,平均票价35. 56元。票房收入占全国城市院线票房的2. 88%,全国城市院线票房排名第11位。院线业务经营区域跨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辐射93个城市。

2.浙江星光电影院线。浙江星光的发展是“在竞争的夹缝中生存”。2002年院线制设立之初,浙江星光是浙江三条院线中实力最弱的,起步不到18个月,宁波电影公司携宁波12家影院脱离星光,星光加盟影院锐减到11家。同年,因杭州市电影公司改制,星光的股权随之发生了改变。

浙江星光面对困境,调整思路,注重服务和营销,着力进行二级市场与主题活动项目开发,成为全国电影院线中最有特色的一条,在业内树立起“文化”“品牌”“服务”的口碑。

2002年,浙江星光针对影片《蜘蛛侠》在杭州、宁波两地首次进行电影营销活动,使该片在浙江的票房大大超出了其他省份的比例。同年年底,浙江星光在浙江首创电影营销班活动,开创了电影界与市场营销界相互融合的先河。

2004年开始,浙江星光院线借助杭州省会城市的优势,着力进行电影二级市场与主题电影活动开发,先后创办和举行“杭州市少年儿童电影节”“杭州大学生电影节”“第八届国际儿童电影节”“百场电影进社区”“千场电影进乡村”,重点策划“动漫电影展”“女生电影周”“十二星座浪漫物语”等活动,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也为院线发展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

浙江星光电影院线在业务发展同时,坚持艺术电影的情怀,在2004年举办埃及电影周展映基础上, 2009年创新“突围·电影部落”独立艺术电影展映活动,先后举办法国电影展、以色列导演阿莫斯奇伊作品展、日本电影大师展、意大利电影大师展。

在发展经济同时,浙江星光院线也积极承担社会职责,从2015年开始,连续7年承担“杭州市电影惠民工程”,该活动由“老年人优惠观影”“特殊人群观影”“百场电影放映”三个单元组成,通过承担政府的公益活动、探索对杭州特殊群体进行的电影公共服务,链接政府和社会,搭建杭州特色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

2021年,浙江星光电影院线可统计票房在1万元以上影院108家,银幕749块,座位95607个。共放映106. 33万场;观众人次1170. 22万;票房收入4. 29亿元,平均票价36. 68元。票房收入占全国城市院线票房的0. 91%,全国城市院线票房排名23位。院线业务经营区域跨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辐射31个城市。

3.温州雁荡电影院线。温州雁荡院线以开拓深耕本土市场为主,发挥行政区域和传统放映网络优势,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一系列改革,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巩固发展对区域资源的有效结合,重点做好优秀国产电影宣传发行放映工作。参与承办温州大学生电影节,先后开展“迎党的十六大国产电影新片展映”“中外大片迎国庆”“纪念建党85周年国产优秀影片展映”“金秋优秀国产新片展映月”“迎新春中外新片展映”“迎香港回归十周年新片展映”“全国重点院线百家影院优秀奥运题材电影展映活动”等。

2004年,温州雁荡院线高价买断美国影片《反恐特警组》的放映权,比全国提前一周在温州上映该片。7月10日,张艺谋电影《十面埋伏》举行全球首映庆典活动,活动主会场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全国设六大分会场,温州为其中之一。来自香港的高清超级显示屏设备,通过卫星实况传播,使温州观众第一次欣赏到了主会场的庆典活动。

2008年2月,为了支持电影《大灌篮》,温州雁荡院线和2008年周杰伦温州演唱会组委会联合主办“2008青少年大灌篮贺岁大赛”。此次活动在温州、丽水、金华、宁波、台州、福建宁德等地同时举办,时间延续到4月初,给电影《大灌篮》的上映做了极好的宣传营销活动。

2009年9月,温州雁荡院线和中国电影科研所、中影数字电影院线在温州共同举办首届“全国数字电影发展研讨会”,对于数字电影的技术、标准、设备、发展、数字院线业务、数字3D电影、市场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2021年,温州雁荡电影院线可统计票房在1万元以上影院71家,银幕479块,座位42987个。共放映55. 54万场;观众人次605. 13万;票房收入1. 98亿元,平均票价32. 70元。全国城市院线票房排名36位。院线业务经营区域跨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辐射13个城市。

4.横店电影院线。横店电影院线自成立起就重视品牌建设,为观众提供优质视听设施设备,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影城服务水平和品牌价值。横店院线依托横店影视文旅的品牌效应,以资产联结型影院投资为主导,发展初期以群众需求为最大出发点,提前布局三四五线城市,填补市场多厅现代化影院空白点,效益显著,也因此不断提升院线的盈利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位列全国影院投资管理公司前列。横店院线是浙江唯一一条上市的院线公司。

2019年,横店院线所属门店放映机光源全部更换成激光光源,是国内首家全激光放映院线。

2020年,横店院线收购浙江横店影业有限公司和浙江横店影视制作公司,在院线原有的发行和放映基础上增加了电影内容制作业务,完善了整个电影产业链,院线参投多部电影,其中主控出品的《送你一朵小红花》获得14. 32亿票房。

2021年,横店电影院线可统计票房在1万元以上的影院483家,银幕2998块,座位414129个。共放映514. 77万场;观众人次5188. 63万;票房收入18. 11亿元,平均票价34. 91元。票房收入占全国城市院线票房的3. 85%,全国城市院线票房排名7位。院线业务经营区域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辐射208个城市。

5.博纳电影院线。博纳电影院线成立较晚,但是起点较高,一直遵循品牌化运营、高标准服务,高质量发展。影院建设布局以一二线城市为主,而且是当地地标性影院。

自成立以来,博纳电影院线始终以博纳影业集团的核心价值观为总则,坚持“以人为本、专注专业、守正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经过三年的稳健发展,博纳电影院线成为全国电影院线中增长幅度较高的院线之一。

随着事业的发展,博纳院线紧跟时代脉搏。院线成立伊始,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丰富电影文化市场和满足观众观影需求,博纳电影院线精选七部优秀国产献礼影片:《古田军号》《红星照耀中国》《烈火英雄》《决胜时刻》《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开展了展映展播活动。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博纳电影院线再次以光影深情献礼,用光影绘就百年党史的恢弘画卷,先后以《1921》《中国医生》《革命者》《长津湖》等影片举办各色主题活动,通过大力的宣传与推广,加之并行的线下营销、推广活动,在建党百年之际,为观众奉献了最好的精神食粮,让观众在光影中重温党的百年奋斗史,激发了广大电影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英雄的热爱之情,营造了建党百年的热烈氛围,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021年,博纳电影院线可统计票房在1万元以上影院106家,银幕899块,座位129795个。共放映139. 47万场;观众人次1853. 06万;票房收入7. 36亿元,平均票价39. 71元。票房收入占全国城市院线票房的1. 56%,全国城市院线票房排名16位。院线业务经营区域跨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辐射46个城市。

总的来说,浙江的5条院线截至2021年底可统计票房在1万元以上影院1188家,银幕7863块,座位1014409个。共放映1164. 65万场;观众人次12327. 89万;票房收入44. 23亿元,票房收入占全国城市院线票房的9. 40%。

横店院线完善了整个电影产业链,规模强大,品牌影响力高;浙江时代院线整合了院线各个领域业务,内容齐全,联合同行院线在全国电影发行领域助力;浙江星光院线精准服务,持续性电影艺术展映品牌独特;温州雁荡院线借助区域优势耕耘温州地区,稳步发展;博纳院线发展高端电影放映场所,后发强劲。浙江的5条院线利用各自特色,在国家电影局和浙江省电影局领导下,共同为实现电影强国贡献浙江力量。

三、回顾与思考

院线制经营方式具有规模化、组织形式网络化、管理方式规范化的优势在短时间里就显现出来。温州雁荡电影院线县城加盟影院就能与北京、上海一线城市同步上映《球球大战2:克隆人的进攻》,这在院线制之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浙江在院线制改革当年,就扭转了放映场次和放映收入连年下降的困境,观众人数也开始回暖。两年以后(2004年),在制片、审查及放映环节开放的政策影响下,放映场次、观众人数、票房收入同期增长38. 0%、16. 19%、38. 88%。

20年来,院线制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电影市场在20年里走上了一条迅猛发展的繁荣道路。制片、发行(院线)、放映三个基本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院线制的改革是中国电影三个基本环节的先行者,对于近20年中国电影市场院线发展的历程,我们不妨综合制片发行和放映,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一)博观约取。院线制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国家电影主管部门最初是采取了一定的行政措施才完成既定目标。但中国电影市场如果仅仅在发行环节进行改变,将很难完成改革任务,只有放映环节的放开及制片环节的政策松绑,才能为院线制提供发展基础。

院线制改革初期,电影市场上还存在着电影行政管理体制错位、电影放映发展受行政区域划分限制、影院硬件建设严重滞后、电影节目丰富程度低等情况。院线在这个阶段的发展一方面要考虑及照顾原有国有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特别是县级电影公司的生存需要;另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信息、区域网络、规模经营、媒体合作、资源整合等优势寻求多方合作,持续发展。这个阶段属于事业初发展夯实基础阶段,电影市场也逐步回归群众需求,事业的发展只能“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浙江的电影市场院线占比以本省院线为主,电影放映单位的建设以原国有电影公司从业人员为主,社会资本及金融资本参与有限。

(二)云帆济海。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出台相关刺激经济的政策,电影行业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经历了“财富效应”“同步效应”“客群效应”“产能效应”“同频效应”5个阶段,直到融入互联网时代。这个阶段,是中国电影院线发展最快速的阶段,也是中国电影行业发展最强劲时刻,电影院线实现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高光时刻。

金融危机后经济好转,观影人次上升,特别是《阿凡达》带来的社会观影热潮,观影、建设、电影3D设备技术革新、电影数字化等现象集中在短短1-2年出现,电影行业自院线制改革后首次呈现出“财富效应”。电影行业数字化之后,原本胶片年代的“首轮放映”“二轮放映”概念及行为随之消失,任何时候观众在电影院中都能看到“同步电影”,电视和媒体上宣传的“大片”首次在电影院里“零距离接触”,电影的“同步效应”随之产生。电影数字化带来的“同步效应”对于电影行业来说,是个划时代的改变,掀起群众观影热潮,“看电影”成为一些地方、单位的时髦,单位团体购票观影、金融机构的信用卡“10元观影”广为流行,电影观众“客群效应”现象显现。电影院的投资建设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商场综合体、电影院装修材料、电影设备、院线加盟进入了全行业的“产能效应”阶段。2009年浙江电影市场规模为112家影院、389个影厅、87228座位, 2015年达到397家影院、2455个影厅、317987座位。省电影票房收入从全国排名第5上升到第3。

一个行业的大发展势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电影行业在“财富效应”“同步效应”“客群效应”“产能效应”基础上使互联网企业进军电影行业产生了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同频效应”:互联网时代,可以随时、随地就一部电影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评论,或者和他人互动、在自己的互联网社交领域分享。人与人之间为电影进行个性表达的距离从来没有这么接近,这么不受时间、空间、年龄、性别、学历、财富的限制,任何一部电影的讨论都可以“同频共振”。

(三)顾无长策。“同频效应”让行业在极短的时间进入互联网领域,从接触、使用、发展、拥抱到现在的沦陷,电影行业的上游制作、中游宣传发行到下游的放映,完全被互联网化,被互联网占据了话语权。加上疫情三年,电影行业一直处于恢复期,中国的电影行业,对于业务上指导电影院的电影院线来说,进入一个“拔剑环四周,自顾无长策”的艰难时期。院线的“高光时刻”不再,在这个阶段,院线对于下属以供片为纽带的影院逐步失去了统一排片指导、技术指导、宣传物料统一、媒体整合宣传等优势和信息优势等。实现院线制要求的“四统一”不再,院线和影院之间只剩下“供片和结算”功能。电影全行业的高度互联网化,电影院线及影院没有有效的对策,“供片和结算”功能也是国家电影主管部门政策保护下的结果。

20年院线制,在前两个阶段属于电影人自己发展的阶段,从初期的艰难起步,到一切工作的开展,电影产业人员遵循产业规范运行,随着经济繁荣发展,也迎来了高光时刻。后阶段,互联网改变了在影院观影以外的一切规则,在目前国家电影政策下,电影院及院线除了努力适应外,别无他法。

电影院线目前很难靠自身力量调整自己的发展,电影院线20年的发展,需要阶段性的政策调整,以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强国的建设。

1.加强行业阵地属性,发挥院线指导职责。院线制改革前,电影是国有单位的阵地, 20年电影院线进程,电影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中国电影院规模及票房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电影完成了产业属性的布局。电影行政管理职权的划转及《流浪地球》《我的我的祖国》《长津湖》等电影受到群众欢迎的现象,充分体现了在中国电影阵地属性的回归。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电影行业的阵地属性必须加强,国内电影院线必须承担起强指导的职责,这是体现政治性的基本原则。院线必须加强对下属影院举行的电影文化活动的政治把关、内容审核、宣传指导等方面的工作,积极落实主旋律电影的排映要求。

2.加强院线整合集中,倡导院线国有发展。目前全国共有51条院线,但是市场集中度并不高。需加强院线的整合集中度,强化市场运作,以市场方式集中头部院线的市场占比,提升腰部院线的市场份额,对于疏于管理、缺乏特色、以供片为纽带、市场占有极小的底部小院线宜予以退市整合。切实实施电影院线年检制度,完善电影院线奖惩机制和退出机制。

强化院线对影院的指导、监督管理、供片结算等职责,院线需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调整影院与院线加盟合同到期后重选择加盟院线的政策规定,给影院自主选择权,制定影院加盟院线合理的院线加盟管理费用,杜绝内卷,规范院线正常管理。

倡导电影院线国有化方向发展,提高国有电影院线市场占比,以共同致富的发展理念调整院线格局。

3.加强行业自身力量,避免业外高度垄断。电影院线需指导影院团结,加强电影行业自身力量,融合互联网、加强异业合作,为行业自身争取话语权和决定权。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启动电影行业领域有关企业的反垄断调查,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4.建立政策评价机制,及时调整政策导向。“93改革”和“02年院线制”加上2018年国家电影局《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 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的发布,对于电影发行体制等于是启动了三次政策调整,但是从近30年电影市场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当市场出现问题时,政策的调整是相对滞后的。电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一定偏差时,没有及时跟进修改。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靳丽娜认为,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缺乏政策评价长效机制不无关系,不能及时客观地对政策做出评价,从而影响了正常效果。

电影主管部门应建立电影政策评价的长效机制,建立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高校和智库等第三方机构为辅的,具备科学标准和制度的电影政策评价机制,使政策评价常态化。

对于院线制这一电影行业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形成清晰的多层级目标体系。支持资产联结型大型骨干院线,也要考虑到众多供片联结型社区型院线,同时兼顾特色院线。政策引导需从强制性政策向混合型政策过渡,不能以行政命令一令了之。要根据评价效果,及时调整政策导向,确保改革更加及时、准确。

参考文献

[1]《浙江通志———广播电视电影卷》,《浙江通志》编撰委员会,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年。

[2]《浙江省电影志》,浙江省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6年。

[3]《改革与发展———浙江电影二十年》,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8年。

[4]《嘉兴电影志》,张宪义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年。

[5]《温州电影记事》,陈国雄编撰,温州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2009年。

[6]《宁波电影记事》,徐建发主编,宁波出版社, 2005年。

[7]《中国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的政策过程研究》,靳丽娜著,西苑出版社, 2021年。

[8]《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于丽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年。

[9]《记忆并感知———浙江电影产业研读报告》,陆耀亭主编, 2014年。

猜你喜欢
电影院线浙江改革
调查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囧妈》动了谁的奶酪?——兼论数字创意时代我国电影院线的发展格局
改革之路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改革备忘
我国电影院线的新媒体营销对策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改革创新(二)
浙江医改三部曲